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rén wú yuǎn lǜ,bì yǒu jìn yōu)的解释说明
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出处/典故
《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例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补充资料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汉语中的俗语,出自《论语_卫灵公》。指的是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近期的事情就会多有忧虑,可理解为,人一直没有长远的考虑,那忧患一定近在眼前。
涵义
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近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
出处
原文
《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
“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用法
复句式;含贬义。
引申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一种因果循环。今日因是他日果,今天不为他日做打算,他日成今日时必然有许多忧虑,不容不作努力。
如果将其解释为“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不免令人疑惑:为何不作长远考量(远虑),很快就会面临危机(近忧)?反而应该是今天不长远思考(近虑),未来便会爆发危机(远忧)。若单纯从表面的字义解释,这句话似乎有时空倒置的疑虑。
今日的忧愁是昨日所致。昨日的哪些相关决定如果不正确,昨日的作为如果不够周延,才造成今日的苦果?倘使重新来过,哪些错误是可以避开的?进而去认知、体悟这些事物间的因果关系。重新检讨下来,不但学得教训、经验,不致重蹈覆辙,并能强化对事物相关影响的认知,增长决策判断力。俗语说,“不增一事,不长一智”,就是这个意思。
再深入思索,就会令人豁然开朗。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该是指,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忧愁),是肇因于以前没有深思熟虑的作为;同样的,今天的作为如果未经长远的深思熟虑,未来必会尝到苦果。所以,这句话除了提醒我们要深谋“远虑”,还点出一个要点:凡事必是“自作自受”,这是每个人都要有的认知。重新品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除了警惕自己、要对今日的事物深思熟虑、深度思考外,还应对将来进行作打算,即所谓的“深谋远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古老的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人们要未雨绸缪,不要老看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人之所以积极奋斗的远景期待。
反过来说,也可以讲:“人无近忧,必有远虑。”这是因为如果连眼前的事物都没有办法处理好,日子过得越来越糊涂,那生活终将是一团乱。在现实生活中满足而没有忧虑的人,并不一定快乐,因为他们总会想到那遥不可及且不可预期的未来。因此,现在和未来是必须要相互联系,奋斗的曲线必须是专注且连续的,才能有好的人生旅程。反而是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人,总忙着应付眼前的一切,倒也容易“知足常乐”。拜伦说:“忙碌,就没有时间流泪了。”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我们惟有在困苦中才能磨练自己,也才能不断获得突破困难后的快乐。
根据长期从事教育的经历,越来越感觉到这句话的远见卓识。“远虑”是指长远打算,这不仅仅是指具体的事件计划,更是人生道路的规划,或者叫做追求。从教育实践来看,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理想教育,人生规划。如果一个人缺少了理想追求与人生规划,那他不仅是在未来为之尝到苦果,而且就是在眼前,他就会因为自己的散漫与随意而付出痛苦的代价。
孔子应该是在强调未来规划的重要性。一个人有了追求,有了规划,他就会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而严格要求自己,这样不仅保证了他能完成这个目标,而且还能在这个过程完善自己的行为,使自己行事顺利。而如果没有长远的追求,对自己没有要求,行事散漫,干什么事都不能认真负责,那从现在开始他就要面对别人的责难与刁难。
出处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可以这样解释:人如果不考虑长远,那么忧患一定会在近期出现。其意是要人目光远大,考虑长远。其实这是个宾语前置句,可以这样改:“人无虑远,必有忧近”。
这是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