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说明出处典故例子补充资料
当仁不让(dāng rén bù ràng)的解释说明
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当仁不让的出处/典故
《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不让的例子
人家骂小弟鱼肉乡愚,这句话仔细想来,在小弟却是~。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当仁不让的补充资料
当仁不让
当仁不让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dāngrénbùràng,意思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自《论语·卫灵公》。
成语出处
《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定语;指该做就做。
示例
人家骂小弟鱼肉乡愚,这句话仔细想来,在小弟却是~。◎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
成语典故
“仁”,可以说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究竟何谓‘仁’?”
孔子回答说:“做到恭、宽、信、敏、惠五点即可。”
子张又问:“怎样做到恭、宽、信、敏、惠呢?”
孔子解释说:“没有放肆的心叫恭;心地不狭窄叫宽;没有欺诈的心叫信;没有怠情的心叫敏;没有苛刻的心叫惠。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就不能称之为人了。如果一个人承担了‘仁’的事,就要勇往直前地去做,不可有半点的谦让之心。即使老师在面前,也不必同他谦让(当仁,不让于师)。”
古文部分: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