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十万个为什么 > 生命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了什么?

盛夏的阳光下,一只蝉趴在树干上,一边吮吸着鲜美的树汁,一边愉快地唱着歌。在它的身后,一只螳螂正举着两把锋利的“大刀”悄悄地向它逼近,但蝉却毫无察觉。螳螂迅速地抓住蝉,正当它准备享用这顿“大餐”时,树丛中突然飞出一只黄雀,一口将螳螂吃掉。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中,还包含着有趣的生态学知识。

蝉靠吸取树木的汁液为生,螳螂靠捕蝉来填饱肚子,黄雀又以螳螂为食。树、蝉、螳螂和黄雀,它们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就好像一根链条那样一环扣一环。我们将生物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在树—蝉—螳螂—黄雀这条食物链中,每种动物都有它的食物来源。那么,作为这条食物链源头的大树又“吃”什么呢?树木要想长大,需要“吃”很多东西,例如要“喝”水、“吸”空气,还要有充足的营养物质。但是在树木的食谱中,还有一样东西很重要,那就是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吃”太阳其实是利用太阳光中的能量。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中,只有植物才能将阳光的能量直接“吃”进去,并且储存起来,这就是光合作用,而植物长出的叶片、树干、根系就储存了大量来自太阳的能量。我们将所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称为“生产者”;而将其他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的动物,如蝉、螳螂、黄雀,称为“消费者”。无论哪种消费者,它们的食物最终都来源于生产者。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在我们提到的这个食物链中,蝉被螳螂吃掉,螳螂又被黄雀吃掉,那黄雀被谁吃呢?黄雀会被蛇吃掉,而蛇又可能被老鹰吃掉。老鹰是最凶猛的鸟类,什么动物可以吃掉老鹰呢?没有动物可以捕食老鹰,但是老鹰死后却会被小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吃掉”。这些微生物被称为“分解者”,它们像大自然的清洁工一样,将枯枝落叶、动物的尸体、粪便分解为无机的营养物质,供植物再次吸收利用。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环境中分别执行着重要的任务,一个生态系统中必须有这三者才可以稳定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