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wèi yuān qū yú,wèi cóng qū jué)
解释说明出处典故例子补充资料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wèi yuān qū yú,wèi cóng qū jué)的解释说明

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爵,通“雀”。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的出处/典故

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晋书·段灼传》引作“为川驱鱼,为薮驱雀”。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的例子

奸胥劣绅,且得窥见罅以滋扰累,~,甚非计也。 ★清·薛福成《请豁除旧禁招徕华民疏》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的补充资料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同义词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一般指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wèiyuānqūyú,wèicóngqūquè,意思是水獭想捉鱼吃,却把鱼赶到深渊去了,鹞鹰想捉麻雀吃,却把麻雀赶到丛林中去了。原比喻方法不当,适得其反,现用于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对方面去。也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

解释

把鱼赶到深渊里,把鸟雀赶到密林里。比喻不善于团结的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对方那里。(《中国成语大辞典》)

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同“为渊驱鱼,为丛驱爵”。(汉典)

作品原文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1)。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2)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3)者,鹯(4)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5)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6)。’此之谓也。”

作品注释

(1)尔也:如此罢了。

(2)圹:同“旷”,旷野。

(3)爵:同“雀”.

(4)鹯(zhān):一种像鹞鹰的猛禽。

(5)艾:即陈艾,常用于灸病,存放时间越久,疗效越好。

(6)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柔》。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溺,落水.

原文翻译

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老百姓归服仁德,就像水往低处流,兽向旷野跑一样。所以,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英和殷纣王。当今之世,如果有哪位诸侯喜好仁德,那么,其他诸侯都会替他把老百姓赶来。就是他不想统一天下,也会身不由己了。现在那些希望统一天下的人,就像害了七年的病需要用三年以上的陈艾来治疗一样,如果平常不栽培积蓄,终身都得不到。同样的启发,如果平常不立志行仁,终身都会忧患受辱,一直到陷入死亡的深渊。《诗经》说:‘那如何做得好,不过是相率落水罢了。’正是说的这个意思。”

作品赏析

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然,还没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小而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家与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这等于是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位去。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把顾客驱赶到别的商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这里的启发是非常简单的。只不过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做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还没有意识到罢了。如此说来,倒是有必要反省反省,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做了那“为渊驱鱼”的水獭或是“为丛驱雀”的鹞鹰。当然是但愿没有的好了。

作品出处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成语故事】  相传,帝辛(纣王)晚年沉迷酒色,不理政事,对所有敢于反对他的人施用酷刑,对百姓横征暴敛,用粮食、财宝充实国库,弄得民不聊生。天下的方国、部落不堪忍受帝辛的暴政,纷纷背叛商王朝,归附了施行仁政、以礼乐治国的周部落。  商朝的贵族阶层对商王朝的前景忧心忡忡,他们都很担心商汤的基业会败坏在他们这一代手中。王子比干是帝辛的叔父,微子是帝辛的庶兄,太师箕子也是帝辛的同姓亲戚,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决心冒死也要劝阻帝辛改邪归正。谁想到帝辛执迷不悟,不但不听忠言劝谏,反而发起火来,杀了比干,还把他的心掏出来。箕子看到劝谏无望,只好装作发疯,总算免了一死,被罚作奴隶,囚禁起来。微子看到商朝大势已去,就离开朝歌,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而太师疵、少师彊则直接带着商王室的祭器、乐器投奔了周部落。  帝辛众叛亲离的消息传到周部落姬发那里,他认为讨伐帝辛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发兵五万,由精通兵法的太公望率领,渡过黄河东进,到盟津与八百诸侯会师。天下部落在盟津举行誓师大会,宣布了帝辛残害人民的罪状,鼓励大家同心伐纣。  朝歌城里的帝辛,面对众叛亲离的形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他仓促组织的军队阵前倒戈,他本人只好引火自焚,成为后代亡国之君的代名词。  孟子认为桀和纣之所以国亡身死,不是所谓天意,关键在于他们失去了民心。帝辛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动用民力修建鹿台、钜桥,其实是大伤民心的举措。国君只有施行仁政,爱护百姓,百姓才会拥护国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反之,就像生物界里,靠吃鱼为生的水獭所到之处,鱼类必定纷纷逃避;专吃小鸟的鹰隼飞过,鸟类必定会飞到树林深处躲藏。所以说,是水獭把鱼儿赶到了深水里,是鹰隼把丛林变成了鸟类的家。由此可见,桀纣就是把百姓驱赶到商汤王和周武王那儿去的水獭和鹰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