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王安石

游襃禅山记

王安石 -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山」。今言「华」「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予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玉,乐王回深父,予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襃禅山记翻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山」的字样。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圭,字玉;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临川人王安石记。

网友补充:
    暂无!

游襃禅山记拼音版/注音版

yóu bāo chán shān jì。

游褒禅山记。

wáng ān shí。

王安石。

bāo chán shān yì wèi zhī huà shān,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táng fú tú huì bāo shǐ shě yú qí zhǐ,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ér zú zàng zhī yǐ gù qí hòu míng zhī yuē bāo chán。

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jīn suǒ wèi huì kōng chán yuàn zhě,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bāo zhī lú zhǒng yě。

褒之庐冢也。

jù qí yuàn dōng wǔ lǐ,

距其院东五里,

suǒ wèi huà shān dòng zhě,

所谓华山洞者,

yǐ qí nǎi huà shān zhī yáng míng zhī yě。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jù dòng bǎi yú bù,

距洞百余步,

yǒu bēi pū dào,

有碑仆道,

qí wén màn miè,

其文漫灭,

dú qí wéi wén yóu kě shí yuē huā shān。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jīn yán huá rú huá shí zhī huá zhě,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gài yīn miù yě。

盖音谬也。

qí xià píng kuàng,

其下平旷,

yǒu quán cè chū,

有泉侧出,

ér jì yóu zhě shén zhòng,

而记游者甚众,

suǒ wèi qián dòng yě。

所谓前洞也。

yóu shān yǐ shàng wǔ liù lǐ,

由山以上五六里,

yǒu xué yǎo rán,

有穴窈然,

rù zhī shén hán,

入之甚寒,

wèn qí shēn,

问其深,

zé qí hǎo yóu zhě bù néng qióng yě,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wèi zhī hòu dòng。

谓之后洞。

yú yǔ sì rén yōng huǒ yǐ rù,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rù zhī yù shēn,

入之愈深,

qí jìn yù nán,

其进愈难,

ér qí jiàn yù qí。

而其见愈奇。

yǒu dài ér yù chū zhě,

有怠而欲出者,

yuē bù chū,

曰:「不出,

huǒ qiě jǐn。

火且尽。

suì yǔ zhī jù chū。

」遂与之俱出。

gài yǔ suǒ zhì,

盖予所至,

bǐ hǎo yóu zhě shàng bù néng shí yī,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rán shì qí zuǒ yòu,

然视其左右,

lái ér jì zhī zhě yǐ shǎo。

来而记之者已少。

gài qí yòu shēn,

盖其又深,

zé qí zhì yòu jiā shǎo yǐ。

则其至又加少矣。

fāng shì shí,

方是时,

yǔ zhī lì shàng zú yǐ rù,

予之力尚足以入,

huǒ shàng zú yǐ míng yě。

火尚足以明也。

jì qí chū,

既其出,

zé huò jiù qí yù chū zhě,

则或咎其欲出者,

ér yǔ yì huǐ qí suí zhī ér bù dé jí fū yóu zhī lè yě。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yú shì yǔ yǒu tàn yān。

于是予有叹焉。

gǔ rén zhī guān yú tiān dì shān chuān cǎo mù chóng yú niǎo shòu,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wǎng wǎng yǒu de,

往往有得,

yǐ qí qiú sī zhī shēn ér wú bù zài yě。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ū yí yǐ jìn,

夫夷以近,

zé yóu zhě zhòng xiǎn yǐ yuǎn,

则游者众;险以远,

zé zhì zhě shǎo。

则至者少。

ér shì zhī qí wěi guī guài,

而世之奇伟、瑰怪,

fēi cháng zhī guān,

非常之观,

cháng zài yú xiǎn yuǎn,

常在于险远,

ér rén zhī suǒ hǎn zhì yān,

而人之所罕至焉,

gù fēi yǒu zhì zhě bù néng zhì yě。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yǒu zhì yǐ,

有志矣,

bu shui yi zi yě,

不随以止也,

rán lì bù zú zhě,

然力不足者,

yì bù néng zhì yě。

亦不能至也。

yǒu zhì yǔ lì,

有志与力,

ér yòu bù suí yǐ dài,

而又不随以怠,

zhì yú yōu àn hūn huò ér wú wù yǐ xiāng zhī,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yì bù néng zhì yě。

亦不能至也。

rán lì zú yǐ zhì yān,

然力足以至焉,

yú rén wéi kě jī,

于人为可讥,

ér zài jǐ wèi yǒu huǐ jǐn wú zhì yě ér bù néng zhì zhě,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kě yǐ wú huǐ yǐ,

可以无悔矣,

qí shú néng jī zhī hū cǐ yǔ zhī suǒ de yě yǔ yú pū bēi,

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予于仆碑,

yòu yǐ bēi fū gǔ shū zhī bù cún,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hòu shì zhī miù qí chuán ér mò néng míng zhě,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hé kě shèng dào yě zāi cǐ suǒ yǐ xué zhě bù kě yǐ bù shēn sī ér shèn qǔ zhī yě。

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sì rén zhě lú líng xiāo jūn guī jūn yù,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cháng lè wáng huí shēn fù,

长乐王回深父,

yǔ dì ān guó píng fù ān shàng chún fù。

予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zhì hé yuán nián qī yuè mǒu rì,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lín chuān wáng mǒu jì。

临川王某记。

游襃禅山记注释

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卒:最终。

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慧空禅院:寺院名。

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在他们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前的屋舍);冢,坟墓。

禅院:佛寺。

华山洞:南宋王象《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

阳:山的南。古代称山的南的北为「阳」,山的背的南为「阴」。

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

漫灭:指因化剥落而模糊不清。

今言「华」(huā)「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字,后来有了「」字,「华」「」分家,「华」纔读为huá。(王荊公认为碑文上的「」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实」的huá。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言:说。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

谬:错误。

侧出:从旁边涌出。

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

窈(yǎo)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问:探究,追究。

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深度。

穷:穷尽。

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

怠:懈怠。

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

咎(jiù):责怪。

求思:探求、思索。

无不在:无所不在,没有不探索、思考的,指思考问题广泛全

夷:平坦。

观:景象,景观。

险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随:跟随(别人),「随」字后省略「之」。

至于:这里是抵达、到达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

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昏惑:迷乱。

于人:在别人(看来)。

谬其传:把那些(有关的)传说弄错。谬,使……谬误,把……弄错。

莫能名:不能说出真相(一说真名)。

何可胜道:怎么能说得完。胜,尽。

慎取:谨慎取舍。

悲:叹息

庐陵:今江西吉安。萧圭,字玉。

乐:今福建乐。

王回:字深父。父:通「甫」,下文的「平父」「纯父」的「父」同。

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西元一〇五四年。至和,宋仁宗年号。

临川:今江西临川。

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在誊写时纔把姓名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样。

网友补充:
    暂无!

游襃禅山记评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荊公在卸任舒州通判的归途中游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所写的一篇游记。全文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宋仁宗皇祐六年(西元一〇五四年),王荊公时年三十四岁,卸任舒州通判,回家途中游褒禅山,三个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该文。嘉祐六年(西元一〇五八年),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宋神宗熙宁三年(西元一〇七〇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甚者谓其「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颇与本文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网友补充:
    暂无!

游襃禅山记赏析

该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西元一〇五四年)七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可分五段。

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之后,接着追述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后又葬在华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禅。作者由远及近,当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上来。说明今看到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年慧褒禅师居住的房舍和坟墓之所在。因为这毕竟是一篇游记,所以当写到慧空禅院之后,便以它为基点,重点突出地来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三句,说明华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来。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其文漫灭」一句,从字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山」之「」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这段承接第1段华山洞的方位和命名,进一步分别就华山洞的前洞和后洞加以叙写。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而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所以一笔带过。而后洞与前洞相比,则迥然不同,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游人举足可到,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需要费气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所以即使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穷尽它的尽头。然而惟其险绝,才有奇观。因而便引起了作者与同游者的极大兴趣。于是他们拿着火把走了进去,走得越深,行进越艰难,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之中有倦怠而想出来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就要烧光了。」这么一说,大家就随着他一起走了出来。一旦走出洞后,作者却深有感慨,慨叹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比起喜欢游览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洞的左右壁上,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果再往深处走,到达的人就更少了。这说明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因而又回顾自己在洞里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是可以继续前进的,只是听了倦怠者的话,随着走出洞来,而不能极尽游览之乐。目的不达,腹憾恨之情溢于言表,由此可见作者不畏艰险的积极进取精神。

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的感想和体会。这段开头「于是余有叹焉」一句,奠定了全段的基调,为展开议论作了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转折。行文先从古人的行事说起,而后又回到游览物上来,加以发挥议论。就古人来说,他们观察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这是因为他们对事物观察思索得深切,而没有探索不到的地方。作者称引古人,是为了借古鉴今。不言而喻,今人行事,要想有所收益,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的。就以游览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种现象,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而下的奇异雄伟、异乎寻常的景物,又常常在险远之处,人们却又很少能够到达,那也就不可能看到奇景异观了。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作者进而又从三个方加以论说。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志」字。只有胸怀大志,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二是有了大志,不随随便便地止足不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力」字。这个「力」,是指气力。果气力不足,像「有怠而欲出者」那样,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三是有了大志和气力,而又不轻易地倦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里又强调了一个「物」字。这里所说的「物」,是指火把之类的借助之物。当游览者走进昏暗之处的时候,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总之,只有具备志、力与相助之物这三个条件,才能到达理想的境地。这是就正来说。反过来说,气力可以达到而又未能达到,这对别人来说是非常可笑的,对自己来说是很可悔恨的。果竭尽了自己的志气,也仍然达不到,也就没有什么可悔恨的了。这样,谁还能讥笑他呢?作者从正反两方把道理说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作者游览华山后洞之后的心得和体会。这个心得和体会,是十分深刻的,它的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游览,而可以用之于从事一切事情。

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作者从仆碑上尚可辨识的「山」之「」字,今人误读为「华实」之「华」,从而联想到古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使作者触目伤怀,慨叹不已。因而又进一步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待传闻要「深思」而「慎取」这个提法,也很精辟。它对学者整理和研究古籍,鉴别其真伪,恢复其本来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从以上五段简略地叙述和分析里不难看出,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并着重写了两点:一是写华山山名的本末;一是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

写华山山名的本末时,从今人对「山」读音之误,联想到对古籍的以讹传讹,从而指出对古籍要持「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这既是对当时学者的劝勉,同时也是作者自己治学态度的写照。王安石在治学方,就颇多创见,不为前人之见所束缚。比他与门人一起修撰《诗》《书》《周礼》三书的经义和《老子注》等书的注疏,以代替汉儒以来的章句之学,就是突出一例。再他写的咏史和怀古诗,也多半一反常人之见。在《商鞅》诗里写道:「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在《贾》诗里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王薄贾。」这些都反映出他的新见解。这些见解,又都是为他打击旧党,推行变法革新服务的。因而也可以说他变法革新的理论和实践,就正是他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深思而慎取」的结果。

写游览华山后洞的经过时,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游者也随之越来越少的情况,进而论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要想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必须有一个不畏艰险,一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可资凭借的外界条件。他这种力图精进,永攀高峰的精神,同他后来在变法革新中所表现的不怕围攻、百折不回的精神也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积极进取精神,同他的变法革新,虽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然而却也能给人以有益启示和鼓舞。

本文的写作技巧也是比较高明的。既然本文的重点不在记游,而在写游览中的心得体会,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行文的组织安排上,是颇费一番切磋琢磨之功的。作者在记游中,处处为写心得体会搭桥铺路,使记游与心得体会十分和谐自然地结合起来。

文章开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看来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委,平平淡淡,并不新奇。但细加玩味,却不寻常。它不仅为下文考究褒禅命名的由来起着开拓的作用,而且也把有关全局的「华山」二字突现出来。作者突现出「华山」,对全文的记游和议论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可以设想,倘若读者不了解褒禅山就是「华山」,那么文章题为《游禅山褒记》,而下所记的,也就是与「华山」不可分割的华山前洞、华山后洞,便失去了根基,而令人不可思议。随之游览华山后洞,从而发表议论也将成为不可能。所以首句把「华山」突现出来,是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它对全文来说,起着先引和铺垫的作用。然而作者又不特意去就「华山」而论「华山」,却以考究褒禅山命名由来的方式来突现它,这就更显得自然入妙了。从考究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来看,文从字顺,无懈可击;从记游角度来看,又顺理成章,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该文是以记游为辅,以议论为主的特点,所以作者在记游中写什么,不写什么,以及怎样写,也是经过周密考虑,严加取舍的。文中所写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山前洞,由于都不是所写重点,所以都一笔带过。而它们的出现,又都是为写华山后洞,特别是写游华山后洞作铺垫过渡的。详其所详,略其所略,对所写重点游华山后洞,则刻意作了较为细致地记叙。作者先写华山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虽游者不能穷;次写入之愈深,进之愈难,见之愈奇;次写怠而欲出者声张出洞,同游者遂与之俱出;次写入之愈深,记游者愈少;次写既出之后,有人责备怠而欲出者;次写作者悔恨随怠者而出,不能极尽游览之余,层层深入地写出了游览华山后洞的全过程。这之中有环境气氛的渲染,有游人的活动,有意志不坚强者的退缩,有责怨之辞,有悔恨之语。记游详尽曲折,思想斗争波澜起伏,这就为下文抒写心得体会,发表议论,作了自然而然地铺垫过渡,使记游与议论紧密地融合起来。

作者写仆道之碑,叙写「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谬,也是有意安排。它对下针对后人对古籍以讹传讹的现象发表议论,同样起着铺垫的作用,使之前呼后应,结为一体。总观全文,记游为议论提供了条件,而议论则是记游的必然发展。为突出所写重点,作者严于取舍,精于剪裁,善于铺垫过渡的写作技巧,是值得借鉴的。正《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又感慨倒在路边的碑,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网友补充:
    暂无!

游襃禅山记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补充:
    暂无!

王安石 - []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游襃禅山记|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王安石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