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 > 房谋杜断(fáng móu dù duàn)
解释说明出处典故例子补充资料

房谋杜断(fáng móu dù duàn)的解释说明

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房谋杜断的出处/典故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房谋杜断的例子

房谋兼杜断,萧律继曹遵。 ★元雅琥《上执政四十韵》

房谋杜断的补充资料

房谋杜断

房谋杜断,汉语成语,拼音是fángmóudùduàn,意思是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出自《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

成语辨析

【近义词】天作之合

成语出处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补语;形容能人之间的合作。

示例

元·雅琥《上执政四十韵》:“房谋兼杜断,萧律继曹遵。”

柳亚子《寄毛主席延安》:“~劳午夜,江豪丘锦各名家。”

成语典故

房玄龄在李世民刚起兵之际,投奔李世民,与其一见如故,并成为谋主,一直不离左右,运筹帷幄,被李世民认为是大唐开国第一功臣。玄武门之变后,房玄龄成为贞观首辅,主管朝政长达二十二年,直到去世。房玄龄去世未满一年,李世民也病逝了。二十三年的“贞观之治”落下了帷幕。房玄龄不仅是大唐开国谋主、贞观首辅,也是大唐第一名相。

李世民还是秦王时,杜如晦任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调任陕州长史。当时王府的幕僚很多被调任地方官,李世民十分担忧。房玄龄说:“其他人没有什么可惜的,杜如晦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大王想经营四方,一定要有他才行。”于是李世民立刻上奏请求让杜如晦做自己王府的属官。杜如晦与房玄龄经常跟随李世民征伐,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军队里的事务很多,杜如晦拿到手上,即刻分析决断,非常迅速。李世民常派房玄龄入宫奏事,高祖感叹说:“玄龄为我儿奏事,虽然远隔千里,却好像与世民面谈一样。”玄武门之变,房玄龄和杜如晦也都参与了谋划。他们秘密出入秦王府,帮李世民拿定主意,出谋划策,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最终让李世民当上了皇帝。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对他们说:“你们身为仆射,应当广泛搜求贤才,按照才能授予官职,这是宰相的职责。最近听说你们受理辞讼,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还怎么能帮助朕寻求贤才呢?”于是下令:“尚书省具体事务由尚书左右丞负责,只有需要上奏的大事,才由左右仆射处理。”房玄龄通晓政事,又有文才,日夜操劳,惟恐有一点差错。他运用律法宽厚公平。他与杜如晦一起选拔士人,不遗余力,甚至尚书省的制度架构,都是二人商量决定的。太宗每次与房玄龄议事,总是说:“一定要杜如晦决定。”等到杜如晦来了,最后还是采用房玄龄的计策,这都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的缘故。房玄龄和杜如晦十分投合,齐心协力为国家效力。所以唐朝的贤德宰相,首推房、杜二人。公元630年3月,杜如晦病重,太宗派太子前去问候,随后又亲自去探病。19日,杜如晦去世。太宗每次得到好东西,总是会想起杜如晦,派人赐给他的家人。过了很久,说起杜如晦,总是忍不住流泪。太宗对房玄龄说:“你与如晦一起辅佐我,如今只能看到你,看不到如晦了。”公元648年,房玄龄病重,太宗征召他去玉华宫,让他坐着轿子入殿,到皇帝御座旁再下来。君臣二人见了面,相对流泪。太宗将他留在宫中疗养,听说他病情略有好转,则喜形于色;听说病情加重,则忧虑憔悴。房玄龄上表,劝太宗停止征讨高丽。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了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为妻,太宗对公主说:“你公公病得那么重,还在为国事操心。”于是,太宗亲自前去探望,握着房玄龄的手,与他分别,悲伤得不能自已。7月24日,房玄龄因病去世。唐太宗的“房谋杜断”用人搭配体系是非常高明的。用人不仅表现在人才的多少,而且还在于人才的合理搭配。在一个人才众多的群体中,不仅要有个体的优势,更需要有最佳的群体结构。“全才”是极少有的,“偏才”是绝大多数,但“偏才”组合得好,就可以构成更大的“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