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晁错论】

苏轼 - []

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则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晁错论】翻译文

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發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發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平静,无缘无故地触發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發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後才能有力地说服下人。祸乱發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么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东流入。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後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發,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發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臣吗?

唉!世上的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正趁此钻了空子。晁错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网友完善【晁错论】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晁错论】拼音版/注音版

cháo cuò lùn。

晁错论。

sū shì。

苏轼。

tiān xià zhī huàn,

天下之患,

zuì bù kě wèi zhě,

最不可为者,

míng wéi zhì píng wú shì,

名为治平无事,

ér qí shí yǒu bù cè zhī yōu。

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zuò guān qí biàn,

坐观其变,

ér bù wéi zhī suǒ,

而不为之所,

zé kǒng zhì yú bù kě jiù qǐ ér qiáng wèi zhī,

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

zé tiān xià niǔ yú zhì píng zhī ān ér bù wú xìn。

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wéi rén rén jūn zǐ háo jié zhī shì,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

wèi néng chū shēn wéi tiān xià fàn dà nàn,

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

yǐ qiú chéng dà gōng cǐ gù fēi miǎn qiǎng qī yuè zhī jiān,

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

ér gǒu yǐ qiú míng zhī suǒ néng yě。

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

tiān xià zhì píng,

天下治平,

wú gù ér fā dà nàn zhī duān wú fā zhī,

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

wú néng shōu zhī,

吾能收之,

rán hòu yǒu cí yú tiān xià。

然后有辞于天下。

shì zhì ér xún xún yān yù qù zhī,

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

shǐ tā rén rèn qí zé,

使他人任其责,

zé tiān xià zhī huò,

则天下之祸,

bì jí yú wǒ。

必集于我。

xī zhě cháo cuò jìn zhōng wèi hàn,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

móu ruò shān dōng zhī zhū hóu,

谋弱山东之诸侯,

shān dōng zhū hóu bìng qǐ,

山东诸侯并起,

yǐ zhū cuò wéi míng ér tiān zǐ bù yǐ chá,

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

yǐ cuò wèi zhī shuō。

以错为之说。

tiān xià bēi cuò zhī yǐ zhōng ér shòu huò,

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

bù zhī cuò yǒu yǐ qǔ zhī yě。

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gǔ zhī lì dà shì zhě,

古之立大事者,

bù wéi yǒu chāo shì zhī cái,

不惟有超世之才,

yì bì yǒu jiān rěn bù bá zhī zhì。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xī yǔ zhī zhì shuǐ,

昔禹之治水,

záo lóng mén,

凿龙门,

jué dà hé ér fàng zhī hǎi。

决大河而放之海。

fāng qí gōng zhī wèi chéng yě,

方其功之未成也,

gài yì yǒu kuì mào chōng tū kě wèi zhī huàn wéi néng qián zhī qí dāng rán,

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

shì zhì bù jù,

事至不惧,

ér xú wèi zhī tú,

而徐为之图,

shì yǐ dé zhì yú chéng gōng。

是以得至于成功。

fū yǐ qī guó zhī qiáng,

夫以七国之强,

ér zhòu xuē zhī,

而骤削之,

qí wèi biàn,

其为变,

qǐ zú guài zāi cuò bù yú cǐ shí juān qí shēn,

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

wèi tiān xià dāng dà nàn zhī chōng,

为天下当大难之冲,

ér zhì wú chǔ zhī mìng,

而制吴楚之命,

nǎi wèi zì quán zhī jì,

乃为自全之计,

yù shǐ tiān zǐ zì jiāng ér jǐ jū shǒu。

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

qiě fú fā qī guó zhī nán zhě,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

shuí hū jǐ yù qiú qí míng,

谁乎?己欲求其名,

ān suǒ táo qí huàn。

安所逃其患。

yǐ zì jiāng zhī zhì wēi,

以自将之至危,

yǔ jū shǒu zhì ān jǐ wéi nán shǒu,

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

zé qí zhì ān,

择其至安,

ér qiǎn tiān zǐ yǐ qí zhì wēi,

而遣天子以其至危,

cǐ zhōng chén yì shì suǒ yǐ fèn yuàn ér bù píng zhě yě。

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dāng cǐ zhī shí,

当此之时,

suī wú yuán àng,

虽无袁盎,

cuò yì wèi miǎn yú huò。

错亦未免于祸。

hé zhě jǐ yù jū shǒu,

何者?己欲居守,

ér shǐ rén zhǔ zì jiāng。

而使人主自将。

yǐ qíng ér yán,

以情而言,

tiān zǐ gù yǐ nán zhī yǐ,

天子固已难之矣,

ér zhòng wéi qí yì。

而重违其议。

shì yǐ yuán àng zhī shuō,

是以袁盎之说,

de xíng yú qí jiān。

得行于其间。

shǐ wú chǔ fǎn,

使吴楚反,

cuò yǐ shēn rèn qí wēi,

错已身任其危,

rì yè cuì lì,

日夜淬砺,

dōng xiàng ér dài zhī,

东向而待之,

shǐ bù zhì yú lèi qí jūn,

使不至于累其君,

zé tiān zǐ jiāng shì zhī yǐ wéi wú kǒng,

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

suī yǒu bǎi àng,

虽有百盎,

kě dé ér jiān zāi jiē fū shì zhī jūn zǐ,

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

yù qiú fēi cháng zhī gōng,

欲求非常之功,

zé wú wù wèi zì quán zhī jì。

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shǐ cuò zì jiāng ér tǎo wú chǔ,

使错自将而讨吴楚,

wèi bì wú gōng,

未必无功,

wéi qí yù zì gù qí shēn,

惟其欲自固其身,

ér tiān zǐ bù yuè。

而天子不悦。

jiān chén dé yǐ chéng qí xì,

奸臣得以乘其隙,

cuò zhī suǒ yǐ zì quán zhě,

错之所以自全者,

nǎi qí suǒ yǐ zì huò yú。

乃其所以自祸欤!。

【晁错论】注释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主张重农贵粟、移民实边,力倡削弱诸候,更定法令,招致王侯权贵忌恨。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以「请诛鼂错,以清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听从袁盎之计,腰斩鼂错于东市。鼂错的政论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鲁迅称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患:祸患。

为:治理,消除。

治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其:代词,指祸患。

所:处所。这里指解决问题的措施。

狃(niǔ):习惯。

不吾信:不相信我。

惟:只有。

出身:挺身而出。

犯:冒着。

以:而,表顺接。

固:原本。

期(jī):一个。这里泛指时期

端:开头,开始。

發:触發。

收:制止。

然後有辞于下:然後才能有力地说服下人。

循循焉:缓慢的样子。循循,徐徐;焉,……的样子。

去:逃避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朝。昔者,从前。

山东:指崤山以东。

并起:一同起兵叛乱。

以诛错为名:以诛杀晁错作为名义。以……为,把……作为。

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但汉景帝没有洞察到起兵的诸侯的用心,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

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受杀身之祸而悲痛,却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错自己造成的。以,因为;取,招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是黄河奔流最湍急处。

大河:指黄河

方:当。

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

是以:所以,因此。

夫:句首發语词。

骤:突然。

其为变,岂足怪哉: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足,值得。

乃:竟然。

欲使子自将而己居守:想让皇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自己想求得这个美名,怎么能逃避这场患难呢?安,怎么。

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这是忠臣义士们之所以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虽:即使。

何者:为什么呢?

以情而言:按照情理来说。以,按照。

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反对他的建议。

使:假若。

淬砺:锻炼磨砺。引申为冲锋陷阵,發愤图强。

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即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臣吗?

嗟夫:感叹词,唉。

则无务为自全之计: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务,从事。

隙:空隙,空子。

乃其所以自祸欤: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网友完善【晁错论】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晁错论】评析

《晁错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这篇文章总结了削藩失败是晁错被杀的原因。作者认为,晁错被杀,首先有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的压力和受到政敌中伤的原因,但又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即晁错自己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才给了政敌攻击他的机会。同时,作者通过对晁错改革失败的叹惋,表达出自己愿意为国效力但有志难展的抑郁心情。

网友完善【晁错论】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晁错论】赏析

苏轼在其人物史论中写了大量的翻案文章,立意新颖深刻,高远幽邃。治国之策,行事之则;爱民之心,嫉恶之恨;他人之思,自我之省,都别出新见,發人之所未见,启人之所未思。鼂错曾提出「削藩」建议,後被汉景帝所杀。「晁错之,人多叹息」,苏轼却翻空出奇,以独特的视角,一家之言,阐述了晁错受祸原因,提出了仁人子、豪杰之士应「出身为下犯大难,以求成功」的主张。

文章开篇为泛泛概说:「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起句看似虚写,实则却在暗说汉景帝时国泰民安中隐含着的诸侯之患。接着,作者便围绕「患」字,从「坐」、「起」两方进行分说。「坐观其变」而不对祸患采取措施,那么祸患便会蔓延得无可救药;「起而强为之」而不等待时机,则也同样不能保持治平安定的局。作者说的「起而强为之」,暗指晁错的削落。下,文章又结止上两句的意思。引出「仁人子豪杰之行」的作为,以此而暗与晁错柑比。用「此固非勉强期之间。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概写出历史上的失败者、又具体落实在晁错身上,暗含着对晁错失败原因的评论。这两句堪称全篇关键之处,是作者论说的中心。在此处,它还有承上启下的妙用:「此固非勉强期之间」,上承「起而强为之」;「苟以求名者」,下启「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後,「下治平」几句,暗写景帝时的「七国之乱」;「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几句,又虚写七国起兵后晁错的态度。因此,首段虽没直接点出晁错,但却句句在写晁错。抽象中有具体,虚写里含实写,虚实相中既使後的论述高屋建扳,又让文章排宕开闺,具有一种滔滔的气势。

第二段,文章在前基础上较而易举地由抽象而具体,由隐而显。由历史的抽象概说,过渡到具体的史事论述。西汉社会诸侯的割据势力严重威胁着封建的中央集权、晁错继贾谊之后,屡次建议景帝「削藩」。他说诸侯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呕,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景帝用其策,于是出现了「七国之乱」。后来因谗言晁错被杀,后代之人多悲叹晁错的尽忠而蒙害。但苏轼这里却一反传统老调,认为晁错获罪是由于「有以取之也」,从而使文章蹊径独辟、不同凡响。

第三段,作者一方紧扣史事,另一方却把笔触拉开,先提出「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介的观点。然後便旁征博引用大禹治的凿龙门、决江河和溃冒冲突来举例论证,提出「事至而不惧」、「徐为之所」才能使大事成功,以此而暗中指责晁错的临危而逃。

第四段是全篇的主体,这一段议论变得丰富,行文也变得曲折。这一段通过有力的论说鞭辟近里地阐述了晁错取祸的原因。「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苏轼认为「削藩」应该逐步进行,徐为之所」,而不应「骤削之」,骤削则必然导致「七国之乱」,这便是「无故而發大难之端」。仁人子豪杰却于此时挺身而出,所以能成大业,但晁错不在此时捐身,力挡大难,击溃七国,反而临危而逃,「使他人任其责」,那么「下之祸」自然便集中在晁错身上了。文章至此。所议之事、所立之沦虽与前文相近,但观点与史事却逐渐由隐而显、由暗而明。文章的气势也慢慢由弱而强、由平易而近汹涌。紧接着,作者又连用了两个反问句,把文章的气势推向了的顶峰。「且全的处所,把子陷入至危的境地,这是忠义之士所愤惋之人,既使无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是谁引发出七国之难而又临危而逃了选择最安袁盎的谗一也不会幸免十祸。这样的结局的原因是「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这两个问句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使文覃呈现出汪洋惩肆的特征。然而苏轼并不就此搁笔,他用两个条件再从反假设晁错,把文章跳起的高浪又推向了深远广阔。「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这是假设晁错不临危而逃;「使不至于家其。则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这是假设晁错不使人主自将。那么即使有一百个袁盎也不能使晁错获祸。

最後一段,文章的气势渐渐平缓,在感叹历史之时,再一次指出临危而逃自固其身是晁错取祸的原因,从而增重了题旨的作用。

作者活时代,治平已久,文恬武嬉,积贫积弱,作者思治,故此论实为有感而發。起首议论雄深浑徽,有很强的针对性。全篇文章由虚而实,由实而气势滔滔,由气势滔滔而渐渐平缓,把舒缓与紧凑有机地融为一体。

网友完善【晁错论】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晁错论】辑评

吕祖谦《古文关键》卷下:「此篇前引人事说景帝虽为治平,有七国之变。此篇体制,大概作文要渐渐引人来。」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三:「此论先立冒头,然後入事,又是一格。老于世故,明于人事,有优深思远之智,有排难解纷之勇,不特文章之工也。」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苏文忠公文钞》卷十三:「于错之不将为居守处,寻一破绽作议论,却。错之误,误在以旧有怨于盎,而欲借吴之反以诛之,此所谓自发杀机也。鬼瞰其室矣。何者?以错之学本刑名故也。」

金圣叹《下才子必读书》卷十四:「此是先破尽身见,独存义勇,而乃抒为妙文。后贤且只学其刀刀见血。」

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全集录》卷二:「错虽数言兵,然未实试之行阵也。吴、楚反,关东尽为敌国。景帝往来两宫间,下寒心。此论云:‘晁错自将,未必无功’,愚以为书事后之见,非万全策。万全之策惟在任人。当是时,朝廷上有一持重善兵之周亚夫不能荐,难乎其智囊矣。眉批:虚冒全篇,了无遗漏。是一格。‘坐观其变’云云,此处既详,文中更不道及。」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十六:「吾读《应诏集》诸论至此,盖悟公之为此,直自成一家言,而占人特借以为资而已。当积驰守患之日,恬愉处堂,惮不敢发,發又催不能收,率用晁错喜事杀身以自解,公故切切然以坚忍矢志望望之,而非直为昔者垢病也。推此以观诸论,则悠意冰释。起幅雄深浑颧,独冠群篇。由其借错为影,直刺时局,自发议论,与《思治》、《策略》等相参,故能凭空横鹜此。要于题事仍统体笼举一也。」

高塘《唐宋八家钞》卷六:「公独摘出‘使上将而己居守’一语为论柄,却是老于世故、明于人情之言。高在先将古子出身犯难以求成功立案,则错之区区台全,先发难而不能收难,其被祸也,诚有以取之,相形益见,易足怪与?公论发人所未发多此,其笔力则公文本色,雄快不待言。」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此篇先立冒头,然后入事,又是一格。晁错之,人多叹息,然未有说出被杀之由者。东坡之论,发前人所未发,有写错罪状处,有代错画策处,有为错致惜处,英雄失足,千古兴嗟。任大事者,尚其思坚忍不拔之义哉。」

网友完善【晁错论】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晁错论】作者苏轼的简介

苏轼 - []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1079年)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晁错论|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