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过桥抽板(guò qiáo chōu bǎn)
解释说明出处典故例子补充资料

过桥抽板(guò qiáo chōu bǎn)的解释说明

比喻目的达到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过桥抽板的出处/典故

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回:“只要你不要过桥抽板,我马上去找他们,一定有个办法,明天来回复你。”

过桥抽板的例子

过桥抽板的补充资料

过桥抽板

过桥抽板,汉语成语,拼音是guòqiáochōubǎn,意思是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一个人达到目的后,想独享胜利成果,把过去同甘共苦的战友一脚踢开。出自《孽海花》。

成语辨析

【近义词】过河拆桥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同“过河拆桥”。

示例

《元史·彻里帖木儿传》:“翌日,崇天门宣诏,特令有壬为班着以折辱之。有壬俱其祸,免从之。治书侍御史普化消有壬曰:‘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

成语出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一回:“这还不容易,你不认识,我可都认识。只要你不要过桥抽板,我马上去找他们,一定有个办法,明天来回复你。”

成语典故

典故一

原典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夺得帝位,任用赵普为枢密直学士,凡国家大事都与他商量。当时,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亲信,是在“陈桥兵变”中拥立赵匡胤称帝的人,在军队中有很大的势力。

赵匡胤曾经问赵普说:“唐末以来,几十年换了若干姓皇帝,天下不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欲使国家长治久安,卿又有何良策呢?”赵普回答说:“天下不安的原因是将权重而君权轻。欲长治久安,就要夺其权,收其兵,控其钱谷??”心有灵犀一点通。赵普的话未说完,赵匡胤便止住了他。就在这年秋天的一个傍晚,赵匡胤准备了丰盛的筵席,特邀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宴饮,酒至半酣,赵匡胤突然感叹说:“我不是靠着诸位的力量就没有今天,但是,做皇帝也难啊!反倒不如做个节度使快活。自从当了皇帝,我没有哪一个晚上睡安稳过!”

石守信等人听了急忙追问是为什么。赵匡胤回答说:“你们想想看,皇帝的位置谁不想要呢?我时时刻刻担心着有人夺取帝位,能睡得安稳吗?”石守信等人连忙说:“皇上怎么这样说呢?现在天下已定,谁敢图谋不轨,自取灭亡呢?”赵匡胤冷冷一笑说:“你们几位当然不会。但是,假如你们的部属硬要把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逼你们造反,就像你们当初对我那样,那恐怕就由不得你们了罢!”石守信等人慌忙起身叩头,说:“臣等愚昧,不曾想到这么远,还望皇上看在多年追随的情份上,给我们指一条生路吧。”赵匡胤满心欢喜,嘴上却只是缓一缓气说:“唉,人生短促,不如及时行乐。我是没有办法的了,生就一世受苦的命,可你们还来得及。你们也算是功成名就了,何不放下兵权,选择藩镇大邑去多置田产,安享富贵。这样既可以使子孙后代无贫乏之忧,又可以使君臣之间无猜忌之疑,上下相安,那该有多好啊!”石守信等人听到这里,心头都明白了是为什么,不管乐意不乐意,都只好下跪谢恩说:“皇上关心臣等到这个程度,真是生死骨肉之情啊!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第二天,石守信等人便当朝请病假请求免去军职。赵匡胤一一批准,个个给予重金赏赐。于是,封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一律出守外地。当时,地方的军权都归各州统辖,节度使不过是无权的虚衔罢了。

新说

作为“唐宗宋祖”的宋祖,赵匡胤的确算得上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奸雄!当年“陈桥兵变”时他就作了一系列的导演,摆出一副百般不情愿,而被黄袍硬加身的姿态,不得已而做了皇帝。现在他要过桥抽板,却又不想学汉高祖那样“免死狗烹”,落下个残害忠良的恶名。于是便导演了这一出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滑稽戏。这戏对他来说当然是喜剧,但对其他几位主人公来说,却显然是场悲剧,只不过没有出现韩信、英布、彭越等人那样的毁灭性结局罢了。但也许正因为如此,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在历史上没有韩信、英布、彭越等人那样显赫的名声。

回过头来说到过桥抽板,即过了桥就把桥板抽掉,这意思不言而喻。与兔死狗烹、过河拆桥完全是同一手段。但它以礼夺兵权的方式来进行,就毕竟比兔死狗烹和过河拆桥来得平和了,是用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解除功臣的大权,或者说,是文斗而不是武斗。酒席之间,觥筹交错,即收权于一人之手;防微杜渐,消除隐患,可谓先发制人。所以,从权谋的角度来说,礼夺兵权的确更胜兔死狗烹或过河拆桥一筹。这也就是宋祖的高明之处。虽然同是翻脸不认的手段,目的一样。但修史书者却笔下留情,使其成为一代英主。

典故二

原典

三国后期,魏国的大权逐步被司马氏所掌握。司马师废除曹芳,拥立魏

文帝曹丕的长孙曹髦为帝。司马师死后,他弟弟司马昭继任大将军,朝廷大权仍然掌握在司马氏手中。

曹髦见曹氏的权威日渐丧失,司马昭越来越专横,心中愤恨不平,使写了一首《潜龙》诗来表达这种心情。他在诗中把自己比成受伤被困的龙,跃不出深渊,不能自由地上天入地,只能在井底看着泥鳅、鳝鱼手舞足蹈,不得不藏起自己的爪牙。司马昭见到这首诗勃然大怒,在朝廷上大声斥责曹髦说:“我司马氏对魏国立过大功,你凭什么把我们比作泥鳅和鳝鱼?”曹髦吓得心惊胆战地回到后宫,觉得司马昭有篡夺帝位的野心,才敢这样当众羞辱自己。他认为这样的日子过不下去了,必须果断地采取措施,除掉司马昭。他召来大臣王沈、王经和王业等人,愤怒地对他们说:“司马昭的野心,是人所共知的。我不能坐受被废黜的侮辱,今天要与你们一起去讨伐他。”王经认为讨伐不能成功,劝曹髦慎重,而王沈和王业怕祸及自身,准备一出宫廷就向司马昭报告。曹髦迫不及待,拔剑登车,带领三百多侍卫和仆从向司马昭住宅进发。在半路上,曹髦遇到司马昭的亲信贾充和舍人成济带领数千人行进过

来,他以为这些人是来杀自己的,便冲到前面高喊,“我是天子,你们杀君吗?”贾充的部下见是皇帝,不知怎么办,有些心虚。成济问贾充说:“情况不妙,你看怎么办好?”贾充大喝道:“司马公养你们,正是为了今天之事!该怎么办,还用问吗?”于是,成济跃马挺戈,将曹髦刺死在车中。

曹髦死后,司马昭知道民心向着皇帝,为了洗刷自己杀害曹髦的罪责,将成济兄弟两人当作杀人凶手处死,并诛灭九族。

新说

功成之后,将事前帮助过的人一脚踢开乃至消灭、常常是不义之徒的惯用伎俩。既然已经过了“河”,当然就用不着“桥”啦。“拆桥”的意思有多种。或者为保存自己,寻找替罪羊,丢“卒”以保“车”。在杀曹髦的一幕中,成济便是一只替罪之羊、保车之卒。或者为掩盖事情真相,杀人以灭口,使真情成为永远无法破译的“谜”。或者怕帮忙者事后成为累赘,反过来要挟自己,干脆彻底脱掉干系,斩草除根,以防后患。或者担心帮忙者日后羽翼丰满,翅膀变硬,反客为主,将自己变作“桥”,于是必欲除之而后快。或者为了独享胜利果实,以满足私欲,将可能参与瓜分者一一逐开,免得都来分一杯羹。

总而言之,拆桥者的主要动机可以归结为见利忘义。他处在主动地位,在欲望的驱使下,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斗胆地干,也可以躲在阴暗之处悄悄地干,也可以借他人之手转嫁责任,还可以索性翻脸不认人。反正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当桥的结局是不幸的。愿作桥者,多是亡命之徒、恋旧恩之辈、贪图小恩小惠之徒、有把柄被人抓住者,当然,也不排除受骗上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