俛首帖耳(mǎ shǒu tiē ěr)的解释说明
驯服恭顺的样子。俛首帖耳的出处/典故
俛首帖耳的例子
俛首帖耳的补充资料
执牛耳
同义词俛首帖耳一般指执牛耳古代诸侯举行盟会,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儿牲血,主持盟会的人亲手割牛耳取血,并饮或以血涂抹在嘴唇,以示诚意,所以用“执牛耳”指做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词目释义
发音zhíniúěr
出自
《左传·鲁定公八年》:“卫人请执牛耳”
语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典故由来
《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
《春秋.左传鲁定公八年》
(公元前五零一年)
晋师将盟卫侯于鄟泽,赵简子曰:羣臣谁敢盟卫君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卫人请执牛耳,成何曰:卫,吾温原也,焉得视诸侯?将歃,涉佗捘卫侯之手及捥,卫侯怒,王孙贾趋进曰:盟以信,礼也,有如卫君,其敢不唯礼是事,而受此盟也?
注释
1.羣臣谁敢盟卫君者,前年,衞叛晋属齐,晋卿简子意欲摧辱之,故强迫卫侯(卫灵公)执牛耳,而晋大夫莅之以盟。
2.卫人请执牛耳,卫人让晋大夫执牛耳。盟礼:次盟者执牛耳,而尊者涖牛耳,以主导次盟者。衞侯与晋大夫盟,卫侯自以当涖牛耳也,故请晋大夫执牛耳。唐孔颖达正义曰:盟用牛耳,卑者执之,尊者涖之。请执牛耳,请使晋大夫执牛耳。《周礼.戎右》云:盟则赞牛耳。郑玄云:谓尸盟者割牛耳取血助为之,尸盟者执之。襄二十七年传曰:诸侯盟,小国固必有尸盟者,是小国主备办盟具,宜执牛耳。哀十七年传曰: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问於高柴曰:诸侯盟,谁执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吴公子姑曹;发阳之役,衞石魋。武伯曰:然则彘也。鄫衍,吴为盟主,不知盟礼,当令小国执牛耳,而自使其臣执之。濮阳,宋鲁衞三国,衞为小。蒙则齐鲁二国,鲁为小。皆是以小国执牛耳,而尊者涖之,以主(导)次同盟者。今衞侯与晋大夫盟,自以当为盟主,宜涖牛耳,故请晋大夫使执之。
3.温原,晋二地名,言衞小,可比晋县,不得从诸侯礼。
4.涉佗捘卫侯之手及捥,涉佗抓住卫侯的手,强迫卫侯拿盛有牛血的容器(敦,执牛耳),致使卫灵公的手腕处都浸满了牛血。捘音尊,推也排也挤也;捥同腕,血至腕。
《左传.鲁哀公十七年》
(公元前四七八年)
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齐侯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武伯问於高柴曰:诸侯盟,谁执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吴公子姑曹;发阳之役,卫石魋。武伯曰:然则彘也。
注释
(1)公会齐侯盟于蒙,齐侯,简公弟平公敖也。释文敖作敬,史记作骜,世本及谯周皆作敬。蒙在东莞蒙阴县西,故蒙阴城也。
(2)孟武伯相,佐哀公也。孟武伯,庆父之後。
(3)齐侯稽首,九拜之最恭敬之礼,《周礼.大宗伯》:辨九拜。
(4)公拜,鲁哀公未用稽首之礼,故齐人怒。
(5)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哀公若用稽首,则觐见天子之时,无礼可用矣。
(6)高柴,字子臯,孔子弟子,少孔子三十岁,郑人,为鲁邑成宰。
(7)诸侯盟谁执牛耳,执牛耳,尸盟者。按:尸,主也,“主”不是盟主的意思,而是实际操作者的意思,诸如割牛耳(或执牛耳)、用敦接取牛血等实际操作。古代讲究谦卑尊让,不像现在总喜欢说“谁最牛X?我最牛X!”孟武伯问“诸侯盟,谁执牛耳?”就相当於在问‘诸侯盟,谁应该处在卑位来实际操作准备?’古代的盟会,有类似于今日开会的地方,会议的具体细节布置,都是下面的人来做,到点领导出席讲讲话定定大方向就是了,作为领导,不可能亲自操刀割完了牛耳再拿著,端著一盆牛血,血了呼啦的不吉利,故有“君子远庖厨”之说,诸如此类都是一脉相承。
(8)季羔,即季臯,季,排行第三。
(9)鄫衍之役吴公子姑曹,鄫衍在鲁哀公七年,公会吴于鄫,吴来徵百牢,不书盟,吴用夷礼。
(10)发阳之役衞石魋,发阳,郧也,在鲁哀公十二年,秋,公会衞侯、宋皇瑗,于郧。石魋,石曼(音万)姑之子。
(11)然则彘也,彘,武伯名也。鄫衍,则大国执(吴大鲁小),发阳则小国执(鲁卫宋,卫小),据时执者,无常,故武伯自以为可执。孔颖达疏云:依礼,小国执牛耳。武伯得季羔之言,以鄫衍则大国执,发阳则小国执。小国执之,既合古典。武伯自以鲁是小国,故云然则彘也。杜以传有小国大国之执,故云据时执者无常。刘炫以为小国恒执牛耳,何得云执者无常?若如刘意,季羔直举发阳,何须云鄫衍之役吴公子姑曹?横规杜过,非也。
宣誓结盟-执牛耳
(盟用牛耳,卑者执之,尊者涖之)
《十三经注疏.周礼.戎右》:戎右掌戎车之兵革使,诏賛王鼓,传王命于陈中,会同充革车,盟则以玉敦辟盟,遂役之,賛牛耳,桃茢。
注释
1.戎右掌戎车之兵革使。东汉郑玄注云:使谓王使以兵,有所诛斩也,春秋传(左传鲁文公二年)曰:战於肴,晋梁弘御戎,莱驹为右,战之明日,襄公缚秦囚,使莱驹以戈斩之。唐贾公彦疏云:戎右者,与君同车,在车之右,执戈盾,备制非常,并充兵中使役,故云掌戎车之兵革。使谓执兵著甲之使也,引春秋者,文二年左传文,秦晋战於肴时,囚呼,莱驹失戈引之者,证戎右以兵革使事。
2.诏賛王鼓。郑玄注云:既告王当鼓之节,又助击之。按:诏,告也。赞,助也。贾公彦疏云:大仆已賛王鼓,此亦同,是助击其馀面也。
3.传王命于陈中。郑玄注云:为王大言之也。按:陈,音阵。
4.会同充革车。郑玄注云:会、同,王虽乘金路,犹以革路从行也。充之者,谓居左也,曲礼曰: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贾公彦疏云:知会同王乘金路者,巾车云:金路以宾是也。此言充革车,故知犹以革路从。云充之者谓居左也者,尊者左载,王既不乘,故戎右居左,賛王处,是以引曲礼为证。君在,恶空其位。
5.盟则以玉敦辟盟,遂役之。郑玄注云:郑司农云:敦,器名也。辟,法也。玄谓:将歃血者,先执其器,为众陈其载辞,使心皆开辟也。役之者,传敦血,授当歃者。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敦音对。歃,所洽反。贾公彦疏云:先郑以辟为法,此无取於法义,故後郑为开辟盟者之心。云将歃血者先执其器者,凡盟,先割牛耳,盛於珠盤,以王敦盛血,戎右执此敦血,为陈其盟约之辞,使心开辟,乃歃之。
6.賛牛耳桃茢。郑玄注云:郑司农云:賛牛耳,春秋传所谓执牛耳者(戎右非亲自执牛耳也,辅助(指导)实际操作者也,一言以蔽之,全部过程,相当於俗话的“君子动口,小人动手”而已);故书茢为灭(“故”者,郑司农所见版本“茢”作“灭”);杜子春云:灭当为厉。玄谓:尸盟者割牛耳,取血,助为之,及血在敦中,以桃茢拂之,又助之也。耳者,盛以珠盤,尸盟者执之。桃,鬼所畏也。茢,苕帚,所以扫不祥。经典释文云:茢音列,沈音例。盛音成。苕音条。帚,之受反。贾公彦疏云:引春秋者,按哀十七年,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问於高柴曰:诸侯盟,谁执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吴公子姑曹(注云在七年);发阳之役,卫石魋(注云发阳郧也在十二年)。武伯曰:然则彘也(彘,孟武伯之名)。以其鲁於齐为小国故也。云玄谓尸盟者割牛耳者,尸盟即是小国也。云桃鬼所畏也茢苕帚所以埽不祥者,杀牲取血,旁有不祥,故执此二者,於血侧也。
这就要从古代人们宣誓结盟的仪式说起。在古代,诸侯之间订立盟约时,必须举行一种“歃血为盟”的仪式,就是赴会的诸侯都要喝口牛血以表诚意。在《周礼·夏官·戎右》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赞牛耳,桃茢。郑玄解释为:“尸盟者割牛耳取血助为之,及血在敦中,以桃茢沸之又助之也。”这种“歃血为盟”的仪式是很隆重的,具体的结盟程序是:此次结盟的次盟者先将一头活牛的牛耳割下来,取血,盛于敦(音对)中,由次盟者执盘和敦,主盟者莅之,尝一口牛血,与盟者于是相继歃血,表示彼此之间有天地神灵为鉴,要坚守盟约,倘若有违约者,必将遭受神灵的惩罚,最终将像牛一样死亡。
反客为主
历史上也有反客为主者,一个是鲁国的曹沫。齐鲁交战,鲁国战败欲割地求和,于是齐桓公答应在柯这个地方缔结盟约。在盟坛上曹沫劫持齐桓公要求他返还侵占鲁国的失地,齐桓公被迫同意,鲁国从而由被盟者变为主盟者。另一个就是毛遂自荐的主角毛遂。秦围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欲与楚国结盟乞兵救赵。然而楚国却迟疑不决,毛遂于是按剑登阶上前,仗之以剑,陈之利害,两言而决,楚君最终歃血结盟,赵难遂解。他们都以勇敢威猛成就了一番事业,彪炳史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