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白居易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新乐府 · 红线毯 · 忧蚕桑之费也】

白居易 - []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冷。

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新乐府 · 红线毯 · 忧蚕桑之费也】翻译文

暂无译文

网友完善【新乐府 · 红线毯 · 忧蚕桑之费也】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新乐府 · 红线毯 · 忧蚕桑之费也】拼音版/注音版

xīn yuè fǔ hóng xiàn tǎn yōu cán sāng zhī fèi yě。

新乐府 · 红线毯 · 忧蚕桑之费也。

bái jū yì。

白居易。

hóng xiàn tǎn,

红线毯,

zé jiǎn sāo sī qīng shuǐ zhǔ,

择茧缫丝清水煮,

jiǎn sī liàn xiàn hóng lán rǎn。

拣丝练线红蓝染。

rǎn wèi hóng xiàn hóng yú lán,

染为红线红于蓝,

zhī zuò pī xiāng diàn shàng tǎn。

织作披香殿上毯。

pī xiāng diàn guǎng shí zhàng yú,

披香殿广十丈馀,

hóng xiàn zhī chéng kě diàn pù。

红线织成可殿铺。

cǎi sī róng róng xiāng fú fú,

彩丝茸茸香拂拂,

xiàn ruǎn huā xū bù shèng wù。

线软花虚不胜物。

měi rén tà shàng gē wǔ lái,

美人踏上歌舞来,

luó wà xiù xié suí bù méi。

罗袜绣鞋随步没。

tài yuán tǎn sè cuì lǚ yìng,

太原毯涩毳缕硬,

shǔ dōu rù báo jǐn huā lěng。

蜀都褥薄锦花冷。

bù rú cǐ tǎn wēn qiě róu,

不如此毯温且柔,

nián nián shí yuè lái xuān zhōu。

年年十月来宣州。

xuān chéng tài shǒu jiā yàng zhī,

宣城太守加样织,

zì wèi wèi chén néng jié lì。

自谓为臣能竭力。

bǎi fū tóng dān jìn gōng zhōng,

百夫同担进宫中,

xiàn hòu sī duō juǎn bù dé。

线厚丝多卷不得。

xuān chéng tài shǒu zhī bù zhī yī zhàng tǎn,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

qiān liǎng sī dì bù zhī hán rén yào nuǎn,

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

shǎo duó rén yī zuò dì yī。

少夺人衣作地衣。

【新乐府 · 红线毯 · 忧蚕桑之费也】注释

红线毯:这是《新乐府》的第二十九首。诗题宋本原作《红绣毯》,但正文作“红线毯”。“红线毯”,是一种丝织地毯。此类红线毯是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所管织造户织贡的。据《新唐书·地理志》宣州土贡中有“丝头红毯”之目,即此篇所谓“年年十来宣州”的“红线毯”。

缫丝:将蚕茧抽为丝缕。

拣:一作“練”,挑选。练,煮缣使熟,又有选择意。

红蓝:即红蓝,叶箭镞形,有锯齿状,夏季开放红黄色,可以制胭脂和红色颜料。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籤·卷二十·诂笺》云:“此则红也,本非蓝,以其叶似蓝,因名为‘红蓝’,《本草图经》云。”

红于蓝: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还红。蓝,一作“”。

披香殿:汉代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歌舞。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

可殿铺:亦可作“殿铺”解。可,适合。

不胜(shēng):承受不起。

“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句:描写丝毯鬆软,能陷没舞女的鞋袜,即所谓“不胜物”。

“太原毯涩毳(cuì)缕硬,蜀都褥薄锦冷。”句: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褥又太薄,都不这种丝毯。毳,鸟兽的细毛。

自謂爲臣能竭力:作者原注:“贞元中,宣州进开样加丝毯。”加样织,用新样加工精织;开样、加样,都是翻新样的意思。

线厚:是说丝毯太厚。

卷不得:是说不能卷起。

“一丈毯,千两丝”句:汪立名本作“一丈毯用千两丝”。

地衣:即地毯。

网友完善【新乐府 · 红线毯 · 忧蚕桑之费也】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新乐府 · 红线毯 · 忧蚕桑之费也】评析

《红线毯》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诗中的一首。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地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从结尾两句,可以清楚看出浪费那么多的丝和劳力去织地毯,势必影响许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在诗中对这种现象进行直接谴责,感情强烈。

网友完善【新乐府 · 红线毯 · 忧蚕桑之费也】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新乐府 · 红线毯 · 忧蚕桑之费也】赏析

中唐“时政”之弊很多,其一是地方官“每假进奉,广有诛求”(白居易《论裴均进奉银器状》)。“宣州太守”的进奉“红线毯”就是一例。这触发了诗人对“宣州太守”一类昏官的愤怒鞭挞与对“民病”(《寄唐》)的同情心,“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手”(《策林》六十九)《红线毯》诗,正表达了诗人绝进奉,救时弊的意愿。

诗下小序,表明此诗题旨是为忧虑蚕桑耗费之巨而作。咏“红线毯”为何“忧蚕桑之费”呢?因为红线毯是高档丝织品,织毯以茧丝为原料。诗的第一部份即一至五句,就是记叙用茧线织成红线毯的精工细作的过程。首句“红线毯”乃“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以下四句诗人指出几个动词,准确、精炼地介绍了红线毯制作工艺的顺序:择(茧)——缫(线)——()煮——拣(丝)——练(线)——(红蓝)染——织(毯)。从中可见出“红线毯”与“蚕桑之费”的关系。“披香殿”原为汉代宫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地轻歌曼舞,这里借指宫廷歌舞之地。第一部分叙述织毯工艺之复杂精细,虽平平道来。“不务文字奇”(《寄唐》),但表现出织匠劳动的艰苦紧张,也含寓着诗人深切的同情。

第二部分从第六至第十四句,绘写已织就的红线毯的精美。先是表现红线毯积之大:“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可”字极为传神,说明毯与宫殿地大小正吻合而铺,足见地方官阿谀奉承之心计。“十丈馀”之毯需要耗费多少蚕丝,化费织匠多少劳动!诗人“忧蚕桑之费”的感情亦正见于此。接着是突出红线毯质地的“温且柔”。地毯仅仅积大而质地精并不足为奇,惟大而细方见其精美绝伦,也才显示出享用者之豪华奢侈,进而更突出“忧蚕桑之费”的题旨。“彩丝茸茸香拂拂”,从视觉与嗅觉两个角度描写红线毯的精致,这是第一层次。“丝茸茸”从视觉角度写其丝缕柔密;“香拂拂”从嗅觉方写其染有香料所以随吹拂散发出香气,极写其精美。“线软虚不胜物”则主要从触觉角度表现其质地鬆软之美,这是第二层次。毯上织有的图案,织得虚空柔软,简直受不了任何“物”来压。但是这样精美之物却是专供美人歌舞践踏,以足帝王声色之娱的,可见帝王们活豪华奢侈之极!“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是写线毯绵软有弹性,足可使美人纤纤细足陷没于毯内,这是第三层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冷,不此毯温且柔”,这第四层次是以其他毯衬此毯。太原毯、四川锦褥都算各地名产,但与红线毯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一则涩而细毛僵硬,一则冰凉而质地单薄,哪里比得上红线毯兼温暖与柔软之美!“年年十来宣州”,第五层次笔锋一转,介绍红线毯之来历,它是每年十由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而来,从而把皇帝的享乐与地方官的进奉挂上钩,渐显题旨,使诗意深化。诗的第二部分极尽描写、衬托、对比等表现手法之能事,淋漓尽致地渲染出红线毯“温且柔”之精美,为下讽刺、抨击地方官进奉之举埋下伏笔。

前两部分写物——“红线毯”乃是手段,抨击进奉者(人)——“宣州太守”才是目的。第三部分从第十五句至第十八句在把物之美写足之后,陡然将讽刺的锋芒直指“宣州太守”,可谓“其言直而切”(《新乐府序》),丝毫不委婉曲折。“宣州太守加样织”一句也属于“其事核而实”(《新乐府序》)。诗人此句原有注:“贞元中,宣州进开样加织毯。”可为证明。“开样加织”与“加样织”同义,都是指宣州太守在原已十分精美的红线毯上增添图样,加厚质地,锦上添,以博取“龙颜大悦”;并且不知廉耻地自夸其“为臣能竭力”。但是“加样织”要增加多少“蚕桑之费”,却全然不顾。红线毯织作之艰难尚且不论,仅仅是呈奉入宫也要费大量劳动。因为“线厚丝多卷不得”,竟需“百夫同担进宫中”!由宣州至京城安路程何止千里,这沿途跋山涉餐露宿,又要使红线毯避免日晒雨淋,该有多少艰辛操劳!诗人写至此,岂能不愤恨填膺?

第四部分从第十九至二十三句,诗人的忧心忡忡已转化为腔愤怒,并发展到不可遏止的程度。那股“惟歌民病”的激情促使他几乎是指着“宣州太守”的鼻子厉声呵问,表现了为民请命而“不惧权豪怒”(《寄唐》)的精神:“宣州太守知不知?”这不是一般的询问口吻,乃是一种反诘语气,是责问,是有力的抨击!他应该知道:“一丈毯,千两丝”“一”与“千”这两个悬殊数字的对比极有分量。“千两丝”不是实指,虚写所耗费蚕丝之多。“一丈毯”就需“千两丝”,那么“披香殿广十丈余”,又该耗费多少蚕丝啊!诗人内心痛苦而愤慨,以致不能不喊出更为震聋发聩的最后两句:“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是控诉,是怒斥;锋芒毕露,无所畏惧。诗人以“人”与“地”相比照:地本不知寒,却为它铺地毯;人需温暖却无衣裹体,正《秦中吟·重赋》所描写的:“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悲端与寒气,并入鼻中辛。”但是地方官们“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诗人岂能不厉声喝止:“少夺人衣作地衣!”这是“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的画龙点睛之笔,使全诗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是“忧蚕桑之费”题旨的灵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正因为诗人有此真挚浓郁和强烈的感情,才引起读者心弦的共鸣。当然诗人揭露地方官之醜恶,暴露帝王活之腐化,根本愿望还是补察时政,“愿得子知”(《寄唐》),以改革政治,维护封建统治。

《红线毯》全诗写作上最大特点就是“质而径”、“直而切”,或者说“意太切则言激”(《和答诗十首序》),语言质朴直率,感情激烈直露,记事直截了当,通俗易懂。诗人对此曾自评:“所在于此,所病亦在于此”(《与元九书》)。但此诗基本上是成功的。全诗形式也比较自由,“篇无定句,句无定字”(《新乐府序》),采用以七言为主,间以三言句,句配合协调,参差有致,“言”足可为“意”服务,“一丈毯,千两丝”两个三言出语精炼、有力,对比鲜明,传神地表达出诗人愤慨之情。此外,全诗非一韵到底,而多处转韵,按诗意的层层递进而转韵,也清晰地表现了诗人感情的发展层次。这都有利于表现“雅比兴”(《与元九书》)的讽谕内容,所谓“繫于意不繫于文”(《新乐府序》)是“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动范例。

网友完善【新乐府 · 红线毯 · 忧蚕桑之费也】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新乐府 · 红线毯 · 忧蚕桑之费也】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新乐府 · 红线毯 · 忧蚕桑之费也】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白居易 - []

白居易,字乐,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新乐府 · 红线毯 · 忧蚕桑之费也|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白居易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