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傩戏代表分支:湖南沅陵辰州傩戏简介

发布时间:2017-02-11 栏目:专题 投稿:任性的玉米

辰州傩(又称土家傩),是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流传最广的傩戏,是湘西五溪地区当地人民群众长年生产、生活、文化传承的缩影,是五溪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辰州傩的表演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到傩戏文化中了解吧。

辰州傩(又称土家傩),是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流传最广的傩戏,见诸史籍者甚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县志》、清乾隆十年(1745)的《永顺县志》、清道光元年(1821)《辰溪县志》均有记载。沅陵县七甲坪镇尚有较为完整的保存。辰州巫师冲傩还愿时,必唱傩戏辰州傩由两大流派组成,即上河教和河南教,行傩时,分为三个部份:即傩祭(又称法事)、傩戏、傩技。

1、法事:上河教有37场法事,河南教有38场法事。两教傩祭中部分法事,也有傩戏的成分,如迎神、跳标、发五猖、送子、晒衣、下池、教子、勾愿、盗猪等,均与傩戏不可截然区分。

2、傩戏剧目:演唱的傩戏剧目可分正戏、小戏和本戏:正戏是傩仪的一部分;小戏存在于傩仪之中,内容却与傩仪无多关联;本戏与傩仪无关联,为娱神而演唱。

傩坛正戏:是由法师法事请神演变而成的,带有简单情节及表演剧目,内容属法师还傩的法事程序,表演往往与掌坛法师及主东家交流,演员大多戴面具,有代言体唱词和白口、面具、装扮、唱腔、表演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傩堂戏的雏型,主要剧目有《搬先锋》、《搬师娘》、《梁山土地》、《三妈土地》、《搬八郎》、《仙姬送子》等。

傩堂小戏:亦称正朝。已具小型戏曲特征,虽残存还傩痕迹,但情节、表演已较为丰富,有一定的戏剧矛盾与人物性格。现存主要剧目有:《晒衣》、《姜女下池》、《观花教子》等。

傩堂大本戏:又称花朝。是长期伴随法师还傩活动演出的,戏曲化程度较高的剧目,此类剧目的文学、音乐表演诸方面均较完善,但仍存傩坛影响。现存主要剧目有:《孟姜女》、《龙王女》、《七仙女》、《鲍三娘》等。

3、傩堂戏的表演角色行当:早期的傩堂戏角色,以其面具造型来识别。民国初年,出现行当之分,以生、旦、净、丑四行为主体,随后向更细致的分行方面发展,但是,无论是傩堂正戏还是大本戏,均以"对子戏"为主,或小生、小旦,或小丑、小旦,或老生、老旦。

表演技法:傩戏长期在傩坛演出,艺人多为法师出身,其剧目又多具宗教色彩,某些剧中人物亦为傩坛所祀神祗的化身,因此,傩戏表演具有浓烈的宗教风格,如台步中的"走罡",手式中的"按决",特殊道具(柳巾、师刀、师棍)的表演等,傩戏根植于农村,因此也收到了一些民间歌舞和说唱的表演成份。七甲坪的傩戏,是在清末民初时,傩戏艺人与辰州戏艺人互相交流融会,而形成今天带有辰州高腔唱腔的傩戏腔。通过交流,也促进了傩戏表演艺术的程式化,同时也收到了少量袍靠戏程式和点将、起寨、过兵等。

4、辰州傩戏音乐辰州傩戏音乐情调古朴,地方特色浓郁,曲牌有、、、、、、等20余支。演唱傩戏的巫师班,一般都兼能表演“开红山”、“过火槽”、“上刀梯”、“踩犁头”、“滚刺丛”等傩技。

傩戏声腔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法师腔、傩坛正戏腔和傩戏腔这三个发展阶段。法师腔是傩坛法师所哼唱的曲调。旋律多口语化节奏自由,属朗诵体。只是具备了某些戏曲化因素。傩坛正戏腔多属法事程序,正戏腔是发展傩戏腔的基础,其旋律和节奏虽简单,但音乐形象已渐鲜明,行当已成形,唱腔结构已渐严谨。

傩堂戏腔随同傩堂小戏,大本戏的形成而产生。它承袭了全部巫傩音乐的遗产,保持了浓郁的"巫风",成为湖南省戏曲音乐系统中自成一格的古老声腔。

巫傩艺术有着"封闭式"的历史,互相很少进行横向交流。均以当地语言为其舞台语言。因此,强烈的地方性就成了它的重大特征,虽有局限性,但体现了他丰富多彩的音乐性。沅陵七甲坪辰州傩戏共有21种曲调,常用曲调有《姜女调》、《范郎调》、《下池调》,特殊情节中亦有《差兵调》、《过关调》,多五声徵、角调式。亦有羽调式和角商交替调式。情调古朴,旋律具山歌特色。

5、傩技:开红山--用刀砍额头出血,法师用符诀能立即止血。

过火槽--法师在符诀的朗诵中,赤脚走过燃烧充分的木炭堆,能不伤皮肉。

上刀梯--法师赤脚登上二十四把锋利无比的钢刀组成刀梯。

踩火犁--二十四匹犁头烧得红中透亮,法师赤脚踩过。

滚榨刺--用山上长约一寸野刺,扎成刺床,法师赤膊从刺床滚过。

6、傩符(即辰州符):傩符组成有三大部分:符录:画在黄纸上的字讳,盖上朱红色傩印,贴于门上或戴在身上。

字号:用手或令牌在空中指画或直接画在器物上,由汉字和符号组成。

诀法(分口诀和手诀):口诀,即咒语(有的叫诰);手诀,用十个手指或伸或屈或勾或绞,比划出36诀。

7、面具:又称脸子或脸壳子。从艺术造型上分,傩堂戏面具主要有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三大类。材料一般用樟木雕刻,所绘花纹及色彩,因人而异。

辰州傩,在湘西五溪地区的民间日常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当地人民群众长年生产、生活、文化传承的缩影,是五溪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辰州文化中还保存着古代祭祀仪式多姿多彩的风貌,是楚文化、湖湘文化之根。

辰州傩戏,是一种介于的古老的湘西原始戏剧(以毛古斯为代表)与现代戏曲之间的原始戏剧形态,是当地许多地方戏剧种(如辰河戏、祁剧、阳戏、花鼓戏等等)的老祖宗。

现存于沅陵县七甲坪镇的辰州傩的主要传人仅17人,辰州傩渊于荆楚,辐射于巴蜀吴越秦等地,曾一度影响中原。辰州傩不仅是戏剧的活化石,更重要的是它涵盖了政治、历史、民族、宗教、考古、文学、艺术等方面,是这些方面学术研究难得的研究文本。

相关推荐:

参加宴会礼仪

兰溪瑶胞欢度“洗泥节”

苗族最神秘隆重的节日——鼓藏节

奥地利人的葡萄酒风俗

天台宗名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