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文学家能够发现太阳系外的行星?
在地球上看太阳系内的行星,比如金星、木星、土星,都十分耀眼,甚至要亮于大多数恒星。但这些光辉都是行星反射的太阳光,只是因为行星离我们近,所以看起来才这么亮。如果我们飞到离太阳系较远的地方,就会发现行星反射的光远不能和太阳发出的光相比,再远的话,就只能看见太阳,而所有的行星,包括地球,都会淹没在黑暗的背景中。科学家们要寻找的系外行星也是如此。那么,既然很难直接“看到”这些不发光的行星,天文学家又是通过什么样的办法发现它们的呢?
到目前为止,寻找系外行星最有效的两种方法是:视向速度法和掩星法。
视向速度法是利用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如果一颗恒星周围有行星环绕它公转,那么恒星也会因受行星的影响而发生运动。如果此行星的公转轨道平面和我们的视线方向平行,这样的恒星相对我们就会发生“远离——靠近”的周期运动。根据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当恒星远离我们运动时,发出的光就会变红,而当恒星靠近我们运动时,发出的光就会变蓝。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恒星光谱线红移或蓝移的变化,就可以测量出恒星运动速度的变化,从而就可以间接地判断该恒星周围是否有行星存在。
掩星法的原理和日食类似。当月球挡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时,会把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光线挡住,我们就会看到日食。掩星法也利用同样的原理。行星是不发光的,它们环绕恒星转动时,如果恰好经过地球和恒星的连线,恒星发射到地球的光线,有一小部分就会被这颗行星遮挡住。从地球上就会发现这颗恒星变暗了,利用恒星是否具有这种周期性的明暗变化,就可以推断这颗恒星周围是否有行星了。
现在的系外行星几乎都是由上述这两种方法探测到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探测系外行星的手段会越来越丰富、有效,肯定能观测到更多的系外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