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共军闯关东,从一无所有到拿下东北,竟是靠一位“逃跑将军”

发布时间:2017-09-11 栏目:专题 投稿:简单的可乐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24日林彪从延安启程,目的地是山东,去接替他的老搭档罗荣桓。罗荣桓身体一直不好,中央决定让他回延安治病。结果,罗荣桓也去东北了,接替他的是陈毅。

林彪、肖劲光、江华、邓华、李天佑、聂鹤亭等人,乘坐一架美国运输机到太行山,然后骑马、步行,主要是步行。到达河南濮阳,接到中央“万万火急”电报,让林彪一行原定去山东的人,立即转道赶转赴东北。顺便说一句,一行人中的江华,就是35年后主持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进行审判的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审判庭庭长。

风雨兼程,到达沈阳,11月中旬,林彪奉命到锦州西部打大仗。山海关保卫战正激烈进行,吕正操、李天佑带个指挥班子赶赴营口,准备堵截从海上登陆之敌。这时中央的方针,是集中兵力作战,坚决拒止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用高岗的话讲,背靠苏联,“勾子”(屁股)坐在沈阳,把眼面前几个口子堵住了,东北就是我们的了。

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从关内各地先后进入东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达10多万人,年底发展到27万多。而这一刻,有的还在路上,已经闯进关东的散在各地,疲惫不堪,一些部队还没带武器。就是这些有武器、没武器的部队,许多还联系不上,有电台,无密本,彼此收到的电报成了“天书”,干着急上火。

11月21日8时,林彪致电军委、彭真、罗荣桓,说明目前我军应避免仓促作战,放弃锦州以及以北百余公里,使敌人战线拉长后,再选择弱点进行突击——这是林彪东北后的第一个比较重要的电报中央同意了林彪的意见,并进一步作了指示。

接下来就是被毛泽东称之为“中外瞩目”的四平保卫战。这是在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史上不多见的城市保卫战,是和战前景不明朗的特殊背景下的阵地防御战,是国共两党进入东北后拉开架式的第一次大打出手。林彪调集主力顽强抗击一个月,给国民党军队以重大杀伤,民主联军也付出很大代价后,主动撤离四平

一年后的1947年5月,陈云在写给高岗的一封信中,曾把避免锦西决战,成功指挥四平撤退,作为共产党人进入东北后的前7个月的两件大事。并说如果这两件事当时处理有错误的话,东北就很难有后来的好形势。

闯到关东就不止“七无”的共产党人,关键是没有根据地,没有家。7个月间,时局和方针就像万花筒般变化多端,共产党人还未来得及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而正统观念很强的东北人,对国民党存有幻想,想的盼的是“正牌”的中央军。四平保卫战后北撤的民主联军疲惫不堪,有的被阻隔敌后,失去联系。在东北组建的新部队,有的溃不成军,有的投敌反水。黄克诚在给军委的报告中,惊呼“有遭遇西路军危险的可能”。

1947年6月16日,中央决定以林彪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

林彪临危受命。

1947年7月7日哈尔滨东北局会议决议(即著名的“七七会议”决议)号召:“跑出城市,丢掉汽车,脱下皮鞋,换上农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资格,一切可以下乡的干部统统到农村去……”

接下来,就是艰苦卓绝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是攻势凌厉的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

只要醒着,林彪脑子里的那个车轱辘,就没有闲着的时候。

全力以赴在战争的轮子上飞转。

让我们看看1948年1月5日这一天,林彪发出的电报的标题:

1.关于歼敌四十三师等部,我各部攻击任务时间区分;

2.胺岭岗子等地作战部署;

3.炮师应于本日十四时赶到川心店参战;

4.关于进至河套一带抗敌给二十九师的命令

5.给骑师关于本日十四时赶到巨流河以北的命令

6.给八、九纵关于立即向老边前进命令

7.给一纵关于力争在本日十四时赶到巨流河的命令

8.黄家岭辛家店之敌由二纵担任迂回切断;

9.关于九师应向巨流河前进命令

10.望八纵立即向旗堡前进

11.四纵应全力向老边前进

12.望十六师随时抓住公主屯撤退之敌;

13.二、七两纵应立即出发;

14.八纵仍须向大民屯方向前进

15.炮兵应立即向川心店前进

16.望十纵及三师抓住增援公主屯之敌;

17.关于包围敌第二师给四纵的命令

18.十一师应进至马堡子一带防敌撤退与增援;

19.望三纵令九师首先歼灭敌一九五师;

20.六纵应正面抓住敌人;

21.望一纵向老边方向派出有力部队

22.关于歼灭由石佛寺以东向西增援之敌给十纵及三师的命令

23.给独五师于明日进至调兵山以南的命令

24.望四纵各师监视敌二○七师的行动;

25.三十师应到东蛇山子一带协作二十师作战的命令

26.给炮师关于向公主屯以南前进命令

27.关于第六、七纵、炮兵统归二纵指挥的命令

28.关于歼敌五十五师给二十九、三十师的命令

29.给骑师关于明日向沈阳近郊前进命令

30.同意关于二、七纵、炮师五日二十时关于协同作战的报告。

一封电报,少则几十、上百字,多则几百、千把字,这一天30封电报,该是个什么篇幅?他脑子里的那个车轱辘又是怎样飞转的?

这些只是给下边各部队电报,还有给上级的呢?而且,那是战争年代,是不是还有遗失的呢?

接下来的3天,分别是28封、27封、19封。

同年5月24日的电报,竟达39封。

不知道是不是林彪的最高纪录。

也不知道是不是中国将帅的最高纪录。

在锦西,在四平,在双城,在牤牛屯,林彪那双穿着布鞋、或大头鞋、或皮鞋(很少穿皮鞋)的脚,在地上踱步。有时踱到墙下地图前就看起来,站累了就坐着看。不时伸手去桌子上布袋里抓把炒黄豆,放嘴里咯嘣咯嘣地嚼着。有时踱着踱着,或是看着看着,就对秘书季中权说:“小季,记录。”就开始口述电报。一口气儿能口述几封电报,一字一句绝少重复。无论前方战事如何激烈,乃至千钧一发,那口典型的鄂东口音总是一个腔调,让人感觉不到任何情绪的起伏跌宕。

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一天口述了多少电报,如何熬精费神,呕心沥血,而在于究竟在战场上收获了什么。

“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可与一口气儿口述几封电报媲美的,是林彪在战术问题上的婆婆嘴。

谈起林彪的六个战术原则,当年的四野老人津津乐道。

老人们都说,这些战术原则,别说师团干部,就是连排干部,甚至许多班长、老兵、骨干,当时都懂、会用。这是打胜仗的原则。林彪这人话语金贵,在这上头却不惜话语,各种场合有机会就讲,不厌其烦地讲,就怕你搞不懂,不按他的来。

国民党东北共军战术水平高。

对辽沈战役的评价则是:“对兵力之分配,完全符合节约与集中之原则”,“对大兵团之运用,时空力之分配,缓急先后,悉合机宜,决非幸致。”

1948年12月2日,林彪从喜峰口入关。

快到马兰峪时,两架敌机飞来轰炸、扫射,警卫人员赶紧将林彪保护起来。

从吉普车上被架到路边沟里,到爬起来重新坐到车上,林彪那神色,跟在地图前踱步没多少异样。

杜聿明、陈诚、卫立煌已是手下败将,黑土地辉煌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了,“黑土地之狐”在琢磨黄土地上的对手了。

3年风霜雨雪,好像没在他身上留下什么印记。脸色依然是那么苍白,话语依然是那么金贵,步子依然是那么不紧不慢,丝毫没有统兵百万的大将军的威凛、杀气,也看不出什么喜怒哀乐,永远都是那么不动声色。

“撤退将军!”“逃跑将军!”“林总在苏联养了几年伤,是不是不会打仗了?”在四平撤退后弥漫全军的沮丧、失望中,从他那张脸上既读不到从容、镇定,也看不出惊慌失措,那颗心好像无动于衷。他好像天生就不会用包括脸色在内的形体语言倾诉情感,连辽沈战役那样的胜利,也不能在那张脸上荡起激动、喜悦的涟漪。听说捉到了范汉杰,刘亚楼乐得跳起来,跑去报告。俯身看地图的林彪,头也没抬,只是面无表情的嗯了一声。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在林彪到达喜峰口时,新华社和《东北日报》发表一则消息,说林彪正在沈阳主持东北局会议。

国民党情报部门就向蒋介石和傅作义报告:林彪尚在沈阳开会。

共产党蒙起国民党来,那是一蒙一个准。

相关推荐:

文姬归汉【第十六场】

新疆哈萨克人给小孩取名的习俗

新西兰的葡萄酒

好看、好玩就是不能吃的创意美食玩具!你吃过几种?

尘归尘,土归土,但也要把美留给这世间!另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