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河流总是弯弯曲曲的?
河流在诞生的初期,主要以对地面的垂直侵蚀为主,这种作用被称为下蚀作用。强烈的下蚀作用,会使河道的深度不断增大,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山间看到的河流,往往都流淌在深邃的大峡谷底部。山区中的河流一旦出山,流入地势较为平坦的平原地区,深邃的河道壁便消失了。水流失去了侧向支撑,动能锐减,下蚀作用便让位于新一阶段的作用力了。
山间的下蚀作用使河流变得越来越深,在山间切出深深的峡谷;而平原阶段的河流受到的新作用则会使河流变得越来越弯,越来越曲折——这种新的作用叫作侧蚀作用。在平原上流淌的河流遇到地形、障碍物,河水的冲击力使弯曲地带的凹岸一点点地遭受剥蚀。剥蚀下来的物质,会在其对面的凸岸上沉积下来。如此侧蚀,使得河流的弯曲被一点点地扩大,直到弯曲被扩大到近乎直拐的程度。平原上的河流,也就从此拥有了“九曲十八弯”的标准形象。
在河流的侧蚀作用下,凸岸上一点点堆积起来的物质,会使该侧河岸形成面积广大的滩涂。这种河岸地貌被称作河漫滩。如果我们把河漫滩比作一块蛋糕,垂直往下切出一个剖面来,我们会发现,河漫滩的沉积具有截然分明的上下两层。下层的沉积物具有倾斜的层理,代表侧蚀作用过程中堆积下来的河床物质;而上层的沉积物细腻,并且层理平直,代表着河漫滩形成之后,泛滥期的河水漫过河道而缓缓“铺下”的沉积物。在地质学家眼里,这样的二元结构,成了在远古的岩石记录中识别古代河流的重要依据:亿万年前河流留下的沉积物早已固结成为坚硬的岩石,它们的沉积构造特征,却被这些化作磐石的记录忠实地保存了下来,昔日滔滔江河,今日可见斑驳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