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李白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登金陵凤凰臺】

李白 -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外,二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臺】翻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依旧东流。

吴宫鲜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落青外,江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浮云遮日,安望不见心中郁闷怀愁。

网友完善【登金陵凤凰臺】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登金陵凤凰臺】拼音版/注音版

dēng jīn líng fèng huáng tái。

登金陵凤凰台。

lǐ bái。

李白。

fèng huáng tái shàng fèng huáng yóu,

凤凰台上凤凰游,

fèng qù tái kōng jiāng zì liú。

凤去台空江自流。

wú gōng huā cǎo mái yōu jìng,

吴宫花草埋幽径,

jìn dài yì guān chéng gǔ qiū。

晋代衣冠成古丘。

sān shān bàn luò qīng tiān wài,

三山半落青天外,

èr shuǐ zhōng fēn bái lù zhōu。

二水中分白鹭洲。

zǒng wèi fú yún néng bì rì,

总为浮云能蔽日,

cháng ān bú jiàn shǐ rén chóu。

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臺】注释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江:江。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三山:山名。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半落青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一作「一」。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白鹭洲:古代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网友完善【登金陵凤凰臺】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登金陵凤凰臺】评析

此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网友完善【登金陵凤凰臺】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登金陵凤凰臺】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江的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愁,意寓言外,饶有馀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白是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创造才的大诗人。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外,二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另外,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二」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讥的「浮云」惆怅和不见「安」无奈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网友完善【登金陵凤凰臺】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登金陵凤凰臺】辑评

《珊瑚钩诗话》: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惟谪仙为绝唱。

《瀛奎律髓》: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此诗以凤凰台为名,而咏凤凰台不过起二语已尽之矣。下六句乃登台而观望之景也。三、四怀古人之不见也。五、六、七、八咏今日之景,而慨帝都之不可见也。登台而望,所感深矣。金陵建都自吴始,三山、二,白鹭洲,皆金陵山名。金陵巧以北望中原唐都安,故太白以浮云遮蔽,不见安为愁焉。

《唐诗品汇》:范德机云:登临诗首尾,结更悲壮,七言律之可法者也。刘须溪云:其开口雄伟、脱落雕饰俱不论,若无后两句,亦不必作。出下崔颢而待胜之,以此云(「总为浮云」二句下)。

《归田诗话》:崔颢题黄鹤楼,太白过之不更作。时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讥。及登凤凰台作诗,可谓十倍曹丕矣。盖颢结句云:「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太白结句云:「总为浮云能蔽日,安不见使人愁。」爱忧国之意,远过乡关之念。善占地步矣!

《唐诗广选》:王元美曰:《凤凰台》效颦崔颢,可厌。次联亦非作手。律无全盛者,惟得此篇及「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两结耳。

《唐诗直解》:一气嘘成,但二联仍不及崔。

《艺圃撷馀》:崔郎中作《黄鹤楼》诗,青莲气。后题凤凰台,古今目为勍敌。识者谓前六句不能当,结语深悲慷慨,差足胜耳。然馀意更有不然。无论中二联不能及,即结语亦大有辨。言诗须道兴、比、赋,「日暮乡关」,兴而赋也。「浮云蔽日」,比而赋也。以此思之,「使人愁」三字虽同,孰为当乎?「日暮乡关」、「烟波江上」,本无指著,登临者自愁耳,故曰:「使人愁」,烟波使之愁也。「浮云蔽日」、「安不见」,逐客自应愁,宁须使之?青莲才情标映万载,宁以予言重轻?尺有所,寸有所,窃以为此诗不逮,非一端也。有罪我者,则不敢辞。

《诗薮》:崔颢《黄鹤楼》、李白《凤凰台》,但略点题,未尝题黄鹤、凤凰也。……故古人之作,往往神韵超然,绝去斧凿。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读此诗,知太白眼空法界,以感愁,勍敌《黄鹤楼》。一结实胜之。周珽曰:胸中笼盖,口里吐吞。眼前光景,又岂虑说不尽耶?

《唐诗评选》:「浮云蔽日」、「安不见」,借晋明帝语影出。「浮云」以悲江左无人中原沦陷;「使人愁」三字总结「幽径」、「古丘」之感,与崔颢《黄鹤楼》落句语同意别。宋人不解此,乃以疵其不及颢作,觌不识,而强加,何有哉!太白诗是通首混收,颢诗是扣尾掉收;太白诗自《十九首》来,颢诗则纯为唐音矣。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此二句,只是承上「凤去台空」,极写人世沧桑。然而先妙眼妙手,于写吴后偏又写晋,此是其胸中实实看破得失成败,是非赞骂,一总只电拂。我恶乎知甲子兴必贤于甲子亡,我恶乎知收瓜豆人之必便宜于种瓜豆人哉!此便是《仁王经》中最尊胜偈(「吴宫草」二句下)。看先前后二解文,直各自顿挫,并不牵合顾盼,此为大家轨。

网友完善【登金陵凤凰臺】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李白 -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市秦安县)。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登金陵凤凰臺|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李白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