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刀一割(qiān dāo yī gē)的解释说明
铅刀虽不锋利,偶尔用得得当,也能割断东西。比喻才能平常的人有时也能有点用处。多作请求任用的谦词。铅刀一割的出处/典故
《后汉书·班超传》:“况臣奉大汉之威,而无铅刀一割之用呼?”铅刀一割的例子
铅刀一割的补充资料
铅刀一割
铅刀一割,汉语成语,拼音是qiāndāoyīgē,意思是铅刀虽不锋利,偶尔用得得当,也能割断东西。比喻才能平常的人有时也能有点用处。多作请求任用的谦词。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成语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况臣奉大汉之威,而无铅刀一割之用呼?”
成语典故
典源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班超〉 建初三年,超率疏勒、康居、于窴、居弥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斩首七百级。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曰:臣窃见先帝欲开西城,故北击匈奴,西使外国,鄯善、于窴即时向化。今拘弥、莎车、疏勒、月氏、乌孙、康居复愿归附,欲共并力破灭龟兹,平通汉道。若得龟兹,则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臣伏自惟念,卒伍小吏,实愿从谷吉效命绝域,庶几张骞弃身旷野。昔魏绛列国大夫,尚能和辑诸戎,况臣奉大汉之威,而无铅刀一割之用乎?前世议者皆曰取三十六国,号为断匈奴右臂。今西域诸国,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
译文
建初三年(78),班超率领疏勒、康居、于蜫、拘弥的军队一万人,进攻姑墨石城,攻破了城池,斩首七百颗。班超想乘胜平定诸国,于是上书给皇帝请求增兵,说:“我私自以为先帝想要开辟西域,所以北边派兵进击匈奴,西边派使者出使外国,鄯善、于蜫很快归服我朝。现在,拘弥、莎东、疏勒、月代、乌孙、康居等国又都愿意归附,和我们同心协力,击破龟兹,打通汉道。如果征服了龟兹,那么西域未归服的不过百分之一罢了。我常想,我是个小小士吏,着实愿意像谷吉那样效命于绝域,像张骞那样委身于旷野之间。古时,晋国的魏绛,官不过一大夫,尚且能够使夷狄和好。何况我仰仗大汉的神威,而能像铅刀那样连一割的用处也没有吗?古代论者都把夺取三十六国,称为割断匈奴的右臂。现在西域各国,从日之所入的广大地区,莫有不归顺我们的。
释义
“昔魏绛列国大夫,尚能和辑诸戎,况臣奉大汉之威,而无铅刀一割之用乎?”铅刀,铅制的刀。谓刀不锋利。比喻才力微薄。铅刀虽不锋利,偶尔用得得当,也能割断东西。比喻才能平常的人有时也能有点用处。多作请求任用的谦词。亦简称“铅刀”等。
成语用法
示例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铅刀一割,良工之所不重,小善不足以掩众恶也。”
章炳麟《革命道德说》:“若曰是尚可行,则请与二三君子守此迂介,幸而时济,庶几比于铅刀一割。”
汉贾谊《吊屈原赋》:“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銛。”
汉王粲《从军诗》之四:“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
唐杨乘《甲子岁书事》诗:“腐儒一铅刀,投笔时感激。”
明唐寅《上吴天官书》:“驽马效其驰驱,铅刀砺其銛锷。”
赵朴初《周总理挽诗》:“我惭驽骀姿,期效铅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