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为什么江南“火炉”城市应更名为“蒸笼”?

南京武汉重庆,常被称为长江流域(以下简称“江南”)“三大火炉”,形容那里夏季特别炎热。例如,日最高气温高于35℃的高温日数,它们每年平均分别有15.8、21.0和34.8天。在这种高温日子里,人常常热得汗流浃背。许多古诗词中形容说,汗流得如“浆”,如“泼”,如“雨”,甚至“流汗如滂沱”。

天热时人体主要依靠汗水蒸发带走大量热量来降温,可为什么在夏季江南汗多仍不解热?这是因为江南水面多,植被茂盛,空气十分潮湿,汗水蒸发降温的效果便很差。古人形象地把这种闷热天气,比作“人在蒸笼中被蒸”。例如唐代著名诗人韩愈,在诗中就写过“自从五月(农历)困暑湿,如坐深甑(古代蒸食物的炊具,底下有许多孔可以进蒸汽)遭炊蒸”,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也有“不是城中是甑中”的咏热诗句。与其说是“三大火炉”,不如更名为“三大蒸笼”更为确切。

火炉制造的是干热,空气十分干燥,甚至干热得可以使皮肤有开裂般的(轻微)疼痛。这种干燥的火炉高温天气在华北平原夏季多有出现,但冠军是新疆吐鲁番盆地。因为干旱地区地面没有水蒸发,太阳辐射得以全部用来升高气温,高温且低湿。新疆吐鲁番盆地极端最高气温高达49.7℃,是中国气温纪录中的最高值。吐鲁番35℃以上的高温日年平均多达98.4天,“墙上烙饼,埋沙熟蛋”,都是实有记载的事。

所以,如果我们把“三大火炉”更名为“三大蒸笼”,把“火炉”的称号还给吐鲁番,这不正好都各得其所、名副其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