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伪君子假英雄,万世虚名说关羽(下)

发布时间:2015-01-28 栏目:专题 投稿:踏实的小懒虫

我在上中篇着重分析了关羽过关斩将,以及华容放走曹操事情的对错,我想既然这些事情被人们所喜闻乐见,被人们传为口碑,被人们作为景仰这个人的某中意义上的前提条件,那么虽然事情不是史实,我们也有必要分析事情真正的谬误。当作事实来看看到底应该不应该。不料我的分析引出大堆人物的讨论和争辩,也让我更有精神写下去。

关羽是个神话,但这个神话不是他本身的神话,而是外人强加于他的,我猜测如果关羽能知道自己身后有如此的殊荣,一定比中了500万头彩还兴奋,毕竟关羽苦心经营,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嘛!但,关羽无所顾及的经营自己的名声,不惜得罪同僚,不惜牺牲生命,不惜丢掉他大哥的江山,正应合了那句"付出总有回报"的歌谣,难怪现在有许多人还在对关羽顶礼膜拜。只可苦了那些关羽的同僚,苦了为了衬托关羽的伟大白白牺牲性命的普通人,苦了刘备诸葛亮千方百计经营到手的荆州,苦了现在盲目崇拜关羽的拥蛰们(现在人盲目模仿关羽行为的大人们,大多人际关系不好;盲目模仿关羽"义气"的少年们,大多不顾及国家法律一步步走向犯罪;盲目崇拜关羽"侠义"的人们,大多专业知识不够)。

有人说,让关羽荆州刘备诸葛亮的一大失误。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话又说回来,放谁在刘备诸葛亮的位置,都会叫关羽来守,而不会换另外的人。第一,关羽刘备的弟兄,忠诚度高,那么有人问,为什么不叫张飞守呢?我的解释是,在封建地位上,关羽是哥哥,如果让张飞守,显然不符合当时人们的习惯,且不说什么张飞莽撞,性格暴躁只类的理由;第二,关羽性格高傲,在刘备诸葛亮的立场上看,关羽是希望自己能在众人之上,如果让赵云或张飞来守,而把关羽带在身边,显然关羽不会高兴。没办法,他就是那样的人,喜欢逞强的人,不给他的好处,他岂能满意?

所以,我们与其埋怨刘备诸葛亮的失误,不如来批判一下我们的关夫子。我想当时刘备在谁守荆州的问题上,肯定也思索了很久吧!甚至会达到茶饭不思的程度。照顾他的情分让他守荆州吧,当然会料到荆州不太安全;不照顾关羽的情分吧,又担心关羽心理上肯定会不满意。思忖很久,刘备还是决定冒冒险,毕竟自己的天下离不开自己的结义弟兄,这样也好让天下人看看自己重情义,于是刘备就选择了关羽

我觉得刘备用人是很有水平的,从后来用魏延守汉中当太守而不用张飞,从用诸葛亮以致住住他的心让他鞠躬尽瘁,可以看出刘备用人的眼光。但有水平并不等于百用百灵。关羽就是刘备一次冒险的用人策略,当然如果他不冒这个险,也许情况会更糟,关羽一旦心理上产生不愉快的阴影,说不定比失去荆州更可怕。这只是我的猜测而已。刘备冒了这个险,照顾了关羽的面子,以后的情况就看关羽的造化了。有人要问了:说刘备既然重关羽的情分,后来为什么不照顾张飞的面子,而让魏延守汉中呢?原来,张飞性格直爽,没有关羽那样的虚荣,不让张飞守汉中,他当时可能会不高兴,之后肯定不会计较,肯定会心悦诚服的。所以一个虚荣的人,领导也是难以驾御的啊!委以重任吧,你没那个本事;不委你重任吧,你又闹情绪。这可怎么办好呢?所以我还是看张飞性格比关羽好点,虽然自己能力不算很高,但听话。

无论人们怎样百般替关羽辩解,怎样说人无完人啦,怎样设身处地啦,事实总归是事实。我们关羽荆州和魏延守汉中来比较。

一,魏延守汉中的时候,刘备问:"今委卿以重任,卿据之欲何云?"(现在我把你委以重任了,你占据这个位置,向大伙说点什么呢?)魏延不是我们现在长篇大论的领导,只说了两句话:“如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师十万而来,请为大王吞之。”(曹操我打不过,他要亲自来了,我可以把他挡住;如果曹操派一个偏将带十万来打汉中,我就把他吃掉)关羽荆州的时候,诸葛亮也问他怎么守,关羽说:“大丈夫受命,除死方休。”同样的情况,同样是受命,从他的话上就可以看出谁是人才,谁是草包了。魏延是一种分析的语言,表明了他的理智;关羽是士为知己者死的语言,显示了自己的无能。魏延把任务当作为主公服务,关羽是在努力把自己美化成“大丈夫”。

二,魏延守汉中15年,没有放过曹魏一兵一卒,还打退了曹真、郭淮的好几次进攻,基本实现自己对刘备的承诺。关羽汉中14年,期间没有受到过魏吴的攻击,最后荆州全土尽失,兵士非降既死,人才大量流失,自己人头落地,身首异处。也算是兑现了他当时说的那句“除死方休”。兑现是兑现了,荆州的土地呢?大哥的人才呢?将士的生命呢?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大丈夫”理想,居然能白白牺牲将士的性命,居然不知道大哥的基业比他的“大丈夫”理想更重要。这样的人,还把他封为“神”,真为中国人感到悲哀啊!

有人又要和我讨论了。说魏延守汉中时,汉中的地形易守难攻;而关羽荆州荆州形势是多算胜少算不胜的情况,所以关羽荆州情有可原。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读书态度。第一,既然你这么说,那就是荆州不可能守住了?因为你一方面强调关羽有能力,另一方面关羽又失了荆州,那意思就是说,关羽没守住荆州,任何人也守不住荆州,是吗?那么为什么不早点把荆州还给东吴?守不住嘛!还给人家也不白白死了关羽,白白丧失了大量人才。第二,关羽失了荆州,这是个事实,却把他遵为“神”,这点我很费解。有很多人立功了、甚至为了国家牺牲了生命,都没有受到如此殊荣,关羽败军之将,不批评他也就罢了,不说他罪有应得也就罢了,或者可以安慰他一下,不让他太伤心,但居然要把他供奉于朝堂,我就除了悲哀,别无话说了!

关羽的死,那简直就是罪有应得!下面我们将接着论证。 要知道,并不是一个人爱逞强就证明他真的很强。刘备给了关羽的脸面,能不能保住要看他自己的本事了,这点上我觉得不能过多地责备刘备诸葛亮,只能说关羽水平太次。我也并不是都抨击所有高傲的人,高傲也并不是什么多坏的事,关键要看你高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显示自己,那就值得抨击,就是自私。比如李白也高傲,但我就不讨厌,因为李白能为民请命。高傲只是针对欺压百姓的权势的不屑一顾,而不是关羽那样毫无原则的高傲,瞧不起其他人,瞧不起同僚,瞧不起盟友,瞧不起比他有能力的人,瞧不起比他知识高的人。这种高傲就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那么我们来着重分析关羽荆州失守,身首异地的原因。首先要弄清以下事实:一、关羽孙权的关系如何?为什么孙权会反目成仇;二、关羽和同僚的关系如何?为什么刘封孟达不发救兵,为什么糜芳傅士仁会举城投降;三、关羽的军事实力究竟有多少?为什么会连攻被大水淹没的襄阳月余不下;为什么兵败时候那么多人溃逃投降;为什么吕蒙能轻易白衣度江,兵不血刃得了江陵?……

先说第一个问题,关羽孙权曹操的关系。诸葛亮把大任交给了关羽关羽说了一句“大丈夫受命,除死方休”的话,诸葛亮说“如此则荆州危矣”,就送了关羽八个字:“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可以说这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要领,关羽表面上说:“军师所言,当铭肺腑。”实际上怎么做的呢?先看北拒,有人说关羽发动襄阳之战是北拒曹操的具体行动,似乎有一点道理,但从更深入的看,襄阳之战有另一层意思,那根本还是关羽自己的高傲。从当时的时间看,襄阳之战是在汉中之战后的第二年发动的,汉中之战刘备全胜,曹操全败为结局而结束,奇怪的是关羽荆州为什么不在汉中之战的同时,或者在汉中之战前后较短时间起兵,而要选择汉中战役后一年了,才发动战争,而且这次发动战争还没有刘备的命令。这就奇怪了,按说在汉中之战的同时,荆州起兵攻打曹操腹地,使曹操三线作战(当时前后孙权在合肥和曹操大战),获胜的几率几乎是百分之百,也达到了诸葛亮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指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战略纲领”。但奇怪的是,汉中之战已经结束了,刘备做了汉中王,封了五虎上将(史实有出入),连曹操的败兵都能带到襄阳来援助了,这时候关羽才发动襄阳之战,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的猜测有两点:一,要么是在汉中之战后,关羽的虚荣心又在作祟。从战后关羽的举动可以发现,汉中战役之后,刘备封了汉中王,当然封了一些大官,包括关羽所瞧不起的黄忠。这时候关羽心里估计不服气,想你们都可以立功,难道我堂堂关羽就只能镇守一方?所以越想越不得劲,就发动了襄阳战役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这里我仍然要从关羽的动机上看,和前面我讲的华容道放曹操一样,关羽的动机不纯,动机是为了显示自己。这就难怪将士不能用命了!二,要么是关羽镇守荆州的这十余年里,军事准备不充足。所以在汉中之战的时候,关羽想打荆州,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军备不够!所以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才着重发展了军备,发动襄阳之战。那么,这十余年时间里,关羽都在吹牛睡觉吗?到该打的时候军备跟不上,当然贻误了战机。襄阳之战实际上是以失败而告终,我想即使是胜利了,关羽依然要承担贻误战机未受命而发兵的责任。

关羽孙权,则完全背离了诸葛亮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其实在我看来,东吴方面对关羽做的也够可以了。他占着荆州,对东吴无疑是个威胁。但东吴方前期能看到曹操的强大势力,委屈求全;后期虽然有袭取荆州的打算,但至少在表面上,对关羽的尊重也算可以的了。东吴方摸清了关羽喜欢听奉承话的脾气,吕蒙和陆逊都曾经拍过他的马匹,拍马是为了骑马,愚蠢的关羽居然屡屡上勾。孙权曾经替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过一次婚,被关羽一棍子打了回去。你不愿意就算了,还说“虎父焉能嫁犬子乎?”来显示自己的清高!这是正常的高傲吗?徐悲鸿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不错,我也很欣赏。但关羽的这叫傲骨吗?这叫不知天高地厚!对孙权来说,称霸一方,让谁这么骂过?就连曹操都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关羽有哪点比孙权强?难怪孙权最后砍下关羽脑袋的时候毫不手软。这样一个草包,要不是被他大哥刘备罩着,我估计早就被别人砍了。

在中篇里面我已经简略的分析了关羽的人缘,人缘来自于为人。如果说赵云等人与关羽关系不好,只能是鉴于面子问题没有恶化,只是在后来为关羽报仇的问题上持有消极态度而已。大人不计小人过嘛!但另外一些人,却对关羽的性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他们是普通人。

这些人据我们所知就有:糜芳、傅士仁、和刘封。看了三国演义,崇拜了关羽,都会骂这三个人,说他们怎么怎么的云云,但我建议要站在人性的立场上。这三个人为什么会对不起关羽?难道关羽对起他们吗?我们要一个来分析。糜芳是刘备的舅哥,在开始的时候,无论刘备多困难,兵微将寡,无处容身,糜氏兄弟(糜芳、糜竺)从来都是和刘备同甘苦、共患难的,从来没有想到过背叛。那么后来,为什么在他们还有一座城池可以支撑的时候,居然没有打就投降了东吴呢?那我们把三国的史料以及演义再翻翻看。原来关羽压根就瞧不起糜芳和傅士仁,具体怎么瞧不起也不知道了,但可以推测他们两个在关羽心目中是怎样的地位,以及在他手下当官是怎样的处境。

举一个事例,有一次关羽要打仗,命令糜芳、傅士仁为先锋,而他们两个就在一起喝酒,被关羽发现后,要杀他们两个,幸亏费诗说情,才免了糜、傅二人的死罪,但仍然在打了棍子后命令他们两个运粮,“星夜运十万石”。表面上看,糜、傅二人好象应该受此处罚,关羽不过秉公办事。细究原因,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些端倪。糜、傅二人是什么样的人?傅士仁没有具体记载,但肯定不是以武力著称,糜芳则是个纯文官。先锋是干什么的?冲锋陷阵的。历史上哪有让两个文人当先锋的例子?我们所知道的三国中的先锋一般都是像许楮、甘宁、魏延这样的猛将去当,没听说过曹操让贾诩,刘备诸葛亮孙权让张昭当先锋。让两个文官去当先锋,结果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让敌人杀死,要么完不成任务让自己人杀死。这一点糜、傅二人当然知道。所以我猜测他们两个喝酒肯定不是受到了重用而喝的喜酒,而是郁郁不乐的闷酒。就算喝了酒,烧了营房,顶多是个渎职罪,也不至于死啊。而且根据糜芳和刘备的关系,即使刘备也会法外施恩的。法不外乎人情嘛,要说死,第一个该杀的就是放走曹操的关羽。诸葛亮都能从关羽忽然刘备的兄弟情分上原谅关羽,难道关羽就不能同样做?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关羽早就看糜、傅二人不顺眼,欲除之而后快。

在说刘封吧。有看了演义的人,说刘封不仁不义,不发救兵直接导致关羽的死。我也赞成刘封对关羽的死是有一定的责任的,不发兵救援友军肯定是不对的。但从本质上看,刘封并不是没有任何理由可说。有人又该说是刘封妒忌关羽曾经参与刘备立嗣之事了,我觉得这个事情也可以证明关羽的处世,俗话说,疏不间亲,人家诸葛亮都知道不插里面的言,你关羽绞和什么。当然,关羽说的并不错,在那个时候,任何人都很清楚刘备心里想选的是谁,包括刘封本人。他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实力在刘备都有好几个儿子的前提下还妄想争储。刘封心里当然明白,关羽的话是对的。但刘封心里,同时必定会对关羽不满意。但这个不满意我认为还不足以让刘封在关羽兵败的时候不发救兵。刘封当然有其他的理由。首先,上庸是个小城,且与曹操势力接壤,万一发兵来救,曹操兵乘机来攻,上庸丢失的可能性很大;其次,当时荆州全土尽失,关羽困在麦城,即使发兵救援,也仅仅最大可能让关羽不死。不可能收复荆州了。这两个原因就足够了。当然,刘封为什么把这样的两个理由,放在他和关羽的叔侄亲情之上。这就难以说清了,只能说明关羽没把和刘封的亲情关系搞好。没办法,顾着经营自己的虚名呢,没空瞧得起这个假侄子。

刘封不仁不义,我觉得说法欠妥。后来孟达投降了魏国,多次策反刘封,并告诉刘封如不投魏,后果必然是一死,但刘封宁愿一死,也不背叛刘备。后来结果正如孟达所说,刘封刘备斩首。刘封宁愿一死,也不背叛刘备,但举手之劳又不援救关羽,这事说明了什么?

从这三个人着重说明了关羽的人际关系,从他的为人看出了他的能力。看看关羽经营了多年的荆州吧。荆州本应该是个富庶之乡,人才应该是辈出的。但关羽经营下的荆州,没有培养出一个人才,也没有吸引过来一个人才。而孙权那边呢?先是周瑜,周瑜之后是鲁肃,鲁肃之后是陆逊,之后又是吕蒙,都是一个个年轻的将领,虎虎生风。这些不都是孙权的培养和吸引的结果吗?关羽一年比一年老了,也一年比一年自负,我直觉的感到,关羽不希望任何人超过自己,甚至自己的儿子。无论是在武艺还是谋略,谁超过关羽,都会让他不高兴。

相关推荐:

神雕侠侣中的裘千尺到底有多厉害?若不是残废的话几乎可以稳居当下第一高手

颜良之死 曹操是如何利用关羽斩颜良来大做文章的?

揭秘高祖刘邦建国后到底杀了多少有功之臣

清廷名臣张荫桓:罕为人知的戊戌变法幕后功臣

关羽失荆州背后:刘备借机除掉结拜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