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元结

右溪记

元结 - []

道州城西百馀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右溪记翻译文

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回旋而流,激触石溅起高高的浪,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仁者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边走来走去,为它(景色秀丽但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在道州城的右,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网友补充:
    暂无!

右溪记拼音版/注音版

yòu xī jì。

右溪记。

yuán jié。

元结。

dào zhōu chéng xī bǎi yú bù,

道州城西百馀步,

yǒu xiǎo xī。

有小溪。

nán liú shù shí bù,

南流数十步,

hé yíng xī。

合营溪。

shuǐ dǐ liǎng àn,

水抵两岸,

xī jiē guài shí,

悉皆怪石,

yī qiàn pán qǔ,

欹嵌盘曲,

bù kě míng zhuàng。

不可名状。

qīng liú chù shí,

清流触石,

huí xuán jī zhù jiā mù yì zhú,

洄悬激注;佳木异竹,

chuí yīn xiāng yīn。

垂阴相荫。

cǐ xī ruò zài shān yě zhī shàng,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

zé yí yì mín tuì shì zhī suǒ yóu chǔ zài rén jiān,

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

zé kě wèi dū yì zhī shèng jìng,

则可为都邑之胜境,

jìng zhě zhī lín tíng。

静者之林亭。

ér zhì zhōu yǐ lái,

而置州以来,

wú rén shǎng ài pái huái xī shàng,

无人赏爱;徘徊溪上,

wèi zhī chàng rán。

为之怅然。

nǎi shū záo wú huì,

乃疏凿芜秽,

bǐ wèi tíng yǔ zhí sōng yǔ guì,

俾为亭宇;植松与桂,

jiān zhī xiāng cǎo,

兼之香草,

yǐ bì xíng shèng。

以裨形胜。

wèi xī zài zhōu yòu,

为溪在州右,

suì mìng zhī yuē yòu xī。

遂命之曰右溪。

kè míng shí shàng,

刻铭石上,

zhāng shì lái zhě。

彰示来者。

右溪记注释

右溪:唐代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元结任道州刺史时曾对它进行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道州唐代时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右,古以东为左,西为右,此溪在城西,所以作者取名“右溪”。

南:向南。

合:汇合。

营溪:谓营,源出今湖南宁远,西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入湘,湘江上游的较大支流。

抵:击拍。

悉皆:都是。悉,全。

敧嵌(qī qiàn):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攲,倾斜。

盘屈:怪石随着溪岸弯曲曲折的样子。

不可名状:无法形容它们的状态。名,形容;状,(它们的)状态。

洄(huí):回旋而流。

悬:激触石溅起高高的浪

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

注:形容灌注一般。

佳木:美丽的树木。佳,美

垂阴:投下阴影。

相荫:彼此遮蔽荫护。荫,遮蔽。

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

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谓世俗社会,主要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朝。嵇康《答山巨源绝交书》:“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其义同此。

都邑:都会城镇。邑,县城。

胜境:景优美的境地。

静者:喜欢清静的人,谓仁人。《论语·雍也》载:“孔子曰:‘知者乐,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12年)设置南营州,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为道州,唐玄宗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设江华郡,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称道州。

已来:同“以来”。

为之怅然:为它景色优美却无人知晓而惋惜。之,指右溪“无人赏爱”;怅然,惆怅抱憾的样子。

乃:于是。

疏凿芜秽:疏通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芜秽,杂草积土。

俾(bǐ):使。

为:修筑。

亭宇:亭子房屋。

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

裨(bì):补助,增添。

形胜:优美的景。

命:命名。

铭:铭文,指作者为右溪所作的铭文。作者的《阳华志铭》、《五石铭》、《浯溪铭》等其它同类作品,大多以铭文为主,前有小序。则本篇当同其例,应有铭文,此记属序。但铭文已佚,后人为拟题作“记”。

彰示来者:告诉后来的游人。来者,后来的游者。

网友补充:
    暂无!

右溪记评析

这篇散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描写小溪的环境清幽秀美;第二层感叹小溪不为人所赏识,作者修葺之后将其命名为“右溪”。本文着重描写了右溪的自然光,记叙了对它整修的过程。行文流畅简洁,文笔隽永淡雅,格纯真自然,状物记事,层次分明,仅用一百馀字,便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绘得历历在目。文章感慨于道州(今湖南道县)城边一条无名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但期不为人所知。因无人赏爱而芜秽冷落,作者借此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身世愤忿,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才用的情怀。

网友补充:
    暂无!

右溪记赏析

本文文笔简练,开头即以清丽的语言,寥寥数笔,勾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文章虽,却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写溪,突出其小;写石,突出其怪;写,突出其湍急、清激;写木竹,突出其“垂阴”。正写溪、写,又通过写石、写树竹从侧烘托溪。这一层重在描写。第二层写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写对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记叙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来由则用诠释说明的方法。各种表达手法综合运用,达到了高度统一。

全文内容可分成三个部分。从开头至“垂阴相荫”是第一部分,描叙小溪的地理位置和周围景色。从“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到“为之怅然”是第二部分,感叹小溪的位不适宜与受人冷落。从“乃疏凿芜秽”至结尾是第三部分,记叙小溪的疏整经过和命名由来。这篇游记文字精练、文气流畅,但又不是一泻无馀,而是文中那条因“触石”而“洄悬激注”的溪流一般,迂回起伏。文章开头交代小溪的地理位置,语气冷静,笔调平实;接着细致地描绘小溪周围的“怪石”“佳木”“异竹”等景色,赞誉之情包含其中,令读者不胜向往,文气渐起;正当作者设想这条清秀的溪流若在山野,便可给隐逸之士带来愉悦;若在闹市,就能成为游览胜地时,作者笔调忽转:“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小溪的不为人知另作者“为之怅然”。然而,作者接着又记叙“疏凿芜秽”“植松与桂,兼之香草”的整治过程,小溪从此将告别寂寞凄清的境遇,成为名胜之地,令人为之一振。文章百馀字,却写得一波三折、纡徐委曲,使其具有抑扬顿挫之美,而避免了直叙的平淡无味。

本文的写景部分,尽管着墨无多,但作者抓住景物的基本特征,既有具体描绘,又传示空间布局整体性的和谐,从而营造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意境。整个环境以小溪为中心物象,兼以岸石、竹木,三者各具姿、自成一趣。作者写石,不写其排列的错落有致,却突出其形状的“欹嵌盘曲”,以其怪异造成幽峭感,以其不整齐与相抵的流互为映衬,化静为动。作者写,不写其涓涓细流,却突出波冲击岩石的迂回激荡,使溪富有动势。描写竹树,不表现其枝繁叶茂,却写其浓荫相叠,营造出色彩光亮的幽暗感。作者把这些充动感而又奇峭的景物融为一体,赋予环境鲜明的特征:宁静而有气,和美又觉幽渺。使自然的清幽奇巧充分展现于峻洁清疏的文字之中。

此文又因作者感情的流注而别具韵味。作者对右溪不仅作了观赏性的描绘,还进一步为其久不为人重视的遭遇而慨叹不已。此景无论置于山野或是都邑都会受到青睐,在这里却遭受冷遇。作者以为与此景相称的人物当是“逸民退士”或清心静欲者,这是作者对右溪美景特有的体悟,它与上文的描写文字相辅相成,突出景色清幽宁静的特征。与作者的慨叹相呼应的,是其自我形象的出现。此景无人赏爱,唯独他怅然徘徊流连。这一略觉寂寞而沉郁的意态,与环境气氛相应和,作者形象和客观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一幅透着淡淡的怅意而带有幽幽的美感的图画。

这篇文章的优美,还源于句式结构和所写之景的有机结合。文中写景皆为四字句,作者在组合语句时,采用一物一态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图景。石、、竹木,分别以“欹嵌盘曲”“洄悬激注”“垂阴相荫”等节律明快的四言句,使句式与景物的动态动势极为吻合,增强了画动性。

作者元结以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明显地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元结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种上象征高洁的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爱然的性格。文章借右溪无人赏爱,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写景,后半部分偏重议论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情景交融,形神具备,是一篇独立的游记。因此,《右溪记》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且也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

元结在《右溪记》中的感慨和不平虽不及柳宗元山游记所流露的那样强烈,但元结笔下的右溪泉石,与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钴姆小丘、小石城山,实际运用的是同一种笔法。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一》引清吴先的话说:“次山放恣山,实开子厚先声,文字幽眇芳洁,亦能自成境趣。”

网友补充:
    暂无!

右溪记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补充:
    暂无!
右溪记作者元结的简介

元结 - []

元结,字次山,号漫叟、聱叟,唐代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迁汝州鲁山(今属河南),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约大历七年(约772年)入朝,后卒于长安。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右溪记|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元结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