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sì tǐ bù qín,wǔ gǔ bù fēn)
解释说明出处典故例子补充资料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sì tǐ bù qín,wǔ gǔ bù fēn)的解释说明

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出处/典故

《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例子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绝不能做~的书呆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补充资料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一成语典故。出自《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简介

词 目 发 音sìtǐbùqín,wǔgǔbùfèn

(在古汉语中“分”和“粪”是音近义通字,“粪”同“分”,古有粪种之法,种子经肥料浸泡以后下种,这样禾苗才生长的茂盛,所以此处“分”应读“fèn”,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阴平声。)

示 例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绝不能做~的书呆子。

用法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

示例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绝不能做~的书呆子。

近义词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反义词孜孜不倦、不辞辛劳

歇后语侯门的小姐,王府的少爷

灯谜孔子的弟子

含义要懂得融会贯通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注重实践

原文

子路从而后(1),遇丈人(2),以杖荷(3)蓧(4)。子路问曰:“子见夫子(5)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6),孰(7)为夫子?”植(8)其杖而芸(9)。子路拱(10)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11)而食(12)之。见(13)其二子焉。明日(14),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释

1.从而后:跟随在老师后面。从,跟从。

2.丈人:对年长的人的尊称。

3.荷:扛。

4.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5.夫子:此指学生对老师的尊称。

6.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一说这是丈人指的是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清人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四“助语用不字例”中指出,此两句中的“不”为语助词,而不是否定副词,指出丈人在这里是自言“只勤四体,只分五谷,哪有功夫去管你所说的夫子”,并说:“若谓以不勤,不分责子路,则不情甚矣,安有萍水相逢,遽加面斥者乎?”。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此观点如见朱熹所著《集注》中所说。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并且就如清人俞樾所说,两个人是初次见面,按礼节来说,人不会对初次见面之人说斥责之语,并且两人无怨无仇,所以没有可能说出斥责子路或者其口中所说的“夫子'的话。所以,我们一般都是同意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仅供参考。

7.体,四肢,手足。

8.植:与“菑”是音近义通字,有“插”义,是为【插】译。

9.芸:通“耘”,除草。

10.拱:拱手。

11.黍:音shǔ,黏小米。

12.食:音sì,动词作使动用,给......吃。

13.见:音xiàn,动词用如使动,使......拜见。

14.明日:第二天。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游学,落在了后面,在子路急忙赶路的时候遇到一位挑着农具的老农,子路便上前问他:“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农说道:“春种夏收是为时节,现在大家都在劳作,你的老师不是应该带着你一起劳作,你在哪里找你的老师呢?”子路觉得老农的话很有道理,便对老农表现出很恭敬的态度。老农见子路是知书达理之人便让子路留宿,在自己家里款待子路。

第二天一早,子路继续赶路,见到孔子之后把遇到老农的经过告诉孔子。孔子说:“这一定是一个有修养的隐士。”便叫子路为他引荐去见过了老农。之后子路叹息道:”有才能而不作为算是不义吧。就算明白事理,也是只懂得小节啊;所谓大义,可不能够丢弃的。洁身自好,独善其身,是忘记了大义。君子应该以成为国之栋梁为目标而造福一方。独善其身的做法只能明白大道而已,是不能弘扬正道的,哎,我已经知道那位老人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了。“

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以告”中省略了“之”,这句话翻译为:“把这件事告诉孔子。”

作者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出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选自《论语·第十八章·微子篇》。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