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梨园弟子(lí yuán dì zǐ)
解释说明出处典故例子补充资料

梨园弟子(lí yuán dì zǐ)的解释说明

原指唐玄宗培训的歌伶舞伎。后泛指戏剧演员。

梨园弟子的出处/典故

唐·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

梨园弟子的例子

通省梨园子弟各班愿与者,书名画知,届时齐集湖亭,各演杂剧。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回

梨园弟子的补充资料

梨园弟子

梨园弟子,汉语成语,拼音是líyuándìzǐ,意思是原指唐玄宗培训的歌伶舞伎。后泛指戏剧演员。出自唐·白居易《长恨歌》。

成语出处

唐·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蛾老。”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戏剧演员

示例

通省梨园子弟各班愿与者,书名画知,届时齐集湖亭,各演杂剧。(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回)

成语故事

唐玄宗是一位熟悉音乐的皇帝。他不仅懂乐理,还能亲自演奏乐器。为了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他亲自在全国挑选了三百名青年子弟,安置在长安城内光化门北的梨园中。  每当闲暇时,他就亲自教他们演奏乐曲。这三百人被他称作“皇帝梨园弟子”,意思是说,这些人都是梨园内的学生。  后来,他又挑选了几百名宫女,也当作梨园弟子,让她们住在豪华的宜春北院。然后又从宫中挑选出三十人,组成一个小乐队,专门为他演奏乐曲。  有一年六月一日那天,杨贵妃在骊山过生日,唐玄宗亲自率领小乐队在长生殿演出。当一支新曲演奏完后,杨贵妃:“这么好听的曲子叫什么曲名?”唐玄宗说:“曲子是我谱的,忘了取名了。”恰巧,这时南方送来荔枝,唐玄宗灵机一动,笑着说:“就叫它《荔枝香》吧。”  说完,玄宗、杨贵妃和一旁的梨园弟子都笑了。

简介

旧社会常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其实,这种称谓最早并不是指戏曲演员,而是指乐器演员。《新唐书·礼乐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喜欢音乐,精通音律,尤其欣赏清雅的《法曲》,于是,他就挑选了三百乐工在皇宫里的梨园专门教他们演奏《法曲》,李隆基亲临指导,称这些乐工为“皇帝梨园弟子”,这就是“梨园弟子”的由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末明初高则成的著名戏曲《琵琶记》有一句开场白:“今日梨园弟子,唱演琵琶记,”可见已是指戏曲演员了。

由来

戏剧界雅称梨园,演员称梨园子弟,这是来自唐代的典故。说起缘由,得从教坊和唐玄宗说起。唐代设教坊,为全国最高的培养宫庭音乐人才的机构,全国各地都有,在这里集中了全国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才。唐代流行法曲,所谓法曲,实际上就是今天大型歌舞的雏型。唐代法曲不管有歌唱,还有舞蹈,全是用器乐现场伴奏,且阵容庞大,有几百人之众。这样高难度的音乐表演不是一般艺术团体就能胜任的。唐玄宗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他不满足当时的乐工,于是自己亲自培养乐工。梨园便是唐玄宗培养乐工的地方。

梨园因设在当时长安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名。“开元二年,上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皇帝梨园弟子。”梨园弟子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的,有几百人之众,可谓阵容庞大,由唐玄宗亲自组织排练。公元714年设“梨园亭”供乐工演奏乐曲,宫女习舞演唱,有会昌殿为唐玄宗亲自教习之所。梨园包括男艺人三百人,女艺人几百人。男艺人是从坐部伎子弟中选出来,其教练地点是在长安西北禁苑里面的的梨园;女艺人是从宫女中挑选出来的,其教练地点是在宜春北院。可见唐玄宗教习的其实全是男弟子,又以器乐人才居多。唐玄宗的音乐才能是相当高的,他从小就跟宫庭乐师学艺,能演唱、演奏、作曲,他创作的法曲《霓裳羽衣舞》流传至今。男女艺人分头练好之后就要合演,“这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帝必觉而正之”,几百人的表演里,唐玄宗能辨出谁对谁错,可见其音乐造诣之深。梨园子弟实际上全是皇帝的音乐学生,全是技艺超群的音乐人。

唐玄宗的梨园弟子每年一考核,不合格的弟子就会被辞退,也有因为年龄大而辞退的,梨园绝没有滥竽充数之人在里面,这大大地保证了梨园子弟技艺超群的权威。这些职业乐工后来有的流落民间,又极大地带动了民间音乐艺术的发展。唐代的音乐艺术发展到了中国封建皇朝的最高峰,就连后世的宋元明清都自叹不如,领先于世界。据史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教于梨园。”法曲发展为歌舞,歌舞又发展为戏剧。戏剧常托古喻今,也是因为本来是做给皇帝看的。梨园,实际上是中国第一座国立戏曲学校,梨园,也就成了后世演艺界的代称。

因唐玄宗善用羯鼓指挥乐队,后戏曲仍以司鼓板为乐队指挥,尊称打鼓佬,为戏曲伴奏乐队的主心骨,其它人都要以他的节奏为准,沿用至今。现在位于舞台九龙口,常供奉戏曲之神,祈求保佑戏班平安,实际上戏曲之神就是唐玄宗。唐玄宗时代乃是戏曲人才的黄金时代,为了得到庇护,戏剧人甚至自称梨园子弟,意思是“皇帝的人”;还有另一意思,那就是技艺超群!

学艺生活

自从唐玄宗在西京长安、东都洛阳设“梨园”,调教歌舞百戏艺人,人们便把戏曲界称作梨园,把戏曲艺人称作梨园弟子。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戏曲是主要艺术形式,梨园弟子也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苦辣酸甜,他们的生活和习惯,有许多已成为历史,很少为现代青年所了解。

旧时学戏的大多是贫家子女,一般十岁左右开始学艺。或进窝班或随戏班。拜师学艺先请客送礼,找担保人,并立合同书,合同书上写明,徒弟“车轧、马踢、投河、奔井”,老师概不负责,三年内任打任骂,一切收入归老师。三年满后,对老师还得生养死葬。见老师先下跪请安,给老师倒便盆、抻床叠被,端饭端菜,老师吃过,徒弟才能吃些残羹剩菜,天热给老师打扇,晚上揉背捏腿,老师遂意,伸手便打,徒弟不能哭泣。徒弟学艺练功很严格,清早起来先喊嗓,然后拿大顶,燃一支香,香燃不完,不能下来。

学徒在演出时或生活中有所闪失,便被打骂,或罚跪,或打屁股,用二尺长二寸宽的木板,或用白蜡杆,专打后大腿处,一杆下去一道血痕。学徒多时,常将平时失误记帐,集中起将所有徒弟挨个儿打,叫作打“满堂红”。故住庙时徒弟先看庙高不高,庙高了白蜡杆扬得高,挨打就挨得重。

老师往往保守,不肯轻易传艺。当时师徒都无文化,学戏不只练功,更重要的是传戏词,学唱腔。徒弟须趁老师高兴,才敢求老师教几句。跟班唱戏时,学徒争着穿兵打旗,站在舞台上心中默记,或扒着幕沿偷学。

梨园世家

过去戏曲界大都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这样世世代代的传了下来。因为老祖宗曾是“梨园行”的艺人,因此,这个家族就被称其为“梨园世家”。

比如京剧界最负盛名的梅兰芳先生的家庭——梅家。第一代梅巧玲是唱旦角的,第二代梅竹芬也是唱旦角,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为琴师,到了第三代梅兰芳更是旦角里的名角,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女儿梅葆钥,前者唱旦角、后者唱老生。

再举一例:梨园界有名的谭家。第一代谭志道是老旦,第二代谭鑫培唱老生,第三代谭小培唱老生,第四代谭富英也是唱老生,而第五代谭元寿则是文武老生,第六代谭孝增又是唱老生的。

象这样的例子在京剧界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有名的“梨园世家”,弟子们自然也都是“梨园弟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