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ǎi huā qí fàng,bǎi jiā zhēng míng)
解释说明出处典故例子补充资料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ǎi huā qí fàng,bǎi jiā zhēng míng)的解释说明

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出处/典故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例子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补充资料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词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释义: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

概述

方针的释义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方针的提出过程

1951年,国内就京剧的发展问题出现了争论,有的主张全部继承,有的主张全部取消,毛泽东为此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主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继承。

1953年,毛泽东就历史研究工作的方针,提出百家争鸣。

在此基础上,1956年4月28日,毛泽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5月2日,毛泽东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方针的提出背景

(1)从国内看,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包括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2)从国际形势看,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部欧洲国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震荡;

(3)直接原因是某些学术问题上的争论,如中国史学分期的争论。

发展

文化革命前,文学艺术领域出现好戏连台、异彩纷呈的气象。郭沫若的《蔡文姬》、吴晗的《海瑞罢官》,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影响最大的是老舍的《茶馆》,不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并未坚持贯彻。

文化革命期间,严重背离和抛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受到极大危害,一些学术问题被冠以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思想进行批判,大批学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惨遭迫害,从而严重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和进步。

文化革命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初,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文学艺术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