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船坚炮利(chuán jiān pào lì)
解释说明出处典故例子补充资料

船坚炮利(chuán jiān pào lì)的解释说明

利:锋利。指战舰坚固,大炮猛烈。形容海军强盛。

船坚炮利的出处/典故

清·林则徐等《会奏穿鼻尖沙嘴叠次轰击夷船情形折》:“此次士密等前来寻衅……无非恃其般坚炮利,以悍济贪。”

船坚炮利的例子

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船坚炮利的补充资料

船坚炮利

18-19世纪,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飞速发展,军事武装已是船坚炮利。而中国却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悠然前行。清朝水师的主要用途不是防外而是安内,船虽不坚,炮虽不利,但对制服老百姓已经够用了。正是这些做法,给了中国海防以致命的打击。

简介

【注音】chuánjiānpàolì

【解释】坚:坚固;利:锋利。指战舰坚固,大炮猛烈。字面上的意思是船非常的坚固,大炮非常的猛烈,这个成语形容海军强盛。

【出处】清·林则徐《会奏穿鼻尖沙嘴迭次轰击夷船情形折》:“此次士密等前来寻衅……无非恃其船坚炮利,以悍济贪。”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海军强盛

【示例】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

英夷船坚炮利解析

船坚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当时中英两国综合力量的对决与较量,双方都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来打击对方,特别是杀伤力巨大的火炮和战船。鸦片战争时期,侵华的英国“东方远征军”派来了各式战舰共66艘,其中属英海军部者主要有Melville(麦尔威厘号)、Wellesley(威厘士厘号)、Blenheim(伯兰汉号)、Druid(都鲁壹号)等50艘,属东印度公司者主要有Madagascar(马达牙斯加号)、Nemesis(复仇女神号)、Enterprise(进取号)等16艘。

战舰是十分重要的战斗武器,是承载人员与其他武器的作战载体。1840年,英国战列舰总吨位达到25.7万吨,较之当时美国、法国、荷兰、西班牙、丹麦、瑞典六国战列舰的总吨位数之和,还要多出8.8万吨。到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海军已经拥有一支由战列舰、巡航舰、轻巡航舰、武装汽船、运兵船、运输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分工明确、编组先进、战术灵活。其船上的火炮,主要使用长管加农炮、陆海兼用臼炮和康格里夫火箭炮,火炮的设计思想、火炮材质、铸造工艺、炮弹火药以及射程、射速、机动性、射击精度等明显高于清军。再加上后坐力释放技术、火炮点火技术、炮弹革新技术的改良,火炮威力大大增加。

风能是战舰的主要动力,而风向和风速决定战舰的机动能力。到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战船风帆技术大大改进。艏部纵向三角帆和桅杆之间的支索帆比仅采用横帆航行起来更能吃风。横帆的驱动力因增加了翼帆也得到加强,它由原船帆横桁端向外延伸。满帆时,一艘大型帆船战舰可挂36面帆,以十节(约合37.04华里)的航速波浪前进。随着横帆和纵帆的结合使用,船已经能够通过迂回航线而逆风航行,风帆时代的船舶已经摒弃了人力手划桨,完全凭借风帆借助风力运动。而舵柄的出现,改变了过去那种靠人力在整个甲板宽的地方大幅度转舵的笨拙方法,解放了水手,腾出更多的空间安放火炮,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战舰的作战机动能力。而用铜皮保护船壳,既阻滞海洋生物的附着,又提高了航速。

19世纪以来,新的蒸汽动力逐渐被运用到战船上。鸦片战争时期,英国至少有14艘木质与铁质明轮蒸汽船参与战事,这是蒸汽明轮船第一次在实战中投入使用。其尽管吨位小,安炮少,在西方正式海战中难期得力,在海军中也不占主导地位,但凭借吃水浅、动力足、航速快、机动性强,可以直线航行,不必根据风向和水流曲折航行,也可以根据战事快速进退的优势,在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沿海和内河横行肆虐。当时虎门和镇江等海岸炮台都设在江口位置,老式的帆船逆流而上十分不便,利用蒸汽动力铁壳明轮船作为拖船,将主力舰拖到合适的位置进行攻击,或在登陆行动中将首尾相连的20余艘舢板拖到滩头附近实施登陆却十分便利。

在“黑火药时代”,随着风帆战船取代桨帆战船,火炮口径的增大、射程距离的增加,海战战术发生了新的变化:从接舷战过渡到炮战,即由双方战船接舷搏杀,转变到摆开阵势,拉开距离,展开炮战。这就是英国海军常用的“线式战术”,即用侧面对着敌人,排成一列首尾相接的长队,这样每条战舰都有一半的火炮能对敌射击,利于舰队发挥火力。“线式战术”是英国海军的重大发明,关键人物是资产阶级军事家克伦威尔。

“线式战术”较大程度地发挥了风帆战舰的火炮威力,包括英战船在内的西洋战船因普遍采用“线式战术”,威力大增。在鸦片战争期间,中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海上直接战斗。此时中英之间的海战,多是英国战舰与中国炮台之间的较量。由于中国火炮射程短、火力弱、准确度差,使得英军战舰在面对中国炮台的时候,也常常以“线式战术”即用舷炮轰击炮台,有时也会配合“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的战术”,一个一个地占领中国东南沿海的炮台。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时英国侵华军战船技术处于由木质风帆时代向蒸汽铁甲战舰时代的过渡期。从总体上讲,参战的英国战舰主要为五、六等级及等外级战舰和少量的三级战舰,具有高大、航速快、抗腐性强、机动性优、抗沉性好、操纵方便、稳定适航和火力猛烈的优点。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蒸汽动力铁壳明轮船,在实战中投入使用,其优点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以上原因就是英军“船坚”的秘密之所在。正是这些关键方面的差异,英军凭借其先进的战船技术,横行于中国东南沿海,决定战争的时间、地点和规模。

(作者:张建雄;单位:鸦片战争博物馆)

炮利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的作战方式主要是海陆炮战。

清军主导型火炮—红夷大炮技术处于欧洲17世纪加农炮系列的水平上。至战争之际,泥模制造的火炮技术已和欧洲砂型铸炮、实心钻膛技术缩小了一些差距。广东佛山铸造的生铁炮反映了当时沿海炮台所用海岸炮的基本情况,浙江镇海龚振麟首创的铁模铸炮技术是清军火炮的最佳缩影。根据弹道特性划分,清军火炮主要的类型有:重型红夷炮、轻型火炮、冲天炮、抬炮等。

英军火炮仍旧属于以黑火药做发射药的前膛装滑膛时代,炮膛呈圆柱体,炮形呈圆锥形体,由炮耳和尾纽等附件组成。其形制、设计思想未发生质的变化,类型上也以加农炮为主,但质量上优于清军。分为炮管较长而弹道低伸的加农炮、炮管适中而弹道较弯曲的榴弹炮、炮管较短而弹道弯曲的陆用臼炮、海用加农炮以及康格里夫火箭炮等,火炮因用途而配套,射程与杀伤力远近兼顾,其类型已适应了陆战、海战、攻城战和山地战等战术需要。

清军炮弹技术方面,用有石弹、铁弹、蜂窝弹、链弹、空心爆炸弹和仿制的英夷爆炸弹等。石弹材质取料容易,但常不规整,易增加炮膛内径和弹体之间的游隙值,炮弹出速无力,且易对炮膛造成损害,其性能在炮弹种类中为最差。

中国传统型神机炮多用铅丸炮弹。大口径火炮需用铁弹而不用铅弹,是因为铅虽有熔点低、杀伤力大、铸造与修复容易的优点,但其操演日多,屡经火炙,易于炸裂,且较铁弹为软,磕碰、挤压会出现凹凸不平,打放时常常需缠裹棉布,密封炮膛。清军火炮主要发射斤两偏小的球形实心铁弹。其用生铁或铅铸造,腰间有缝线、极光溜的炮弹比例有限。实心铁弹用法是炮手利用“打水漂”的原理,让它在平地上弹跳,高速横扫敌方的密集纵列,攻击效果取决于炮弹的反弹、碾压和撞击效果。清军炮体庞大,生铁材质的球形实心炮弹却很小,一般重1.5—15千克,而英军木帆船的甲板和舷侧板一般是按照能够抵抗30.8千克实心弹的冲击设计制造的,故常有“碰回”之说。

蜂窝弹源于明末中国引进的欧洲红夷炮弹。蜂窝弹包括与口内径吻合的封门子和碎铁碎铅组成的群子。封门子对准目标,靠撞击攻坚。群子被包裹在细长的口袋里,对骑步兵的杀伤力很大。但其速度丧失得很快,只在距大炮150—500米的距离内有效。鸦片战争期间,清军火炮发射的蜂窝弹变化不大。每门火炮除配火药外,通常配有封门子40个,群子400个。清军火炮发射的链弹是用铁链或铁杆连在一起的两个半球形铁球,发射后铁链在飞行中会被两个铁球拉开,专门对付敌方战船的桅杆。

清军火炮发射的空心爆炸弹和仿制的英夷爆炸弹,需先后点燃火绳和火门处烘药,若偶发不出危险系数很高。清军对战争中英军使用的几种空心爆炸弹感到非常惊奇,后来,在战争中也很快学习、模仿、试制了英夷的爆炸弹。

相比之下,英军炮弹技术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和清军泥模铸的炮弹不同,英军铸铁弹采用蜡模铸造,重量、大小不等的定装球形实心弹形制规整,与炮膛间的游隙值自然降低,可提高炮弹的初速和杀伤力。另外,英军还使用灼热的实心弹、链弹、霰弹、爆炸弹和康格里夫火箭炮弹等。

一个球形实心弹被加热到高温,发射到木质舰船上,击穿舰体,其碎片可使战船燃烧。横杆炮弹和锁链炮弹在发射时旋转着击中目标,在近距离上可以撕裂船帆,从而降低敌舰的机动性能。

霰弹分为普通霰弹、改良的葡萄弹和榴霰弹三种。葡萄弹实质上也是筒霰弹,只不过所装的生铁球形弹子比榴霰弹少一些,但弹子要重一些,是当时攻城炮或要塞炮对付近距离集结人员的武器。榴霰弹是1784年英国皇家海军中尉亨利·施拉普耐尔在伍尔维奇(Woolwich)兵工厂发明的,里面装满铅铁丸,铅铁丸的四周满是火药的铸铁球形霰弹。其射程比筒弹、葡萄弹要远,可达700—1500码,适用于大多火炮。

爆炸弹分为内装缓燃药和信管的铸铁爆炸弹、内装纵火药剂的燃烧弹两种。1823年,一位名叫亨利·佩克桑的法国炮兵军官解决了用舰炮发射爆炸弹的技术难题,设计了一种炮尾部有狭小药室的大口径火炮。19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和法国都采用了发射爆炸弹的舰炮。至于爆炸弹所占的比例,如此时的英军三层甲板战舰均配置了60%的实心弹加农炮和40%的空心爆炸弹火炮。

康格里夫火箭炮弹的基体由纸制筒体改用薄铁皮卷成的细长圆柱体,直径约为10厘米,导向杆由铜环或铁环固定在箭身的一侧。箭头有筒弹、链弹、爆炸弹或纵火弹等之分,重量从6—42磅不等,利用不同的支架发射,如可采用金属的两头透气管体实行单次发射,其在海陆皆可使用。射速是6发/分钟,由于其是金属基体,装药量很大,射程为同时期火炮射程的两倍,可达0.8—3.2千米。根据弹头可分为15种类型,康格里夫火箭炮弹大体可分为榴霰弹火箭和燃烧弹火箭。

战争时,英舰炮发射的筒形霰弹、葡萄弹、榴霰弹、新式爆炸弹、燃烧弹和火箭弹等,就是英人“炮利”的秘密之所在。英军船炮的优势和新作战方式的采用,是其侵略得逞的原因。清军船炮的劣势以及作战方式的陈旧,是其守卫失败的关键。

(作者:刘鸿亮;单位: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火器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