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拼音版/注音版
jú huā。
菊花。
lǐ shāng yǐn。
李商隐。
àn àn dàn dàn zǐ,
暗暗淡淡紫,
róng róng yě yě huáng。
融融冶冶黄。
táo lìng lí biān sè,
陶令篱边色,
luó hán zhái lǐ xiāng。
罗含宅里香。
jǐ shí jìn zhòng lù,
几时禁重露,
shí shì qiè cán yáng。
实是怯残阳。
yuàn fàn jīn yīng wǔ,
愿泛金鹦鹉,
shēng jūn bái yù táng。
升君白玉堂。
菊花赏析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根本点则不是田园。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期望。通观全诗,诗人状物新奇,引典自然,锐意中有伤时,哀婉里有进取,大有孤芳自赏之意,绝无叹老嗟卑之嫌。
诗一开头,先描绘菊花那可爱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诗人对紫菊的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的风姿。次句描写黄菊:「融融」这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说,这是「通感」或曰「感觉挪移」。在日常生活的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与交融,眼、耳、鼻、舌、身,各感官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因此颜色如有温度,诗人在视觉里获得了触觉的感受。看到那金黄色的菊花便有了一种温暖的感受。由此可见诗人体物之精微。「冶冶」状其明艳柔美之态。那黄菊金色的花蕊,经过露洗霜染,清新鲜美,用「冶冶」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诗人着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个与便极尽黄菊之态,不愧为大手笔。
第三句诗则把菊花颜色的描写引申了一步,称之为「陶令篱边色」,把眼前菊花的地位抬高了。陶渊明于百花之中最爱菊花,正是他首先把菊花的地位抬高了,他在《饮酒》一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而李商隐在此处称他所见之菊有「陶令篱边色」,意即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美,足见他对菊花的爱赏程度。后句描写菊花之香,也以典故出之,称之为「罗含宅里香」。诗人此处说他所见之菊有罗含宅中菊花一样的芳香,这便更加抬高了它的地位。李商隐此处引出陶令菊和罗含宅里菊主旨不在菊花本身,有以这两个人自况的一面: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遂辞官归隐,闲雅悠然地「采菊东篱下」,罗含致仕却还归本乡,甘居茅屋,托身有所。而李商隐此时辞去了弘农县尉,居于家中,流连山水,形式上与两人是有些相似。不过李商隐此时这点「隐」气来得很勉强,他骨子里渴望的不是充满菊香的篱下或宅里,而是朝廷,梦寐以求的是入朝为官,这从后面四句诗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五、六两句:「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明里继续写菊,暗里则有所寄托。前句写出秋菊傲霜的品格:秋菊开在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不过正是这风霜高洁之时,才显示出它的独特品格。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此处别有寄托。李商隐虽屡遭挫折,仕途失意,但这并不能使诗人彻底失望。但是他实在担心时不我与,光阴迅速。多少有些迟暮之感。同屈原「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几句诗所表达音的惜时思想十分近似,同样是担心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了年华。
末尾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出来了:「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岭表录异》一书中写道:「鹦鹉螺,旋尖处屈而朱,如鹦鹉嘴,故以此名。壳上青绿斑文,大者可受二升,壳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白玉堂」一语出自《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两句中的后一句。这两句诗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句写菊,又句句是写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杰作。写物而不离人。物与己交融在一起。物又不粘在己上,处处关己。写己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如三、四两句写菊花之色与香,关涉自己罢官之事。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怯日暮,关涉自己的迟暮之感。七、八句写菊花的愿望关涉自己期望入彰之情。其次,此诗在用典上也有独到之处:自然而然,毫无切削之迹,晦涩之感。如三、四两句用陶渊明与罗含的典故,如同己出,与自己的诗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实在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
暂无!
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