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王安石

河北民

王安石 - []

河北民,近二边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河北民翻译文

河北的老百姓日子真够艰难,活在边疆与辽国和西夏相连,

一家家男育女学习耕织,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

今年的大旱灾赤地千里,州县官吏依然抓壮丁去把苦役承担,

老少相互搀扶向南逃荒,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缺粮断餐,

边民的愁苦阴云遮空,昏地暗,行人见了无不神情黯然,

无法逢时在贞观年间,那时几文钱买一斗稻谷,没有战乱!

网友完善河北民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河北民拼音版/注音版

hé běi mín。

河北民。

wáng ān shí。

王安石。

hé běi mín,

河北民,

shēng jìn èr biān cháng kǔ xīn。

生近二边长苦辛。

jiā jiā yǎng zǐ xué gēng zhī,

家家养子学耕织,

shū yǔ guān jiā shì yí dí。

输与官家事夷狄。

jīn nián dà hàn qiān lǐ chì,

今年大旱千里赤,

zhōu xiàn réng cuī gěi hé yì。

州县仍催给河役。

lǎo xiǎo xiāng xié lái jiù nán,

老小相携来就南,

nán rén fēng nián zì wú shí。

南人丰年自无食。

bēi chóu bái rì tiān dì hūn,

悲愁白日天地昏,

lù páng guò zhě wú yán sè。

路旁过者无颜色。

rǔ shēng bù jí zhēn guān zhōng,

汝生不及贞观中,

dòu sù shù qián wú bīng róng。

斗粟数钱无兵戎。

河北民注释

河北:指黄河以北地方。

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

期。

输与:送给,这里指缴税纳赋。

官家:指朝廷。

事:供奉。

夷狄:中国古代东部、北部的两个少数民族,后用作泛称。这里指契丹和西夏。

千里赤:赤地千里,寸草不。赤,空。

州县:指地方官府。

给:应承、负担。

河役:治理黄河的工役。

就南:到南方就食谋。南,指黄河以南。

“悲愁白日地昏”句:意谓百姓悲痛愁苦,在大白也感到昏地暗。

无颜色:指愁容惨淡,色苍白。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公元649年)。

斗粟数钱:史称贞观年间,境内大治,连年丰收,一斗米价仅三、四文钱。

兵戎:指战争。

网友完善河北民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河北民评析

《河北民》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剪裁精当,言简意赅,全反映当时百姓深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之苦,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的唐太宗贞观之治,这巧妙地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画,真切深刻地体现了此时此地的社会活,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学习杜甫关心政洽、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诗也有取于杜诗的“沉郁顿挫”。这首诗在王安石的早期诗作中是颇有代表性的,诗中反映河北人民在灾人祸双重拆磨下的苦难活,字字句句饱含血泪,并透露出诗人内心无比的沉痛和人溺己溺的焦虑。这就有几分逼近杜诗的“沉郁”。而诗人因采取转折累益、渐层深入、对比寄慨等表现手法而造成的文势跌宕之美,又可说是得力于杜诗的“顿挫”之妙。

“河北民,近二边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一篇的题意。辽与西夏是宋朝的敌国,按一般的想法,这一带的人民大概困于连年的战祸,自然难免要“苦辛”了,但诗人压根儿没有提到这一点。当时北宋王朝用屈辱的妥协换来了苟安局,边界上本无大的战事,而边民的“辛苦”究竟有哪些,作者分三层来回答这一问题。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这是第一层。河北之民,勤劳成习。“家家”者,气普遍,无一例外之谓也。勤劳是取富之道。男耕女织,勿使相失,按照孟子的说法,可“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可是现在的倩况却不然。劳动所得先交给朝廷,朝廷转手送给辽国与西夏。送的名目,说来痛心,对辽称“纳”,对西夏称“赐”。“赐”字虽然比“纳”字中听些,但没有受人威胁而又“赐”人以物之理,王安石用一个“事”字来概括,可谓得体。用予敌银、绢的办法来御敌,虽然有点荒唐,但这是北宋的一项国策,要期奉行,因此河北之民只苦辛”了。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对比中造成转折之势,从而波浪式地把诗意向前推进。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这是第二层。大旱之年,赤地千里,哀鸿遍野,作为官府,理应开仓赈济,活彼黎庶,但现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州县两级官吏不顾人民活,把最有产自救能力的丁壮抽去上河工,丢下老弱妇孺不管。“仍”字见官府墨守陈规,赋役杂税,无一减免。“催”字状其急星火。用字极为精确。对外怯儒畏葸,对内凶狠强横,这也是北宋朝廷期奉行的国策,因此河北之民又只苦辛”了。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对照中造成累叠之势,这是诗家所谓的“加一倍写法”,从而使文气旋转而下。以下即写人民不得不离乡背井。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这是第三层。边地既无活命希望,边民只向南逃荒求。“老小相携”四字寓无限悲惨之意。因为丁壮既为官府抽调,所剩只有老弱妇孺。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途跋涉,老弱需要搀扶,妇孺需要照顾,而现在一切都无所巴望,只老小相携而行。而一个诱人的消息在鼓舞着他们:南方丰收,就食有望。但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黄河之南以后,竟发现河南人民也在挨饿。希望终于破灭。至此,二边人民的计完全断绝。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必将困饿而;侥幸活下来的人,则更将“”伴“苦辛”,永无尽期。在这一层中,前后两句在映衬中造成开拓之势,从而暗示出“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罹,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此;“苦辛”的原因,不止是因为“近边”、“大旱”,即使是内地与丰年照样不能幸免。这就为造成这种局的原因留下了想象空间,扩展了全诗的思想意义。

上述三层,紧扣开头“苦辛”三字而来,一层比一层深入地铺叙了河北之民所受“苦辛”的可悲,字里行间还透露出诗人对这种现象的严重关注和对受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尽管前者是明写,后者是暗寓,但正由于在叙事中有主观的情韵,所以虽然用的是赋法,而感人的力量同样极为强烈。至第三层叙毕,边民的深愁极苦已无以复加,作者的心情也惆怅难述,于是便转换角度,专事气氛的渲染:“悲愁白日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上句为正描写,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阴云惨雾,弥漫太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

地为之昏黑。下句为侧描写,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色沮神丧。这两句都承上文理路而来,但前者虚,后者实,通过虚实相,使诗中所写的内容更为惊心动魄,作者的感情脉络也趋于明朗。篇末两句采用古今对比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深意:“汝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比年丰稔,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虎,二喜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六》)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和对外退让的情形正与唐太佘所说的“二喜”构成鲜明对比。王安石用感叹的口吻对流民宣传“贞视之治”的美,这不仅是对流民的安慰,更是对时政的批判。

网友完善河北民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河北民赏析

暂无赏析
网友完善河北民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河北民辑评

徐州师范学院教授吴汝煜:王安石是宋朝的大政治家,这首诗表明他有敢于抨击时政的胆识,这正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诗人最为可贵的品格。

古籍出版社社高克勤:白居易新乐府“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写法,在王安石的这首诗中也被运用得纯熟自

贵州大学教授谭蔚:与许多诗人和为政者一样,在介甫的心目中,被历史颂扬的府代太时期那“贞观之治”,总是像三代以上尧舜的美的传说一样吸引着人。其实,这种历史的幻影的本身,就几乎是一些若存若亡的什说,然而有心的人们却总在那里低回向往。介甫尤不能例外。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雷启洪:王安石揭露的是从“澶渊之盟”到宋夏和议后,五十多年来国势江河日下,积贫积弱,民不聊的惨象。其用心是针砭时弊,期待当国者改弦局辙,实行变法革新。诗的题材扩大了,主题深化了,立意更高了。

网友完善河北民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河北民作者王安石的简介

王安石 - []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河北民|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王安石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