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苏轼

儋耳

苏轼 - []

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雌霓云端下,快意雄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儋耳翻译文

临近傍晚,云开雨散,雷电收起淫威,凭倚栏杆,我独自观赏大自然的瑰丽。

一双彩虹自云端垂而下;雄上吹来顿感快意。

田间的老人发出丰年的赞歌颂语,圣上的赦书将把流放的大臣放回。

苏东坡已经老去,只求馀吃饱饭;只要一个山沟能安心养神,其他万事俱成灰。

网友补充:
    暂无!

儋耳拼音版/注音版

dān ěr。

儋耳。

sū shì。

苏轼。

pī lì shōu wēi mù yǔ kāi,

霹雳收威暮雨开,

dú píng lán kǎn yǐ cuī wéi。

独凭栏槛倚崔嵬。

chuí tiān cí ní yún duān xià,

垂天雌霓云端下,

kuài yì xióng fēng hǎi shàng lái。

快意雄风海上来。

yě lǎo yǐ gē fēng suì yǔ,

野老已歌丰岁语,

chú shū yù fàng zhú chén huí。

除书欲放逐臣回。

cán nián bǎo fàn dōng pō lǎo,

残年饱饭东坡老,

yī hè néng zhuān wàn shì huī。

一壑能专万事灰。

儋耳注释

儋(dān)耳:古代南方国名。又名离耳。西汉元鼎六年内属,称儋耳郡。在今南岛。《说文·耳部》「聸,垂耳也。从耳詹声。南方有聸耳国。」清·段玉裁注:「古祇作『耽』,一变为聸耳,再变则为儋耳矣。」《史记·货殖列传》:「九疑苍梧以南至儋耳者,与江南大同俗,而杨越多焉。」《文选·左思〈吴都赋〉》:「儋耳黑齿之酋,金邻象郡之渠。」刘逵注:「儋耳人鏤其耳匡。」

「霹雳收威暮雨开」句:比喻朝政更新。霹雳,疾猛之雷;暮雨,傍晚的雨。

栏槛(jiàn):栏杆。

倚崔嵬(wéi):依傍嵯峨的高山。崔嵬,山高貌。

雌霓(ní):霓即虹。《埤雅》:「虹常双见,鲜盛者雄,其暗者雌。」双虹并出,色彩浅淡者为雌霓。这里似暗喻小人。

:凉爽的。宋玉《赋》:「此大王之雄也。」此句隐以雄喻王命。柳永《竹马子》词:「对雌霓挂雨,雄拂槛,微收残暑。」为此联所化用。

野老:村野老人。

丰岁:丰收年。

除书:拜官之诏书。除去旧官,改授新官曰除。这里指令苏轼移廉州安置的诰命。

残年饱饭:化用杜甫《痛后过王倚饮赠歌》:「但得残年饱吃饭」句。残年,一将尽的年,指人的晚年。

一壑(hè)能专:占有一丘一壑。陆云《逸民赋序》:「古之选民,或轻下,细万物,而欲专一丘之欢,擅一壑之美。」这里指有一块地能退居隐身即可。

网友补充:
    暂无!

儋耳评析

儋耳即今南儋县。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宋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轼以讥刺先朝的罪名贬官惠州(州治在今广东惠阳),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再贬儋耳。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政局在时间内发了有利于元祐党人的变化,已的追复原官,未的逐渐内迁。六十五岁高龄的苏轼于五内迁廉州(州治在今广西合浦),《儋耳》诗即作于此时。这首诗表现了他初得诏书时的欣喜之情,抒发了烛残年、万念俱冷的深沉感慨。

网友补充:
    暂无!

儋耳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苏轼初得赦免诏书时的欣喜之情,抒发了烛残年、万念俱冷的深沉感慨。

首联写一阵雷雨之后的黄昏时刻,作者独自登高,凭栏远望。古人常以雷霆之怒,霹雳之威喻皇帝的威怒,这里既是写实景,也是以霹雳收威暗喻哲宗去世,徽宗继位,朝政更新。「暮雨」的「暮」,也是含义双关,暗示以前朝政的昏暗;「开」,表现了他对徽宗的幻想,以为朝政从此清明,徽宗刚继位,想清除朝廷的党争,似乎将大有作为,苏轼当时还不可能看清他的真目。《六二十日夜渡》也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也解晴。云散明谁点缀,色本澄清。」这四句几乎可作「霹雳」句的注脚,表现了同样的幻想。对句刻画了诗人凭倚栏槛遥望的神态。出句抒发的是欣喜之情,对句的「独」字则表现出孤寂之感,为尾联作了铺垫。

颔联写登高所见,既是写眼前实景,又是象征时局。这是全诗最的一联。夏雨后多出现虹霓,是眼前实景;但作者不以彩虹入诗,而以暗淡的雌霓入诗,这是有寓意的。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五苏轼得到诏书时,迫害元祐党人的二惇(章惇、安惇)、二蔡(蔡京、蔡卞),已受到台谏的排击,「雌霓云端下」正象征了政敌的失势。雄喻帝王之,与「庶人之雌」相对,语出宋玉《赋》。儋耳四周皆,雄来自上,这既是写之快意,又是暗喻内移诏命的降临。

颈联记双喜临门。一是野老之喜,苏轼初到儋州,遇上连年灾害,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喜获丰收。苏轼与南人民休戚与共,野老的喜事就是他的喜事。二是诗人之喜。苏轼谪居南,无时不盼望北归。就在这年的正七日,他还感慨说:「三策已应思贾让,孤忠犹未赦虞翻。」(《庚辰岁人日作》)贾让是汉哀帝时人,曾上治河三策,其中上策是引黄河北入。苏轼在元祐年间也多次提出类似的主张,不被采纳。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黄河再次决堤北流,他的主张得到了应验。虞翻是三国时吴人,因得罪孙权,被期流放交州。苏轼此时总算「赦虞翻」,赦书已到,逐臣即将北归,他的心里十分高兴。

尾联写以后的打算,说年事已高,只要能吃饱饭,有栖身之地,就再无奢求了。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有「但使残年饱吃饭」语,上句即用其意。《庄子·秋》载坎井之蛙语:「擅一壑之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庄子是讥井蛙的浅薄,但后人却以「专一丘之欢,擅一壑之美」表现「轻下,细万物」的隐逸思想(陆云《逸民赋序》)。苏轼的用法与此相同。他晚年思想很矛盾,由于政治上一再遭受打击,经常发出「心似已灰之木」(《自题金山画像》)一类的感慨。但其思想深处仍是「报国心犹在」(《望湖亭》),「少壮欲及物,老闲馀此心。」(《次韵定慧钦老见寄》)诗的末句虽略赚消沉,但全诗的基调清雄慷慨,颇具浩然之气。

网友补充:
    暂无!

儋耳辑评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奇警(第二联)。

汪师韩《苏诗选评》:崷崪雄姿,经挫折而不稍损抑。浩然之气,于此见其心声。

网友补充:
    暂无!
儋耳作者苏轼的简介

苏轼 - []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独具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儋耳|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苏轼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