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琴翻译文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是言制琴之材,以丝桐制琴。并言琴起源于上古之时,又悠远沧桑之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琴声淡雅,而世人多好繁曲淫声,故知音稀少。
玉徽、朱弦,此处皆代琴。玉徽的光彩褪尽,朱弦也已是落了一层灰土。早已经没有人去弹奏她们了。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中古以下,圣乐多废。遗音泠泠则言其尚有传承。
“不辞为君弹”者,琴为礼器,不可轻率,不可妄作。
“纵弹人不听”者,曲高和寡也,世俗之人,不识亦不好。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释其原因,都是因为羌笛秦筝这些俗乐也。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废琴拼音版/注音版
fèi qín。
废琴。
bái jū yì。
白居易。
sī tóng hé wéi qín,
丝桐合为琴,
zhōng yǒu tài gǔ shēng。
中有太古声。
gǔ shēng dàn wú wèi,
古声澹无味,
bù chēng jīn rén qíng。
不称今人情。
yù huī guāng cǎi miè,
玉徽光彩灭,
zhū xián chén tǔ shēng。
朱弦尘土生。
fèi qì lái yǐ jiǔ,
废弃来已久,
yí yīn shàng líng líng。
遗音尚泠泠。
bù cí wèi jūn dàn,
不辞为君弹,
zòng dàn rén bù tīng。
纵弹人不听。
hé wù shǐ zhī rán,
何物使之然,
qiāng dí yǔ qín zhēng。
羌笛与秦筝。
废琴评析
白居易的《废琴》是寄寓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而作的琴诗。
唐代音乐因汉族传统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之融合,并吸收了外来音乐,而产生了空前的繁荣。琴音的单调,加上琴家的保守,乃造成了琴的被冷落。唐代诗人乃常藉由琴象征淳朴之古风,抒发对也俗的感慨。这首诗开始四句说到以丝弦与桐木制成的琴,保存着古代的音声,淡而无味,不为今人所所赏。”于徽〃四句写古琴久被弃,以致玉徽暗淡,朱弦蒙尘,但音声如旧。末二句谓世人爱好筝笛,致使古古琴被庆弃。
虽然在当时的社会,古琴受到冷落,但是在文化圈内的古琴音乐仍显生气盎然。他们以极大的耐心与毅力来坚持正声,使人能听正声,喜欢雅音。
白居易就是借古琴之势来寓意自己在这个朝局中的地位。君王不正视听,偏好奸妄。以致儒雅博学的人才“光彩减”,“尘土生”。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废琴赏析
废琴之所以作废,是因为羌笛与秦筝的缘故。或者说,是因为主人另有所爱,喜欢上了羌笛与秦筝,所以造成了对琴的冷落,乃至废弃不用。
从诗中不难看出,废琴自己本身有着光荣的历史,“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但为什么被冷落了呢?原来是“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是废琴一直在吟诵着自己的古声,以至于和当下的人情世故及流行的韵律脱了节拍,使主人废置不用,废琴自己也是“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了。
废琴努力争取过主人,“不辞为君弹”。但结果呢?“纵弹人不听”。主人不听的原因恰恰是废琴的“中有太古声”,这“太古声”怎能和“羌笛与秦筝”的华丽相比呢?
不可否认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规律,更不可否认废琴的“太古声”向“羌笛与秦筝”的发展是生产力的提高,当然,生产力提高了,生产关系自然会发生变化,从这个角度说,废琴的境遇倒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是健康发展,还是需要“太古声”的。一个人的骨气,一个民族的气节,一个国家的优良传统不会随着“不称今人情”而把这些“太古声”冷落和抛弃。因为这些大智慧的人们知道:这些“太古声”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灵魂的东西又岂是“羌笛与秦筝”这些华丽之物能比的?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白居易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