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上元侍宴

苏轼 - []

疏星绕建章,仙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上元侍宴翻译文

光淡星儿稀围绕着建章宫阙,御炉里的香灰被仙悄悄吹落。

通明殿臣子们鹄鸟般伸颈肃立,此刻捧帝的是一簇红色云朵。

网友补充:
    暂无!

上元侍宴拼音版/注音版

shàng yuán shì yàn。

上元侍宴。

sū shì。

苏轼。

dàn yuè shū xīng rào jiàn zhāng,

淡月疏星绕建章,

xiān fēng chuī xià yù lú xiāng。

仙风吹下御炉香。

shì chén hú lì tōng míng diàn,

侍臣鹄立通明殿,

yī duǒ hóng yún pěng yù huáng。

一朵红云捧玉皇。

上元侍宴注释

上元:指阴历正十五元宵节。

侍宴:臣子赴皇帝的宴会。

:淡淡的光。

疏星:稀疏的星星。

建章:汉代的皇宫名,这里借指宋代皇宫。即建章宫。

:这里喻宫中吹来的

御(yù)炉:皇宫中用的香炉。

鹄(hú)立:像鹅般引颈直立。

通明殿:玉皇大帝宫殿名。借指宋皇宫。

红云:比喻穿红袍的侍臣。

玉皇:宫中最高的统治者,借指宋帝。

网友补充:
    暂无!

上元侍宴评析

《上元侍宴》,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应制诗。封建时代皇帝临朝,礼仪最繁琐,等级最森严,皇帝高高在上,臣子战战兢兢。此诗描写上元之夜群臣在殿前等待皇帝驾临的景况。诗人借仙、通灵殿、红云、玉皇来比喻宋宫景象以及宋朝皇帝,虽为歌功颂德之作,亦可见其构思之奇巧。

网友补充:
    暂无!

上元侍宴赏析

首句“谈疏星绕建章”描绘出仙境般的宫殿外观:淡淡的光清冽,寥寥的寒星闪烁,巍娥的宫殿在它们的环绕下,恍若上宫阙,缥缈犹仙境,照映着雄伟的建章宫。谓“淡”,星谓“疏”,有两重含义。一是实写正十五特有的景象。十五,群星自然隐烁稀疏,不可能繁星。而时值冬末春初,光寒淡,不会象八十五皓当空,清光四溢。所以暗示了时令;二是要使和星与建章(宫殿)构成一组完整意象。诗人用了个“绕”字点明宫为主,星为宾的关系,为全诗定下了飘飘若仙的基调。同时,也以宫殿与星的关系来暗示臣关系,从而为诗的最后两句实写埋下伏笔。

次句“仙吹下御炉香”承上而来,将上句创造的气氛坐实为仙境。写宫殿内景:似是上宫阙,阵阵仙界之吹过,吹送着御炉前的袅袅香烟,使偌大的皇宫清香流荡。诗人以馥郁香气的到来,暗示了皇帝即将驾临。

三句“侍臣鹄立通明殿”,照应诗题“待宴”。写侍宴的群臣像鸿鸽一样,引颈肃立,宫殿辉,气氛庄严而祥和。此时,群臣们静立恭候皇帝驾临,但诗人此时已犹置身仙境、浮想联翩。“鹄”,一说指鹅,一说为鹤。这里应理解为鹤。因为不仅鹤立与鹄立是同义词,而且更重要的是释成鹤更增强了仙界的气氛。鹤在古人看来是仙鸟,称为仙鹤,认为它们是神仙的座骑。在诗人眼中,此时群臣们象仙鹤一胶引颈挺立,静待主人的骑乘。“通明殿”,表上指举行宴会的宫殿灯火通明,金碧辉煌,而实际双关上玉帝的宫殿。“上帝升金殿,殿之光明照于帝身,身之光明照于金殿,光明透彻,故为通明殿。”(宋代王十朋注引《敦误明星保留传》)典故的妙用,更增添了仙界气氛。

末尾“一朵红云捧五星”突出画的主题:像朵朵红云烘托朝阳一样,身着红袍的侍臣们簇拥着皇帝,场热烈壮观。这本是指皇帝驾临筵席,但诗人夸张地写成在玉阶紫殿上,红霞千朵,金光万道,簇拥营上至高统治者玉皇大帝出现。可见,诗人早已感到置身于仙境,到渠成地产了这种幻象。

此诗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层层捕垫,节节拔高,使仙界气氛越来越强。表现在与仙境直接相关的字眼越来越多。首句的淡疏星与建章都是实写,但只用了一个“绕”字,便创造出了仙界的气氛。二句用了“仙”两字。三句用了“鹄立通明殿”五字。而第四句则是七字。这样,层层叠加捕垫,让仙境更加美妙空幻。

第二,实景虚写,虚景实写。首句本是实写所见之景,但用了“疏”、“淡”、“绕”等形象不具体的飘忽的字眼,所以造成了一种虚幻缥缈的境界。而尾句写诗人对皇帝出现场的幻觉联想,是个虚景,但用了范围明确“一朵”,色彩鲜明“红”、“玉”等字限,反倒显得很具体可感。

此诗虽写颂扬皇家之辞,但十分得体,有臣之仪,无阿谀之意。全诗设境肃穆隆重,明朗壮美,语言自然而形象,身临其境,见到了宋王朝升平时期的一次皇家盛典。

网友补充:
    暂无!

上元侍宴辑评

宋朝谢枋得、清代王相《新校千家诗》:此言早朝之时,淡星稀,御香缥缈;近侍文武臣僚,端然鹄,立于通明殿前,若红云簇捧玉皇于九霄之上也。此言予之尊居九重,臣民瞻仰,上也。

网友补充:
    暂无!
上元侍宴作者苏轼的简介

苏轼 -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上元侍宴|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