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 冬夜夜寒冰合井拼音版/注音版
lín jiāng xiān dōng yè yè hán bīng hé jǐng。
临江仙 · 冬夜夜寒冰合井。
sū shì。
苏轼。
dōng yè yè hán bīng hé jǐng,
冬夜夜寒冰合井,
huà táng míng yuè qīn wéi。
画堂明月侵帏。
qīng gāng míng miè zhào bēi tí。
青缸明灭照悲啼。
qīng gāng tiāo yù jǐn,
青釭挑欲尽,
fěn lèi yì hái chuí。
粉泪裛还垂。
wèi jǐn yī zūn xiān yǎn lèi,
未尽一尊先掩泪,
gē shēng bàn dài qīng bēi。
歌声半带清悲。
qíng shēng liǎng jǐn mò xiāng wéi。
情声两尽莫相违。
yù zhī cháng duàn chù,
欲知肠断处,
liáng shàng àn chén fēi。
梁上暗尘飞。
临江仙 · 冬夜夜寒冰合井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词牌。《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元高拭词注「南吕调」。李後主词名《谢新恩》。贺方回词有「人归落雁後」句,名《雁後归》。韩涧泉词有「罗帐画屏新梦悄」句,名《画屏春》。李易安词有「庭院深深深幾许」句,名《庭院深深》。《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南宋黄叔旸《花庵词选》注,「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明董逢元《唐词纪》认为,此调「多赋水媛江妃」,即多为咏水中的女神。调名本意即咏临江凭吊水仙女神。近代学者任半塘先生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词意涉及临江。「临」本意是俯身看物;临江而看的自是水仙。但中国历代所祭的水仙并不确定。像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所记的春秋吴国功勋伍子胥受谗而死成为长江水仙,东晋王子年《拾遗记》称战国楚大夫屈原为湘江水仙。此外,还有琴高、郭景纯、陶岘(Xiàn)各为不同水仙的记载。另外,投湘江而死的舜之二妃、三国魏曹子建笔下的洛河女神,都是人们祭祀的对象。按《临江仙》调起於唐时,惟以前後阕起句、结句辨体,其前後两起句七字、两结句七字者,以和成绩词为主,无别家可校。其前後两起句七字、两结句四字、五字者,以张子澄词为主,而以牛希济词之起句用韵、李後主词之前後换韵、顾夐(Xiòng)词之结句添字类列。其前後两起句俱六字、两结俱五字两句者,以徐昌图词为主,而以向芗林词之第四句减字类列。其前後两起句俱七字、两结俱五字两句者,以贺方回词为主,而以晏小山词之第二句添字、冯正中词之前後换韵、後阕第四句减字、王逐客词之後阕第四句减字类列。盖词谱专主辨体,原以创始之词、正体者列前,减字、添字者列後,兹从体制编次,稍诠世代,故不能仍按字数多寡也。他调准此。双调小令,五十八字,上下阕各三平韵。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声情掩抑。柳耆卿演为慢曲,《乐章集》又有七十四字一体,九十三字一体,汲古阁本俱刻《临江仙》,今照《花草粹编》校定,一作《临江仙引》,一作《临江仙慢》。
冰合井:傅子立注:「井泉温,非盛寒则不冰。《汉·五行志》:『光和间,琅琊井冰厚丈馀。』所以记异。」刘尚荣按:「引自《後汉书·五行志三》。『丈』原作『尺』。傅注误标书名,『汉』上当补『後』字。」
青釭(gāng):明 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青缸」。按,二字可通用。《历代诗馀》「青釭」作「灯花」。
肠断:傅子立注:「唐武宗疾笃,迁便殿。孟才人以歌笙获宠者,密侍其右。上目之曰:『吾当不讳,尔何为哉?』指笙囊泣曰:『请以此就缢。』上悯然。复曰:『妾尝艺歌,愿对上歌一曲,以泄其愤。』上以其恳,许之。乃歌一声《河满子》,气亟立殒。上令医候之,曰:『脉尚温,而肠已绝。』」刘尚荣按:「事见张承吉《孟才人叹》序,载《全唐诗·卷五百十一》。」
「梁上暗尘飞」句:傅子立注:「《七略》:『昔善歌者有虞公,发声动梁上尘。』李太白《夜坐吟》云:『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月入闱,青釭明灭照悲啼。青釭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歌有声,妾有情,情声相合两无违。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刘尚荣按:「《艺文类聚·卷四十三·〈乐部·歌〉》引刘中垒《别录》:『汉兴以来,善雅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李诗见《李太白诗集·卷三》,原诗『井』下有『泉』字,『青釭明灭』作『金釭青凝』,无『相』字。」
-
暂无!
临江仙 · 冬夜夜寒冰合井赏析
上片写侍女离别前夜的悲伤生活环境与心态。开头两句,点明侍女在别离徐君猷後的「夜寒冰合井」的生活时令,「画堂明月侵帏」的生活氛围。接着三句,写在极其严寒、月透帐帏的冬夜裏,青灯若明若灭地映照着「悲啼」的侍女。「青缸挑欲尽」,写侍女「悲啼」时间之长,「粉泪裛还垂」,写侍女「悲啼」程度之深。以伤恨为中心,以明月、青灯为帮衬,把今、昔、未来串连起来,显示愁恨绵绵无尽期,明月、青灯仍长在。当时的明月、青灯曾映照着陪伴着主人的欢笑,而今明月、青灯之下,却衹有侍女孤身一人。该词与《西江月·别梦已随流水》中的「泪巾犹裛香泉」「别梦」的意境完全吻合。这不是偶合,而是离情的必然。两心相许,终身难忘。在徐君猷离黄州幾个月後,侍女也将离去,自然引起侍女生活上的变化和情感上的悲伤。胜之是词人最欣赏的侍女。胜之与於黄州的一段生活,在词人脑际裏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而今将各奔西东,叫词人魂飞梦萦、牵肠挂肚。
下片写侍女惜别前夜的歌声,令人动心、消魂和断肠。「未尽一尊先掩泪,歌声半带清悲」,写侍女伤离别时的未歌先泪、半歌半悲。「掩泪」写侍女的哭态,「歌声」写侍女的强颜,「清悲」写侍女的伤感。泪(粉泪、掩泪)、歌(歌声)、悲(悲啼、清悲)三者交融,让人为之动心、消魂?正是词人所谓歌有声,人有情,「情声两尽莫相违」的慰藉词了。最後两句,进一步渲染侍女的无限伤感与痛苦。「梁上暗尘飞」,这一赞赏是不过分的,表明词人对这位即将离黄州去苏州的侍女怀有深深的依恋之情。
全词情真意切,恸天感人,笼罩在灰暗、悲凉的气氛中。冬天、寒夜、冰井、明灭青灯、悲啼、粉泪(掩泪)、清悲歌声、肠断、暗尘等词语的巧妙缀合,淋漓尽致地塑造了一位声情并茂、声泪俱下、令人倾倒的侍女形象。
-
暂无!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西元一〇五七年)进士。嘉祐六年(西元一〇六一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一〇六五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西元一〇六九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西元一〇七〇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