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南歌子 · 八月十八日观潮

苏轼 - []

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飞升元不用丹砂。住在潮头来处、渺涯。

雷辊夫差国,云翻若家。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馀声归向、《仙》夸。

南歌子 · 八月十八日观潮翻译文

暂无译文
网友补充:
    暂无!

南歌子 · 八月十八日观潮拼音版/注音版

nán gē zǐ bā yuè shí bā rì guān cháo。

南歌子 · 八月十八日观潮。

sū shì。

苏轼。

hǎi shàng chéng chá lǚ,

海上乘槎侣,

xiān rén è lǜ huá。

仙人萼绿华。

fēi shēng yuán bù yòng dān shā。

飞升元不用丹砂。

zhù zài cháo tóu lái chù miǎo tiān yá。

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

léi gǔn fū chāi guó,

雷辊夫差国,

yún fān hǎi ruò jiā。

云翻海若家。

zuò zhōng ān dé nòng qín yá。

坐中安得弄琴牙。

xiě qǔ yú shēng guī xiàng shuǐ xiān kuā。

写取馀声归向、《水仙》夸。

南歌子 · 八月十八日观潮注释

南歌子:唐教坊曲名。隋唐以来曲多以「子」名,「子」有小的含义,大体属小曲。调名本自汉张平子《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句,取淳于棼事。《金奁集》入「仙吕宫」。此词有单调、双调二体。单调者始自温飞卿词,因词有「恨春宵」句,名《春宵曲》。张子澄词本此添字,因词有「高卷晶帘额」句,名《晶帘》,又有「惊破碧窗残梦」句,名《碧窗梦》。郑子聃有《我爱沂阳》词十首,更名《十爱词》。以温飞卿《南歌子·手里金鹦鹉》为正体,单调二十三字,五句三平韵。另有单调二十六字,五句三平韵。双调者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始自毛熙震词,周美成、杨无咎、仲殊五十四字体,无名氏五十三字体,俱本此添字。仄韵者始自《乐府雅词》,惟石次仲词最为谐婉。周美成词名《南柯子》,程正伯词名《望秦川》,田不伐词有「帘不动蝶交飞」句,名《蝶令》。双调五十二字,前後阕各四句三平韵;双调五十四字,前後阕各四句三平韵等变体。

「八十八日观潮」:傅注本後有「和苏伯固二首」六字,元延祐本、吴讷钞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东坡外集》、毛本俱无此六字。按,刘尚荣《东坡词傅干注校證·〈注坡词〉考辩》:「傅本卷五《南歌子·上乘槎侣》,调名下有词序:『八十八日观潮,和苏伯固二首』所谓『二首』中之另一首,为《南歌子·苒苒中秋过》。元本及其馀各本前一首题无『和苏伯固二首』六字,而在《苒苒中秋过》一首调名下又均无,但《二妙集》本、毛本调名下标注『再用前韵』四字。朱本据王文诰《苏诗总按》将这两首词分别编入熙宁五年壬子和熙宁七年甲寅。按本集壬子《八十七日复登望楼》诗云:『赖有明朝看朝在,万人空巷斗新妆。』癸丑有《八十五日观潮五绝》及《瑞鹧鸪·观潮》词。这两次观潮均有诗词互證。唯甲寅年观潮并无诗文印證,且当时苏伯固不在杭州。王文诰所说:『甲寅八十五日,江上观潮作《南歌子》词』,未明所据,不足为信。若仅以毛本『再用前韵』四字就把《苒苒中秋过》一首定为甲寅作,也嫌牵强。我以为,应从傅本,盖同时所作同调同韵二词,龙本、曹本皆从朱本,不妥。既与伯固唱和,考二人仕履,这种交游只能出现在元祐五年,东坡守杭,伯固以临濮县主簿监杭州在城商税时,八观潮而作词。」故兹从元及其馀诸本。

乘槎:傅子立注:「《博物志》:『近世有人居上,每年八,见槎来,不违时。赍一年粮,乘之到河。见妇人织,丈夫饮牛,问之不答。遣归,问严平:「某年某日,客星犯牛斗。」即此人也。』又云:『河与通。』」刘尚荣按:「晋·张茂先《博物志·卷十·杂说下》:『旧说云河与通,近世有人居渚者,年年八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馀日中,犹观星日辰,自後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馀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还至蜀郡访严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期。後至蜀,问平,曰:「某年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正是此人到河时也。』傅注盖撮述大意而删略失当,致使文意不明矣。」

萼绿华:傅子立注:「《真诰》:『萼绿华女许,升平年十十日降羊权,自此往来,後赠权诗,火涴巾,金玉条。访问曰:是九疑山得道女罗郁也。』」刘尚荣按:「此条傅注讹夺错乱,几不堪卒读。今据《太平广记·卷五十七·〈神仙·萼绿华〉》引《真诰》原文补證下:『萼绿华者,女仙也。年可二十许,上下青衣,颜色绝整。以晋穆帝升平三年己未十一十日夜降于羊权家。自云是南山人,不知何仙也。自此一辄六过其家。权字道学,即晋简文黄门郎羊欣祖也。权及欣,皆潜修道要,耽玄味真。绿华云:「我本姓杨。」又云是九嶷山中得道罗郁也。宿命时,曾为其师母毒杀乳妇玄洲。以先罪未灭,故暂谪降臭浊,以偿其过。赠权诗一篇,并火浣布手巾一,金玉条脱各一枚。条脱似指环而大,异常精。谓权曰:「慎无泄我下降之事,泄之则彼此获罪。」因曰:「修道之士,视锦绣弊帛,视爵位过客,视金玉砾石。无思无虑,无事无为。行人所不能行,学人所不能学,勤人所不能勤,得人所不能得,何者?世人行嗜欲,我行介独;世人行俗务,我学恬淡;世人勤声利,我勤内行;世人得老,我得。故我行之已九百岁矣。」授权尸解药,亦隐景化形而去,今在湘东山中。』」龙榆笺引唐·李义山《无题二首·其二》诗:「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涯。」

潮头来处:《列子》中所言之归墟。传说为上地下之所聚处,又为江河湖之源。傅子立注:「《列子》:『渤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刘尚荣按:「节引自《列子·卷五·〈汤问·汤问夏革〉》:『渤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弦九野之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閒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

「雷辊夫差国」句:傅子立注:「今馀杭乃吴王夫差之故国。『雷辊』,言其潮声雷。」龙榆笺:「《广韵》:『辊,古本切,音「衮」。』《六书故》:『辊,转之速也。』」

云翻若家:傅子立注:「『北若』,神之名。『云翻』,言其潮势云。」刘尚荣按:「战国楚·屈原《楚辞·远游》:『今若舞冯夷。』东汉·王叔师注:『若,神名也。冯夷,仙人。《淮南》言冯夷得道,以潜于大川也。』宋·洪练塘《补注》:『若,《庄子》所称北若也。』」龙榆笺:「北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卷十七·〈外篇·秋〉》司马注:『若,神也。』」

弄琴牙、《仙》:傅子立注:「『弄琴牙』,伯牙也,善抚琴。古者抚琴亦为之『弄』。司马相饮卓氏而弄琴。《乐府解题》:『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成连云:「吾师方子春,今在东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俱往。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子。」刺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涛汹涌,山林窅冥,怆然叹曰:「先移我情矣!」乃援琴而歌,作《仙操》。曲终,成连回,刺船迎之而还,因而鼓琴妙绝下。』今《仙操》乃伯牙之所作。」刘尚荣按:「参见《太平御览·卷五百七十八·〈乐部十六·琴中〉》引《乐府解题》。《古诗记·卷四·仙操》引《琴苑要录》,情节与此微异,原文下:『《仙操》,伯牙之所作也。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至于精神寂莫,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师有方子春,在东中。」乃赍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汨没,山林窅冥,群鸟悲号,仰叹曰:「先将移我情」乃援琴而作此歌。』」

网友补充:
    暂无!

南歌子 · 八月十八日观潮评析

上阕写潮势通,潮头邈远,则乘槎可至仙境,乃化惊险为神奇;下阕写潮声雷,潮涌云,怎得伯牙来摹写,必传巨响为希声。作者奇思妙想,诗兴盎然。

上有人乘竹筏直上银河,仙女萼绿华常来凡间羊权家。这是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得来的。

「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馀声归向、《仙》夸?」这里引用典故,借用伯牙的故事来写潮声,潮声雷,抒发作者希望有琴师来谱写潮声的愿望。这种写法在词中也不常见,可以说也是一次词的改变。

网友补充:
    暂无!

南歌子 · 八月十八日观潮赏析

暂无赏析
网友补充:
    暂无!

南歌子 · 八月十八日观潮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补充:
    暂无!

苏轼 -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西元一〇五七年)进士。嘉祐六年(西元一〇六一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一〇六五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西元一〇六九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西元一〇七〇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南歌子 · 八月十八日观潮|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