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jīquǎnzhīshēng xiāngwén,lǎosǐbùxiāng wǎnglái)
解释说明出处典故例子补充资料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jīquǎnzhīshēng xiāngwén,lǎosǐbùxiāng wǎnglái)的解释说明

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可是一辈子也不互相来往。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的出处/典故

《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的例子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的补充资料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词目】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读音】jīquǎnzhīshēngxiāngwén,lǎosǐbùxiāngwǎnglái

【解释】每个人都生活在富足、祥和、宁静、喜乐、满足的世界中,交流或者不交流,来往或者不来往,对他们的生活均没有丝毫影响,每一个人都活在当下那一刻,享受那一刻,听着窗外的鸡叫声、狗吠声,头顶白云飘飘,身边清风阵阵,唯恐有任何不速之客打破这一美好时刻。

成语资料

【出处】《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同韵词】片善小才、念旧怜才、矜能负才、省用足财、枯瘦如柴、冯唐头白、逐物不还、引决自裁、数米量柴、颠倒黑白。

成语出处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春秋·楚·李耳《老子》第80章

解读

对“小国寡民”(第80章)的解释,近代学者一般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理解为实指,即国家小,人民少。秦汉时期的河上公则不这么看,其注解说:“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示俭约,不为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这就是说,“小国寡民”不是实指,而是以之为小,以之为寡,实则国大民多。  对“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的解释,所谓“什伯人之器”,异解颇多。河上公将此文分为两句,断句读成“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其注解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器谓农人之器。而不用者,不征召夺民良时也”。认为老子主张统治者要行清静之治,不能扰动百姓。

成语示例

有些人不是这样做,而是像老子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认为相邻的两个国家彼此可以望见,两国鸡狗的叫声都可以听见,各自吃自己的国家丰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风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发动战争。老子向往这样一种原始的纯朴风气。西汉初年中国第一次全方位应用道家理论治国,产生了中华第一盛世――文景之治,《货殖列传》中关于道家的“低流之水”的市场机制,其有关理论和实践情况主要记述在《淮南子》、《史记》、《汉书》等道家诸书与史书中。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第一篇就讲述了“低流之水”市场机制的例子:东南西北方的物产各不一样,北有牦牛,西有畜牧,东有渔盐,南有木材,那么这些东西都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北方也要用木材,南方也要用皮毛,那怎么办呢?司马迁说:“这难道还需要官府发布政令,征发百姓限期会集吗?人们能各凭其能,各竭其力,各满其欲。所以,贱货能贵卖,贵物能贱买。人们各经其业,各从其事,就像水往低处流那样,日夜无休,不招自来买卖,不求自出交易。这符合大道,也是自然调节的证明。”

作品简介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十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