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尾吴头(chǔ wěi wú tóu)的解释说明
古豫章一带位于楚地下游,吴地上游,如首尾相衔接,故称“楚尾吴头”。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地方。楚尾吴头的出处/典故
宋·朱熹《铅山立春》诗:“雪拥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吴头。”宋·王阮《秋日寄舍弟》诗:“猿惊鹤怨草三尺,楚尾吴头天一方。”楚尾吴头的例子
金陵乃名胜之区,王气之钟也,倚钟阜,瞰长江,接天阙,枕后湖,龙蟠虎踞,~……其美利有不可胜言者。 ★太平天国·宋溶生《建天京于金陵论》楚尾吴头的补充资料
楚尾吴头
古豫章一带位于楚地下游,吴地上游,如首尾相衔接,故称“楚尾吴头”。
基本词义
楚尾吴头
诗:“雪拥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吴头。”宋·王阮《秋日寄舍弟》诗:“猿惊鹤怨草三尺,楚尾吴头天一方。”
词条简介
【出自】:宋·朱熹《铅山立春》诗:“雪拥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吴头。”宋·王阮《秋日寄舍弟》诗:“猿惊鹤怨草三尺,楚尾吴头天一方。”
【示例】:金陵乃名胜之区,王气之钟也,倚钟阜,瞰长江,接天阙,枕后湖,龙蟠虎踞,~……其美利有不可胜言者。◎太平天国·宋溶生《建天京于金陵论》
地理情况
古豫章一带位于楚地下游,吴地上游,如首尾相衔接,故称“楚尾吴头”。现在主要是江西北部、安徽一带,是楚吴两国相接之处,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地方。现在也引以为互相衔接。
楚地:
指古楚国所辖之地。
《战国策·楚策一》:“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
《荆州》诗之三:“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
吴头: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江西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的腹地,与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武汉、长沙、合肥等各重镇、港口的直线距离,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内。
古称江西省为“吴头,楚尾,粤户,闽起”,乃“形胜之区”。
吴方言:
又称吴语,虽然在所使用的地区各有不同,但总体上承袭了许多基本的语音要素、共享了许多基本语汇。古时吴方言分布区域主要为安徽、江苏两省的江淮、江南地区以及浙江省。当今的吴方言区范围基本为:江苏境内自西以镇江的丹阳和常州的金坛和溧阳为界,往东至上海地区;安徽境内东南部的芜湖、宣城一带、皖南地区;浙江境内自湖州、嘉兴往南至杭州,杭州往东至宁波、台州。这一范围包括了江苏的丹阳、溧阳,苏锡常及所辖县市区,上海地区,安徽的芜湖、铜陵、宣城一带以及皖南各市县,浙江的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台州(三门除外)及所辖地区。
古时的南京、扬州、滁州和镇江都属于“江南”的范畴,其传承的士族文化今天依然有浓烈的江南吴文化特色,然而近代以来由于流民的问题,这三个地方的坊间习俗已经多具江淮文化特色,方言除了保留一些吴方言词汇外语音基本不易于苏中、淮北地区的方言,此外吴文化传播的范围还可以明确至安徽南部的徽州、黄山地区,这些地与苏南、浙北接壤,传统上习俗相近,出行多乘舟走水路,民居沿水而筑,但如宁、镇、滁、扬一样,近代以来淮北移民的涌入也使得这些地区的民间文化发生了许多变化。元朝以来由于省域不按文化圈划分,苏浙两地吴文化圈的人们对于吴地的认同态度大为不同,今天说到吴地一般就是指的苏南,苏州为东吴,常锡为中吴,浙江的吴文化圈则被谬称以“越”,实际上古吴国、古越国的习俗文化早已失传,现在流传下来的江南文化始于永嘉南渡,发展于隋唐,成型于南宋,而极盛于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