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qìng fù bù sǐ,lǔ nàn wèi yǐ)
解释说明出处典故例子补充资料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qìng fù bù sǐ,lǔ nàn wèi yǐ)的解释说明

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出处/典故

《左传·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例子

~。战犯不除,国无宁日。这个道理,难道现在还不明白么? ★毛泽东《南京政府向何处去?》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补充资料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为汉语复句式成语,该成语出自《左传·闵公元年》。庆父是鲁国公子,先后杀死两位国君,齐国大夫仲孙湫说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后用来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在句子中一般用作宾语,含贬义。

成语出处

齐仲孙湫来省难,书曰“仲孙”,亦嘉之也。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左传·闵公元年》)《晋书·李密传》中,把“不去庆父,鲁难未已”改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成语故事

春秋时,鲁国的鲁庄公想立宠妃孟任的儿子班为太子,就征求二弟叔牙的意见,叔牙说:“公子庆父很有才干,可以继承王位。”公子庆父是庄公的弟弟。庄公对他的回答不满意,就又问一弟季友,季友说:“立班做太子最合适,将来我会尽力扶持他。”

不久,鲁庄公死了。季友和大夫们扶植班做了鲁国的国君。公子庆父一心想继承王位,未能如愿。他就秘密联络鲁庄公的夫人哀姜,谋杀了班,另立开为鲁君,即鲁闵王。一年以后,庆父决定自己当国君。他派人暗杀了开。

庆父一连杀了两个国君,引起鲁国朝野的混乱,百姓纷纷起来反抗庆父。这时逃亡在国外的季友,乘机召集鲁国大夫和将军讨伐庆父。庆父见事不妙,仓皇逃到莒。

齐国大夫仲孙湫从鲁国吊唁回来后,感叹地说:“不除掉庆父,鲁国就不能安宁。

庆父一走,季友就带着申回国,请齐桓公来定君位,立了申为鲁国国君,即鲁僖公。鲁僖公按照季友出的主意,派人送礼物到莒国去,请莒国国君代为惩办庆父。庆父走投无路,终于自杀。鲁国的内乱才算平定。

成语寓意

鲁庄公的弟弟庆父为夺得王位,先后杀死两个国君,制造鲁国内乱。齐桓公派人调查情况,回来的人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意思是,不把庆父除掉,鲁国的灾难是不会休止的。这句话后用来比喻,不除掉制造大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和人民就不得安宁。后人也把常常制造内乱的人比作庆父。

成语运用

  • 成文用法

含贬义。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一般作宾语、分句。

  • 运用示例

毛泽东《南京政府向何处去?》:“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战犯不除,国无宁日。这个道理,难道现在还不明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