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应对日本核废液入海?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件发生之后,2011年4月4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将11500吨低浓度核废液排放到太平洋,引起了周边国家的担忧。2012年5月,美国科学家在距日本近1万千米外的美国西海岸捕获的蓝鳍金枪鱼竟然携带着日本的核辐射物。研究人员推测,放射性物质可能已经扩散至整个太平洋,对海洋生态将产生重大影响。
自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根据中国环保部要求,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正式启动。中国政府还加强了全国各地监测站的数据发布。全国42个监测站和三大核电基地周围的23个监测点,每3小时公布一次空气吸收剂量率检测数据。中国气象专家认为,随着大气环流的运动,以及降水、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日本核事故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经过不断扩散、沉降和衰变,到达中国时浓度已甚微,基本上在当地天然辐射本底水平,对中国环境和公众健康不会造成危害。
为了保障海洋环境安全,需要建立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物质监测预警体系。自福岛发生泄漏事故以来,中国国家海洋局分别于2011年6月和12月组织实施了两个航次的西太平洋放射性物质监测工作,在福岛以东海域,每隔100千米设置一个监测点,通过船舶走航、岸(岛)基站及海上石油平台定点监测等方式,对海洋大气、海水、海洋生物三要素开展监测,密切跟踪放射性物质的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日本福岛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的海水和海洋生物,已受到核泄漏事故的显著影响。
海洋放射性物质的预报预测工作也非常重要。根据日本核污染物泄漏情况,需要开展日本福岛及中国管辖海域核泄漏物的大气扩散趋势和放射性污水扩散影响的预测。在做好放射性物质短期预报的基础上,海洋学家还要结合大气和海洋环流形势,对放射性污染物质的长期漂移路径进行数值模拟,综合判断核泄漏事故的长期发展趋势,分析评估核废液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及时发布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预警信息,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知识点】核废料与细菌一起发电
2011年9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遗传学技术培育出了表面拥有更多纤毛的“新型地杆菌”,这种细菌“邂逅”核废料后,不仅能清除核废料带来的污染,而且还能发电。地杆菌表面的千万纤毛能够有效地沉淀放射性物质,阻止它们渗透到地下造成水源污染。科学家还计划利用地杆菌为蓝本研制出新型的微生物燃料电池,既能清理核污染,还能在清理的过程中发电。
【发散思维】幽深的海沟能不能成为核废料的填埋场?
【本文关键词】海洋核污染 比基尼岛 新型地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