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 []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下之以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者之道待下,使下相率而归于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祉,乱庶遄已;怒,乱庶遄沮。”夫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而不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刑赏忠厚之至论】翻译文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者的态度来对待下人。有人做了一件事,奖赏他之馀,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的事,处罚他之馀,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欢喜和忧伤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

成王、康王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心肠。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古书上说,“奖赏时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

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

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义法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子;超出义法,就流为残忍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义法是不可超过的。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用刀锯作刑具,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主知道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者的宽厚仁慈对待下人,使下人都相继回到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诗经》说:“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

网友完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刑赏忠厚之至论】拼音版/注音版

xíng shǎng zhōng hòu zhī zhì lùn。

刑赏忠厚之至论。

sū shì。

苏轼。

yáo shùn yǔ tāng wén wǔ chéng kāng zhī jì,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

hé qí ài mín zhī shēn,

何其爱民之深,

yōu mín zhī qiè,

忧民之切,

ér dài tiān xià zhī yǐ jūn zǐ zhǎng zhě zhī dào yě。

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

yǒu yī shàn,

有一善,

cóng ér shǎng zhī,

从而赏之,

yòu cóng ér yǒng gē jiē tàn zhī,

又从而咏歌嗟叹之,

suǒ yǐ lè qí shǐ ér miǎn qí zhōng yǒu yī bù shàn,

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

cóng ér fá zhī,

从而罚之,

yòu cóng ér āi jīn chéng chuàng zhī,

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suǒ yǐ qì qí jiù ér kāi qí xīn。

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gù qí xū yú zhī shēng,

故其吁俞之声,

huān xīn cǎn qī,

欢忻惨戚,

jiàn yú yú xià shāng zhōu zhī shū。

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chéng kāng jì méi,

成、康既没,

mù wáng lì,

穆王立,

ér zhōu dào shǐ shuāi,

而周道始衰,

rán yóu mìng qí chén lǚ hóu,

然犹命其臣吕侯,

ér gào zhī yǐ xiáng xíng。

而告之以祥刑。

qí yán yōu ér bù shāng,

其言忧而不伤,

wēi ér bù nù,

威而不怒,

cí ài ér néng duàn,

慈爱而能断,

cè rán yǒu āi lián wú gū zhī xīn,

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

gù kǒng zǐ yóu yǒu qǔ yān。

故孔子犹有取焉。

chuán yuē shǎng yí cóng yǔ,

《传》曰:“赏疑从与,

suǒ yǐ guǎng ēn yě fá yí cóng qù,

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

suǒ yǐ jǐn xíng yě。

所以谨刑也。

dāng yáo zhī shí,

” 当尧之时,

gāo yáo wèi shì,

皋陶为士,

jiāng shā rén。

将杀人。

gāo yáo yuē shā zhī sān,

皋陶曰“杀之”三,

yáo yuē yòu zhī sān。

尧曰“宥之”三。

gù tiān xià wèi gāo yáo zhí fǎ zhī jiān,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

ér lè yáo yòng xíng zhī kuān。

而乐尧用刑之宽。

sì yuè yuē gǔn kě yòng。

四岳曰:“鲧可用。

yáo yuē bù kě。

”尧曰:“不可。

gǔn fāng mìng pǐ zú。

鲧方命圮族。

jì ér yuē shì zhī。

”既而曰:“试之。

hé yáo zhī bù tīng gāo yáo zhī shā rén,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

ér cóng sì yuè zhī yòng gǔn yě rán zé shèng rén zhī yì,

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

gài yì kě jiàn yǐ。

盖亦可见矣。

shū yuē zuì yí wéi qīng,

《书》曰:“罪疑惟轻,

gōng yí wéi zhòng。

功疑惟重。

yǔ qí shā bù gū,

与其杀不辜,

níng shī bù jīng。

宁失不经。

wū hū jǐn zhī yǐ。

”呜呼!尽之矣。

kě yǐ shǎng,

可以赏,

kě yǐ wú shǎng,

可以无赏,

shǎng zhī guò hū rén kě yǐ fá,

赏之过乎仁;可以罚,

kě yǐ wú fá,

可以无罚,

fá zhī guò hū yì。

罚之过乎义。

guò hū rén,

过乎仁,

bù shī wéi jūn zǐ guò hū yì,

不失为君子;过乎义,

zé liú ér rù yú rěn rén。

则流而入于忍人。

gù rén kě guò yě,

故仁可过也,

yì bù kě guò yě。

义不可过也。

gǔ zhě shǎng bù yǐ jué lù,

古者赏不以爵禄,

xíng bù yǐ dāo jù。

刑不以刀锯。

shǎng yǐ jué lù,

赏以爵禄,

shì shǎng zhī dào,

是赏之道,

xíng yú jué lù zhī suǒ jiā,

行于爵禄之所加,

ér bù xíng yú jué lù zhī suǒ bù jiā yě。

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

xíng yǐ dāo jù,

刑以刀锯,

shì xíng zhī wēi,

是刑之威,

shī yú dāo jù zhī suǒ jí,

施于刀锯之所及,

ér bù shī yú dāo jù zhī suǒ bù jí yě。

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xiān wáng zhī tiān xià zhī shàn bù shèng shǎng,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

ér jué lù bù zú yǐ quàn yě zhī tiān xià zhī è bù shèng xíng,

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

ér dāo jù bù zú yǐ cái yě。

而刀锯不足以裁也。

shì gù yí zé jǔ ér guī zhī yú rén,

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

yǐ jūn zǐ zhǎng zhě zhī dào dài tiān xià,

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

shǐ tiān xià xiāng shuài ér guī yú jūn zǐ zhǎng zhě zhī dào。

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

gù yuē zhōng hòu zhī zhì yě。

故曰:忠厚之至也。

shī yuē jūn zǐ rú zhǐ,

《诗》曰:“君子如祉,

luàn shù chuán yǐ jūn zǐ rú nù,

乱庶遄已;君子如怒,

luàn shù chuán jǔ。

乱庶遄沮。

fū jūn zǐ zhī yǐ luàn,

”夫君子之已乱,

qǐ yǒu yì shù zāi zhì qí xǐ nù,

岂有异术哉?制其喜怒,

ér bù shī hū rén ér yǐ yǐ。

而不失乎仁而已矣。

chūn qiū zhī yì,

《春秋》之义,

lì fǎ guì yán,

立法贵严,

ér zé rén guì kuān,

而责人贵宽,

yīn qí bāo biǎn zhī yì yǐ zhì shǎng fá,

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

yì zhōng hòu zhī zhì yě。

亦忠厚之至也。

【刑赏忠厚之至论】注释

刑赏忠厚之至:出自《尚书·大禹谟》伪孔安国的注文:“刑疑付轻,赏疑从众,忠厚之至。”

哀矜(jīn)惩创:怜惜惩戒。

吁俞(xū yú):惊叹应答。俞,表示应允。

欢忻:和善也。

惨戚:悲哀也。

虞、夏、商、周之书:指《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吕侯:人名,一作甫侯,周穆王之臣,为司寇。周穆王用其言论作刑法。

祥刑:刑而谓之祥者,即刑期无刑之意,故其祥莫大焉。

赏疑从与:言与赏而疑,则宁可与之。

罚疑从去:言当罚而疑,则宁可去之。

皋陶(gāoyáo):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中国上古黄帝的子少昊的后裔。

士:狱官也。

宥(yòu):宽恕,饶恕。

四岳:唐尧之臣,羲和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诸侯。一说为一人名。

鲧:传说大禹之父,四凶之一。

方命圮(pǐ)族:违抗命令,毁害族类。方命,逆名也;圯,毁灭、断绝。

《书》:指《尚书》。以下引文出自《尚书·大诰》。

宁失不经:宁可犯不守成法办事的错误。经,成法。

忍人:谓性情狠戾之人也。

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这样,奖赏的作用只落到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身上。

疑:指赏罚不能确定。

《诗》:指《诗经》。以下引文出自《诗经·小雅·巧言》。

祉(zhǐ):福,引申为喜欢。

遄(chuán):快,迅速。

沮(jǔ):停止。

已乱:制止祸乱。

怒:指听到谗言发怒。

因其褒贬义:指根据《春秋》褒善贬恶的原则。

网友完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刑赏忠厚之至论】评析

本文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应礼部试而写的策论(国家向知识分子寻求关于某某问题之对策的一种形式)。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主考官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十分赏识,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这篇文章虽然是考卷,却并非应付考试,也没有刻意推测考官喜欢什么,思考的问题也相当深刻。一个看起来似乎很枯燥的题目,作者却说得有声有色,像早就成竹在胸,完全没有一般试卷的战战兢兢揣摩谄媚讨之相,就是在平常时刻,白,灵思忽至所得之文,也不过此。果不说是策论,读者是想不到它只是一纸试卷的。区区六百言,读起来有青铜之音。

苏轼的这篇策论,至今令人激动的依然是它自由思想的魅力。此文曾经引发一个著名的典故,在文中,东坡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主考官欧阳修曾就此事出处问苏轼,苏轼答云:“何须出处。”这种回答很令人想到当年陈寅恪先“不尊奉”。尤其,欧阳修时代“载道”“言必有出处”乃是气,苏东坡公然杜撰了一个典故来为他的论点辩护,这是后世中国那些言必某某说的战战兢兢的知识分子根本无法相比的。

这篇策论的题目只是规定文章的内容,并不强求赞成或者否定,仅仅是要求对此问题发表高见。而且这个问题不是一般的问题,是关于国家制度的问题。孟德斯鸠曾经著有《论法的精神》,上下两大册。《刑赏忠厚之至论》也是论法的精神,把“法”的两个方,宽容与界限,“仁可过,义不可过”说得那么清楚,不过是区区六百字。

其实此文立论不过是儒家的施仁政,行王道,推崇尧舜周孔,属于当时的滥调。但是作者在扣紧题目布局谋篇,引用圣经贤传与论据紧密结合等方的技巧是很高的。文笔酣畅,说理透辟,概括力很强,结构紧密而完整。用这些手段来引起考官的注意,则是很成功的。因此此文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赞赏,不足为怪。

网友完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刑赏忠厚之至论】赏析

暂无赏析

网友完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刑赏忠厚之至论】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苏轼 -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刑赏忠厚之至论|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