灔滪堆赋
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掀腾勃怒,万夫不敢前兮,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
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观乎灔滪之崔嵬,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固有以也。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尝龃龉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方其未知有峡也,而战乎灔滪之下,喧豗震掉,尽力以与石斗,勃乎若万骑之西来。忽孤城之当道,钩援临冲,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矢尽剑折兮,迤逦循城而东去。于是滔滔汩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
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说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
灔滪堆赋翻译文
世人都以为瞿塘峡口的灔滪堆是天下最为危险的地方,凡是在此船沉舟覆的人,都把原因归罪于这块巨石。以我看来,它倒有功于这些人。蜀江融匯很多支流而奔流到夔州,水势浩大,奔流滔滔,横跨宽阔的原野,但三峡的宽度,还不到蜀江的十分之一。如果不是夔门的灔滪堆首先阻挡在三峡中,那么江水必然飞流直下,奔腾而泻,其锐势必定直冲瞿塘峡口,它的凶猛险恶之势,必定不仅像现在这樣。正因为这样,所以我要为它作赋,以等待那些好事的人试着观察之后,慢慢地去思考。
天底下最有规律的事物,要算水了。江河的浩大和大海的深邃,都可以让人们用意识去揣度。但是唯有它没有固定的形状,而是随着其他事物的形状而变化,因此,千变万化而又具有自然界的规律。它奔腾飞流,汹涌狂怒,具有万夫不当的势力。要使它回转蜿蜒流动时,唯有圣人纔能够让它这样听话。
我乘着小船到瞿塘峡口,观察灔滪堆的险要、雄奇的气势,然后明白了它之所以在峡口顿开之时不离开此地,本来是有原因的。那蜀江从远处滚滚而来,浩浩荡荡漫流于平原沙洲,流经千里而没有受到阻挡,它的水势也就骄纵而暴孽势不可挡。忽然来到峡口,逼近狭窄之地,就像让万顷之水猛然匯在一个酒杯中。这大水还不知道有三峡,于是就猛然暴怒地疯狂冲击灔滪堆,喧闹着发出震天的吼声,尽力与这块巨石争鬬。滔滔之势就像万马奔腾从西而来,忽然遇到孤城当道,就像动用攻城的战车一样竭尽全力扑到这块巨石之下。但是,这块巨石就像一座城垣坚不可摧,滔滔江水就像攻城的敌人,剑折箭尽,衹好弯弯曲曲绕着城垣缓缓东流而去。于是,滔滔的江水匯入瞿塘峡口,安然平缓地东流而去。
啊呀!事物本来就存在因安逸而生变故,处于危难而得安全的规律。按照我的说法推而广之,也就完全可以知道事物变化的道理是自然界固有的。
-
暂无!
灔滪堆赋拼音版/注音版
yàn yù duī fù。
灔滪堆赋。
sū shì。
苏轼。
tiān xià zhī zhì xìn zhě,
天下之至信者,
wéi shuǐ ér yǐ。
唯水而已。
jiāng hé zhī dà yǔ hǎi zhī shēn,
江河之大与海之深,
ér kě yǐ yì chuāi。
而可以意揣。
wéi qí bù zì wèi xíng,
唯其不自为形,
ér yīn wù yǐ fù xíng,
而因物以赋形,
shì gù qiān biàn wàn huà ér yǒu bì rán zhī lǐ。
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
xiān téng bó nù,
掀腾勃怒,
wàn fū bù gǎn qián xī,
万夫不敢前兮,
wǎn rán tīng mìng,
宛然听命,
wéi shèng rén zhī suǒ shǐ。
惟圣人之所使。
yú pō zhōu hū qú táng zhī kǒu,
余泊舟乎瞿塘之口,
ér guān hū yàn yù zhī cuī wéi,
而观乎灔滪之崔嵬,
rán hòu zhī qí suǒ yǐ kāi xiá ér bù qù zhě,
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
gù yǒu yǐ yě。
固有以也。
shǔ jiāng yuǎn lái xī,
蜀江远来兮,
hào màn màn zhī píng shā。
浩漫漫之平沙。
xíng qiān lǐ ér wèi cháng jǔ yǔ xī,
行千里而未尝龃龉兮,
qí yì jiāo chěng ér bù kě cuī。
其意骄逞而不可摧。
hū xiá kǒu zhī bī zhǎi xī,
忽峡口之逼窄兮,
nà wàn qǐng yú yī bēi。
纳万顷于一杯。
fāng qí wèi zhī yǒu xiá yě,
方其未知有峡也,
ér zhàn hū yàn yù zhī xià,
而战乎灔滪之下,
xuān huī zhèn diào,
喧豗震掉,
jìn lì yǐ yǔ shí dòu,
尽力以与石斗,
bó hū ruò wàn qí zhī xī lái。
勃乎若万骑之西来。
hū gū chéng zhī dāng dào,
忽孤城之当道,
gōu yuán lín chōng,
钩援临冲,
bì zhì yú qí xià xī,
毕至于其下兮,
chéng jiān ér bù kě qǔ。
城坚而不可取。
shǐ jǐn jiàn zhé xī,
矢尽剑折兮,
yǐ lǐ xún chéng ér dōng qù。
迤逦循城而东去。
yú shì tāo tāo gǔ gǔ,
于是滔滔汩汩,
xiāng yǔ rù xiá,
相与入峡,
ān xíng ér bù gǎn nù。
安行而不敢怒。
jiē fū,
嗟夫,
wù gù yǒu yǐ ān ér shēng biàn xī,
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
yì yǒu yǐ yòng wēi ér qiú ān。
亦有以用危而求安。
dé wú shuō ér tuī zhī xī,
得吾说而推之兮,
yì zú yǐ zhī wù lǐ zhī gù rán。
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
灔滪堆赋赏析
这篇赋写得很有特色。赋前有一篇小序。一般这种性质的小序,都会交代写作的缘起,但东坡为文,颇为不拘常格。他直接从议论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世以瞿塘峡口灔滪堆为天下之至险,凡覆舟者,皆归咎于此石。以余观之,盖有功于斯人者。」然后说明「有功斯人」的原因。序中的内容与赋的意思基本一致,内容几乎是重复的。序是平直的表白,赋是华彩的铺张。
此赋共分三段,行文层层深入。第一段,先从大处落笔,讨论水的特点。「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水有质而无形,其千变万化,掀腾勃怒,使「万夫不敢前」,而水是至信的,是有规律的,衹有懂得它的规律,纔能使它「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在这段裏,作者认为水有这么几个特点:水是「天下之至信者」,是世间万物中最讲信用、最守常规的;水可以测量,但它「不自为形」,自己没有自己的形态,而是「因物以赋形」,它的形态随着承受它的量具的变化而变化,这种观点很显然来自道家;因为这个原因,水虽然千变万化,但又有常规可循,言外之意,你不能把握水,但你可以把握盛水的单位。接着,作者来了一个总结:当水腾跃发怒的时候,即使是万夫也不敢到它前面去,但遇到像大禹那样掌握了它的规律的圣人,它又显得极为驯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引出他要讨论的中心——崔嵬的灔滪堆存在的价值。
第二段是此赋的重心。作者先极力地描写蜀江的浩瀚,蜀江在作者的笔下如同楚天风雨,挟势而来,锐不可当,骄逞恣肆。江水在入峡谷之前,一路狂奔,都没有遇到阻隔,弥漫浩瀚,横流奔放在广阔的平原上。当它到达逼仄狭窄的峡口,猛遇障碍,不可一世的它显得极为暴怒,于是使出浑身解数与之争鬬,结果却失败了。于是,精疲力竭的蜀江认识到自己力量的有限,一改骄狂的态势,「安行而不敢怒」,滔滔汩汩地流入了峡口。作者以如椽之笔,寥寥数语,写出了蜀江的气势:「蜀江会百水而至于夔,弥漫浩汗,横放于大野。」「蜀江远来兮,浩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尝龃龉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又用巧妙的比喩,写出蜀江与灔滪堆之战:「而战乎灔滪堆之下,喧豗震掉,尽力以与石鬬,勃乎若万骑之西来。忽孤城之当道,钩援临冲,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矢尽剑折兮,迤逦循城而东去。」奔腾而来,骄不可摧的蜀江终被灔滪堆驯服,最终「滔滔汩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蜀江水流崄悍可畏,幸而有灔滪堆,减缓流速。这就是灔滪堆的功劳所在。
第三段是作者的结语,从对蜀江遇峡的观察中,他感悟出了「有以安而生变」「有以用危而求安」的人生哲理。并且说,倘若领会了这个意思,并将其推广运用,也就可以了解事物的必然规律。这是在告诉读者,同时也是在告诫自己。「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说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在这裏,作者将世间万物的运行分为两种:一种原来一直是平稳的,但运行发生突变;另一种,开始行进在风险中,越过这样的风险以后走向了安宁。就如人生,有人一帆风顺地起来,体会不到世态的险恶,倘若忽然遇到波浪,那么,人生将会发生极大的扭曲和转折,这样的扭曲和转折对于毫无准备的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而有的人,一路坎坷,他却不逃避,不退缩,披荆斩棘,一直向前,终会走上坦途。
东坡为文,继承了先秦诸子中庄子的特色。气势恢弘,如同长江大河般雄浑壮阔。此篇对于他来说虽是小文,但也具备这样的特点。小序中的「弥漫浩汗,横放于大野」,衹此一句,便令人想见蜀江的宽阔和浩大。正文中的「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也有同样的效果。
东坡无论是为文还是作诗,都善于运用比喩和拟人。在此赋中,「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兮」,「行千里而未尝龃龉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就是用了拟人。前一句写水能像人一样听命,表现出其柔顺的一面;后一句更是将水比作一个骄横狂暴的得志之士,联系后文的人生哲理来看,极为贴切形象。而这篇赋中写得最好的,就是江水与岩石的搏鬬几句,作者更是将这种手法用到了极致。他将这场争鬬生动地比作是一场战争。说江水西来,如同不可阻遏的「万骑」,碰到灔滪堆,就像遇到了个座当道的孤城;于是,拿出「钩援」「临冲」这样的攻城工具,舍命攻取,但这座城却太过坚固,最后「万骑」的弓箭也用光了,利剑也断折了,结果自然是以失败而告终。用写战争的语句来表现这场水与石的战鬬,写得极为酣畅淋漓,极具表现力和震撼力。
这篇文章语言平易,少用典故,融议论于写景,使说理形象化,是其艺术上的重要特点。虽然历来不受重视,但无论是其立意,还是其写法,都有值得后人深思和学习之处。
-
暂无!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苏轼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