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拼音版/注音版
yòu chéng wú láng。
又呈吴郎。
dù fǔ。
杜甫。
táng qián pū zǎo rèn xī lín,
堂前扑枣任西邻,
wú shí wú ér yī fù rén。
无食无儿一妇人。
bù wéi kùn qióng níng yǒu cǐ,
不为困穷宁有此,
zhī yuán kǒng jù zhuǎn xū qīn。
只缘恐惧转须亲。
jí fáng yuǎn kè suī duō shì,
即防远客虽多事,
shǐ chā shū lí què shén zhēn。
使插疏篱却甚真。
yǐ sù zhēng qiú pín dào gǔ,
已诉徵求贫到骨,
zhèng sī róng mǎ lèi yíng jīn。
正思戎马泪盈巾。
又呈吴郎注释
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吴郎:係杜少陵吴姓亲戚。杜少陵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少陵为此写诗劝阻。
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易·恒》:「妇人吉,夫子凶。」
扑枣:击落枣子。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实被遣。扑,打。
任:放任,不拘束。
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不为:要不是因为。
困穷:艰难窘迫。《易·系辞下》:「困穷而通。」
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难道;指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只缘:正因为。
恐惧:害怕。
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即:就。
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防,提防、心存戒备,一作「知」。远客,指吴郎。
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使:一作「便」。
插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甚:太。
徵求:指赋税徵敛。《穀梁传·桓公十五年》:「古者诸侯时献于天子,以其国之所有,故有辞让而无徵求。」
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戎(róng)马:兵马,指战争。杜少陵《登岳阳楼》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盈:满。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又呈吴郎赏析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喫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这里说明杜少陵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少陵,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少陵。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少陵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纔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的主语是寡妇。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徵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少陵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徵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少陵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歌功颂德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读杜私言》)。全诗正是在这种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诗作表达了杜少陵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又呈吴郎辑评
《汇编唐诗十集》:通涉议论,是律中最下乘。
《诗薮》:杜七言律,通体太拙者,「闻道云安曲米春」之类;太粗者,「堂前扑枣任西邻」之类……杜则可,学杜则不可。
《四溟诗话》:太白不成语者少,老杜不成语者多,如「无食无儿」、「举家闻」、「若咳」之类。凡看二公诗,不必病其累句,不必曲为之护,正使瑕瑜不掩,亦是大家。
《唐诗归》:钟云:许妇人扑枣,已是细故,况吴郎之枣乎?当看其作诗又呈吴郎,是何念头?钟云:「无食无儿」四字不合说不苦,近人以此为不成语,何故(「无食无儿」句下)?钟云:于困贱人非惟体悉,又生出一段爱敬,彼呼就者何人?又云:菩萨心肠,经济人话头(「不为穷困」二句下)。
《杜臆》:此亦一简,本不成诗。然直写情事,曲折明了,亦成诗家一体。大家无所不有,亦无所不可也。
《杜诗集评》:李因笃云:盛唐唯公有此等诗,未见超脱。吴农祥云:虽非公佳处,亦可见公爱物济世之心。
《杜诗详注》:此章告以恤邻之道也。……「无食无儿一妇人」句,中含四层哀矜意:通章皆包摄于此。此诗是直写性情,唐人无此格调。然语淡而意厚,蔼然仁者痌瘝一体之心,真得《三百篇》神理者。卢世㴶曰: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示吴郎,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读杜心解》:若只观字句,如嚼蜡耳。须味于无味之表。
《杜诗镜铨》:此与《题桃树》作,皆未可以寻常格律求之。体贴深至(「不为困穷」句下)。
《五色批本杜工部集》:邵长衡云:此诗说有佳者,吾所不解。王慎中云:不成诗。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叫化腔,亦创格,不害为切至,然卑之甚。纯用议论,亦是新体。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