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元稹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洞庭湖】

元稹 - []

除泛,便到洞庭波。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

唯有山下,狂万古多。

【洞庭湖】翻译文

中见过的壮观场,除了大的浪涛外,就是洞庭湖的波浪了。

西边的太阳驾着洞庭湖的大浪就此沉没,东边却又连接着拂晓的银河。

传说舜帝南巡到山,黄帝张乐于洞庭湖,其遗址现今在哪呢。

只望见山之下,狂怒号、浊浪滔,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

网友完善【洞庭湖】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洞庭湖】拼音版/注音版

dòng tíng hú。

洞庭湖。

yuán zhěn。

元稹。

rén shēng chú fàn hǎi,

人生除泛海,

biàn dào dòng tíng bō。

便到洞庭波。

jià làng chén xī rì,

驾浪沉西日,

tūn kōng jiē shǔ hé。

吞空接曙河。

yú xún jìng ān zài,

虞巡竟安在,

xuān lè jù céng guò。

轩乐讵曾过。

wéi yǒu jūn shān xià,

唯有君山下,

kuáng fēng wàn gǔ duō。

狂风万古多。

【洞庭湖】注释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江中游荆江南岸,其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山)而得名。

曙河:拂晓的银河。

“虞巡”二句:《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轩乐:轩辕黄帝之乐。相传黄帝作《云门》、《大卷》、《咸池》之乐,乃张乐于洞庭,阴阳以之和,日以之明。讵(jù):难道,岂。

山:在今湖南岳阳洞庭湖中,为湖中众小山之最有名者。昔秦始皇欲入湖观衡山,遇浪,至此山止泊,因号焉。

网友完善【洞庭湖】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洞庭湖】评析

《洞庭湖》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前两联写洞庭波的浩荡声势,第三联写关于洞庭湖的传说,且对此隐隐表示怀疑以衬托洞庭波的险恶。最后一联写山之下的狂怒号、浊浪滔“万古多”,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被贬谪后的隔世之感。全诗通篇以写景的形式贯穿,但其中寓含的情感非常深沉,达到了景与情的和谐统一。

网友完善【洞庭湖】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洞庭湖】赏析

在洞庭湖诗歌中,多把描写湖与旅途艰辛及宦浮沉相结合,表现出厌恶仕途而又无所适从的情怀。此诗亦是此。

诗作写景,起首便冒出“人”二字,又以涛比洞庭波,把洞庭波的浩荡声势形容出来了。第二联是对洞庭波的直接描写,那吞吐日星河的气势丝毫不逊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第三联似乎对传说中的舜帝南巡到山,黄帝张乐洞庭湖这荒蛮之地,隐隐表示怀疑。亦为反用典故,以衬托洞庭波的险恶。最后一联写山之下狂怒号、浊浪滔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自古以来经常发的事。

然此诗也并非单纯写景,果联系元稹平事迹来看,就会发现诗人巧地把情感寄寓在其中。元稹年少时曾因事贬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朝野杂然轻笑。”“附宦贵得宰相,居位才三罢。晚弥沮,加廉节不饰云。”从《新唐书》看,少年元稹是一个有正义、能谏诤之人,之所以“晚弥沮丧”,其实是他识透了宦波而采取的自保行为。这首诗就表现了他对宦波的恐惧心理。“泛”其实也就是宦,洞庭波未尝不就是宦波,而且这样的波时时刻刻都出现在他的身边,一旦言行不慎,就可能葬身宦之中。全诗以写景的形式出现,但其中寓含的情感非常深沉。特别是最后“狂万古多”,更是含蓄地表示自己被贬谪后的隔世之感。

从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哀愁、愤慨、痛苦、困惑之情溢于言表。洞庭湖的美景成为触动其悲思的琴弦,发而为诗,便出现了美景与哀思的和谐统一了。

网友完善【洞庭湖】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洞庭湖】辑评

当代诗歌评论家李元洛《红紫芳菲·诗词经典导读》:元稹有“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之语,许裳有“四顾疑地,中流忽有山”之辞,但都无法“颠覆”前贤。

网友完善【洞庭湖】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洞庭湖】作者元稹的简介

元稹 - []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洞庭湖|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元稹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