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园(其一)拼音版/注音版
shěn yuán qí yī。
沈园(其一)。
lù yóu。
陆游。
chéng shàng xié yáng huà jiǎo āi,
城上斜阳画角哀,
shěn yuán fēi fù jiù chí tái。
沈园非复旧池台。
shāng xīn qiáo xià chūn bō lǜ,
伤心桥下春波绿,
céng shì jīng hóng zhào yǐng lái。
曾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其一)注释
沈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斜阳:偏西的太阳。
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这里指唐琬。
-
暂无!
沈园(其一)赏析
《沈园二首》乃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馀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第一首诗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这一句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
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诗人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六十八岁时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按:实为三十八年)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中并有「坏壁醉题尘漠漠」之句。那时沈园已有很大变化;而现在又过七年,更是面目全非,不仅「三易主」,且池台景物也不复可认。诗人对沈园具有特殊的感情,这是他与唐氏离异后唯一相见之处,也是永诀之所。这里留下了他刹那间的毛喜与永久的悲,《钗头凤·红酥手》这首摧人肝肺之词也题于此。他多么渴望旧事重现,尽管那是悲剧,但毕竟可一睹唐氏芳姿。这当然是幻想,不得已而求其次,他又希望沈园此时的一池一台仍保持当年与唐氏相遇时的情景,以便旧梦重温,借以自慰。但现实太残酷了,今日不仅心上人早已作古,连景物也非复旧观。诗人此刻心境之寥落,可以想见。
但是诗人并不就此作罢,他仍竭力寻找可以引起回忆的景物,于是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只是此景引起的不是喜悦而是「伤心」的回忆:「曾是惊鸿照影来」。四十四年前,唐氏恰如曹植《洛神赋》中所描写的「翩若惊鸿」的仙子,飘然降临于春波之上。她是那么婉娈温柔,又是那么凄楚欲绝。离异之后的不期而遇所引起的只是无限「伤心」。诗人赋《钗头凤》,抒写出「东风恶,欢情薄」的愤懑,「泪痕红浥鲛绡透」的悲哀,「错!错!错!」的悔恨。唐氏和词亦发出「世情薄,人情恶」的控诉,「今非昨,病魂常恨鞦韆索」的哀怨。虽然已过了四十馀春秋,而诗人「一怀愁绪」,绵绵不绝,但「玉骨久成泉下土」(《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一切早已无可挽回,那照影惊鸿已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只要此心不死,此「影」将永在心中。
-
暂无!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陆游相关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