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 送浙宪马中玉拼音版/注音版
yú měi rén sòng zhè xiàn mǎ zhōng yù。
虞美人 · 送浙宪马中玉。
sū shì。
苏轼。
guī xīn zhèng shì sān chūn cǎo,
归心正似三春草,
shì zhe lái yī xiǎo。
试著莱衣小。
jú huái jǐ rì xiàng wēng kāi,
橘怀几日向翁开,
huái zǔ yǐ chēn wén dù bù guī lái。
怀祖已嗔文度、不归来。
chán xīn yǐ duàn rén jiān ài,
禅心已断人间爱,
zhǐ yǒu píng jiāo zài。
只有平交在。
xiào lùn guā gé yī píng tóng,
笑论瓜葛一枰同,
kàn qǔ líng guāng xīn fù yǒu jiā fēng。
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
虞美人 · 送浙宪马中玉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始词见于敦煌曲子词。宋·王颐堂《碧鸡漫志·卷四·〈虞美人〉》云:「《脞(cuǒ)说》称起于项籍『虞兮』之歌。予谓後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非也。曾子宣夫人魏氏作《虞美人草行》,有云:『三军散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青血化为原上草。芳菲寂寞寄寒枝,旧曲闻来似敛眉。』又云:『当时遗事久成空,慷慨尊前为谁舞?』亦有就曲志其事者,世以为工。其词云:『帐前草草军情变,月下旌旗乱。褫衣推枕怆离情,远风吹下楚歌声、正三更。抚骓欲上重相顾,艳态花无主,手中莲锷凛秋霜。九泉归去是仙乡、恨茫茫。』黄载万追和之,压倒前辈矣。其词云:『世间离恨何时了?不为英雄少。楚歌声起伯图休,玉帐佳人血泪、满东流。 葛荒葵老芜城暮,玉貌知何处?至今芳草解婆娑,只有当年魂魄、未消磨。』按《益州草木记》:『雅州名山县出虞美人草,如鸡冠花。叶两两相对,为唱《虞美人》曲,应拍而舞,他曲则否。』《贾氏谈录》:『褒斜山谷中有虞美人草,状如鸡冠,大叶相对。或唱《虞美人》,则两叶如人拊掌之状,颇中节拍。』《酉阳杂俎》云:『舞草,出雅州,独茎三叶,叶如决明,一叶在茎端,两叶居茎之半相对。人或近之歌,及抵掌讴曲,叶动如舞。』《益部方物图赞》改『虞』作『娱』,云:『今世所传《虞美人》曲,下音俚调,非楚虞姬作。意其草纤柔,为歌气所动,故其叶至小者或若动摇,美人以为娱耳。』《笔谈》云:『高邮桑景舒性知音,旧闻虞美人草,遇人作《虞美人》曲,枝叶皆动,他曲不然。试之,如所传。详其曲,皆吴音也。他日取琴,试用吴音制一曲,对草鼓之,枝叶亦动,乃目曰《虞美人操》。其声调与旧曲始末不相近,而草辄应之者,律法同管也。今盛行江湖间,人亦莫知其如何为吴音。』《东斋记事》云:『虞美人草,唱他曲亦动,传者过矣。』予考六家说,各有异同。《方物图赞》最穿凿,无所稽据。旧曲固非虞姬作,若便谓下音俚调,嘻其甚矣。亦闻蜀中数处有此草,予皆未之见,恐种族异,则所感歌亦异。然旧曲三,其一属『中吕调』,其一『中吕宫』,近世转入『黄钟宫』。此草应拍而舞,应旧曲乎?新曲乎?桑氏吴音,合旧曲乎?新曲乎?恨无可问者。又不知吴草与蜀产有无同类也。」元高拭词注「南吕调」。《乐府雅词》名《虞美人令》。周竹坡词有「只恐怕寒,难近玉壶冰」句,名《玉壶冰》。张玉田词赋柳儿,因名《忆柳曲》。王半轩词取李后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名《一江春水》。此调以七字句和五字句为主,配以一个九字句为结,凡四换韵,仄韵与平韵相间,每句用韵,因而音节明快响亮,气势奔放,以悲歌慷慨为基本特色。以李後主词、毛平圭词为正体,李词为双调五十六字,前後阕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毛词为双调五十八字,前後阕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另有变体,五十六字,两仄韵、两平韵;五十八字,五平韵;五十八字,前阕五句五平韵,後阕五句两仄韵、三平韵。
「送浙宪马中玉」: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茅维《苏集》本题作「述怀」。《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送马中玉」。
马中玉:《东坡诗集》查注引《咸淳临安志》:「元祐五年八月,宣德郎马瑊(Jiān)自提点淮南西路刑狱,改两浙路提刑。」又引《黄山谷年谱》:「马瑊,荏平人。《玉照新志》:『东坡先生知杭州,马中玉瑊为浙漕。东坡被召赴阙,中玉席间作词曰:「来时吴会犹残暑,去日武林春已暮。欲知遗爱感人深,洒泪多于江上雨。 欢情未举眉先聚,别酒多斟君莫诉。从今宁忍看西湖,抬眼尽成肠断处。」东坡和之,所谓「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是也。中玉,忠肃亮之子,仲甫犹子也。』」合注云:「绍圣三年知湖州,累知荆州,坐与黄庭坚善,置海州。」
三春草:傅子立注:「孟东野《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心草,报得三春晖。』」刘尚荣按:「据《孟东野诗集·卷一》、《全唐诗·卷三百七十二》,『寸心草』当作『寸草心』。」
莱衣:傅子立注:「《高士传》:『老莱子孝奉二亲,行年七十,常身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小儿戏啼,欲亲之喜也。』」刘尚荣按:「事详《初学记·卷十七·〈人部·孝第四〉》转引《孝子传》。《高士传》不载老莱子孝事。」
橘怀:傅子立注:「《吴志》:『陆绩年六岁,谒袁术。命登筵,私怀橘,拜而堕地,术问其故,答曰:「将以遗亲。」』」刘尚荣按:「节引自《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陆绩传〉》。」龙榆生笺引《三国志·卷五十七·〈吴书·陆绩传〉》:「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也。父康,汉末为庐江太守。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怀祖已嗔文度:傅子立注:「《晋书》:『王怀祖子坦之,字文度,怀祖尤爱之。文度虽长大,犹抱置膝上。与语,或有所忤,则遽排下之,曰:「汝竟痴耶!」』」刘尚荣按:「节引《晋书·卷七十五·〈王湛传·(孙)王述传〉》,事别见《世说新语·方正》:『王文度为桓公长史时,桓为儿求王女,王许咨蓝田。既还,蓝田爱念文度,虽长大犹抱著膝上。文度因言桓求己女婚。蓝田大怒,排文度下膝曰:「恶见,文度已复痴,畏桓温面兵,那可嫁女与之!」文度还报云:「下官家中先得婚处。」桓公曰:「吾知矣,此尊府君不肯耳。」後桓女遂嫁文度儿。』」龙榆生笺引《晋书·卷七十五·〈王湛传·(孙)王述传〉》:「(湛孙)述字怀祖。少孤,事母以孝闻。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沈静,……少袭父爵。……(子)坦之为桓温长史。温欲为子求婚于坦之。及还家省父,而述爱坦之。虽长大,犹抱置膝上。坦之因言温意。述大怒,遽排下,曰:『汝竟痴邪!讵可畏温面而以女妻兵也。』坦之乃辞以他故。温曰:『此尊君不肯耳。』遂止。……(述)子坦之嗣。坦之字文度,弱冠与郗超俱有重名。时人为之语曰:『盛德绝论郗嘉宾,江东独步王文度。』嘉宾,超小字也。」已嗔,明吴讷钞本、毛本、龙本作「已瞋」。
禅心已断人间爱:傅子立注:「《法镜经》曰:『凡夫贪著六尘,不知厌足。今圣人断除贪爱,除六情饥馑。』」
平交:原作「平仄」,据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改。
瓜葛一枰(píng)同:意谓不论什么关系都一视同仁。傅子立注:「晋王导子悦,导甚爱之。尝与悦棋,争道,导乃笑曰:『相与有瓜葛,那得为尔邪!』」刘尚荣按:「事见《世说新语·排调》:『王长豫幼便和令(和善),丞相爱恣甚笃。每共围棋,丞相欲举行,长豫按指不听。丞相笑曰:「讵得尔?相与似有瓜葛(蔡邕曰:『瓜葛,疏亲也』)。」』」龙榆生笺引《晋书·卷六十五·〈王导传·(子)王悦传〉》:「悦字长豫,弱冠有高名,事亲色养,导甚爱之。导尝共悦奕棋,争道,导笑曰:『相与有瓜葛,那得为尔邪!』」一枰,原作「一抨」,据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改。
《灵光》新赋:傅子立注:「後汉王逸工词赋,尝欲作《鲁灵光殿赋》,命其子延寿往录其状。延寿因韵之,以简其父。父曰:『吾无以加。』遂不复作。」刘尚荣按:「宋刊《文选·卷十一·鲁灵光殿赋》李善、张铣注谓蔡邕欲作此赋,见延寿所为而辍翰。情节迥异于傅注,略同于《後汉书·卷八十上·〈文苑列传·王逸传〉》。傅子立应另有所本。」龙榆生笺引《文选·卷十一·鲁灵光殿赋》注:「范晔《後汉书》曰:『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也。子延寿,字文考,有隽才,游鲁作《灵光殿赋》。後蔡邕亦造此赋,未成,及见延寿所为,甚奇之,遂辍翰而止。後溺水死,时年二十馀。』」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虞美人 · 送浙宪马中玉赏析
上片赞颂友人马中玉对其父母的孝养之心:四句全部用典。「归心正似三月草」,化用孟東野《游子吟》诗事;「试着莱衣小」,乃选用《孝子传》「老莱子孝养二亲」之典;「橘怀几日向翁开」,是用《三国志·吴書·陆绩传》之典;「怀祖已嗔文度、不归来」,乃化用《晋书·王述传》事典。这些典故均附含马中玉性情之实际,贴切自然,启人联想,可以窥见词人的学识渊博和才艺出众。
下片则叹息自己的心绪和情感,远不如友人马中玉的热烈积极:「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笑论瓜葛一秤同。」词人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佛家的清静澄明,已浸透了他的心灵,消磨掉了炽热的情感,已不似马中玉这般执著于人间的诸般情爱了。所剩下的,只有平昔之交,不论什么纠葛亲友关系,都一视同仁。平交意指平淡之心。词篇在与友人的对比反差中,突出烘托了马中玉的孝亲个性和形象。末句:「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又回到用典的艺术方法上,它以後汉王延寿作《灵光殿赋》的才华横溢、卓然出众,再次补充赞美了马中玉的诗书传家风范。
全词叠用事典,引喻譬类,意象复加地塑造了马中玉友人的高尚品格和丰满形象,堪称是词人「以才学为词」的典型之作。引譬用典,可使词章含蓄蕴藉,别造新境,烘云托月,虚实相生;然而,这首词典故过多,也往往形成词意晦涩,阻滞思路,不易霎时领会词旨的缺憾。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西元一〇五七年)进士。嘉祐六年(西元一〇六一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一〇六五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西元一〇六九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西元一〇七〇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