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敓,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昚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鸣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词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送孟东野序翻译文
大概各种东西不能处于平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是没有声响的,风吹动它,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是没有声响的,风激荡它,它就发出声响。水浪跳跃,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快速,是有东西阻塞了它。水沸腾了,是有东西在烧它。钟、磐一类乐器本来是没有声音的,有人敲击它就会发出声响。人在言论上也是这样,有了不可抑制的感情然后才表达出来,他们歌唱是有了思念的感情,他们痛哭是有所怀念。凡是从口中发出来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是有不平的原因吧!
音乐,是由在心里郁结的情感然后向外发泄出来的,它常常借用那些发音最好的东西来发出声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是各种器物中发音最好的。自然界对于时令的变化也是这样,选择那些发音最好的东西借以发出声音。所以用鸟声表示春天,用雷声表示夏天,用虫声表示秋天,用风声表示冬天,四季的推移变化,那必定是有不得平静的原因吧!
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人的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对于语言来说,又是其中的精华,尤其要选择善于用文辞发音的人,来借他们发音。在唐尧、虞舜时代,咎陶、夏禹是最善于用文辞发音的,就借他们来发出时代的声音。夔不能用文辞发音,自己就借着《韶》乐来发音。夏朝时,太康的五个弟弟用他们的歌来发音。伊尹为商朝发出了声音,周公为周朝发出了声音。凡是记载在《诗经》、《尚书》等六经上的文辞,都是文辞中发音发得最好的。周朝衰落时,孔子一班人发出了声音,他们的声音宏大而且传得长远。《论语》说:“上天要让孔子成为宣扬教化的人。”难道不是真的吗?周朝末期,庄周用他广大无边的文辞来发出声音。楚,是一个大国,到了灭亡时屈原用楚辞来发出声音。臧孙辰、孟轲、荀卿用儒道学说来发出声音。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昚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一类人,都用他们各自的学说来发出声音。秦朝兴起时,李斯用文辞来发出声音。汉朝时,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是最善于用文辞发出声音的。这以下到魏、晋两朝,用文辞发出声音的人都赶不上古代,但也从来没有中断过。就其中好的来说,他们用文辞发出的声音清丽而浮华,节奏频繁而急促,语言放荡而哀婉,思想松弛而放纵,他们作的文章,杂乱而没有法度。这大概是上天认为他们德行不好而不肯照顾他们吧!为什么不让发音最好的人来发出声音呢?
唐朝得到天下以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是用他们的才能、用文辞来发出声音的。那些活在世上晚于他们的人中间,孟郊开始用他的诗来发出声音。他的诗超过魏晋的作品,其中精妙的已经赶得上古代作品,其它作品也逐渐接近汉朝作品的水平了。同我一起交游的人中,李翱和张籍是其中突出的。这三个人用文辞发出声音的确是很好的,但是不知道上天要使他们的声音和谐,而使他们为国家的兴盛发出声音呢?还是要使他们穷困饥饿、心情悲伤愁苦,让他们为自己的不幸发出声音呢?这三个人的命运,就决定于上天了。他们身居高位,有什么可高兴呢,身居下位,又有什么可悲哀呢!东野这次到江南去任职,好像心里放不开似的,所以我讲了命运由上天决定的道理来安慰他。
-
暂无!
送孟东野序拼音版/注音版
sòng mèng dōng yě xù。
送孟东野序。
hán yù。
韩愈。
dà fán wù bù dé qí píng zé míng cǎo mù zhī wú shēng,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
fēng náo zhī míng shuǐ zhī wú shēng,
风挠之鸣;水之无声,
fēng dàng zhī míng。
风荡之鸣。
qí yuè yě huò jī zhī,
其跃也或激之,
qí qū yě huò gěng zhī,
其趋也或梗之,
qí fèi yě huò zhì zhī。
其沸也或炙之。
jīn shí zhī wú shēng,
金石之无声,
huò jī zhī míng。
或击之鸣。
rén zhī yú yán yě yì rán,
人之于言也亦然,
yǒu bù dé yǐ zhě ér hòu yán,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qí gē yě yǒu sī,
其歌也有思,
qí kū yě yǒu huái,
其哭也有怀,
fán chū hū kǒu ér wèi shēng zhě,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qí jiē yǒu fú píng zhě hū lè yě zhě,
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
yù yú zhōng ér xiè yú wài zhě yě,
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
zé qí shàn míng zhě ér jiǎ zhī míng jīn shí sī zhú páo tǔ gé mù bā zhě,
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
wù zhī shàn míng zhě yě。
物之善鸣者也。
wéi tiān zhī yú shí yě yì rán,
维天之于时也亦然,
zé qí shàn míng zhě ér jiǎ zhī míng。
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shì gù yǐ niǎo míng chūn,
是故以鸟鸣春,
yǐ léi míng xià,
以雷鸣夏,
yǐ chóng míng qiū,
以虫鸣秋,
yǐ fēng míng dōng,
以风鸣冬,
sì shí zhī xiāng tuī duó,
四时之相推敓,
qí bì yǒu bù dé qí píng zhě hū qí yú rén yě yì rán。
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
rén shēng zhī jīng zhě wèi yán,
人声之精者为言,
wén cí zhī yú yán,
文辞之于言,
yòu qí jīng yě,
又其精也,
yóu zé qí shàn míng zhě ér jiǎ zhī míng。
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qí zài táng yú,
其在唐虞,
jiù táo yǔ qí shàn míng zhě yě,
咎陶、禹其善鸣者也,
ér jiǎ yǐ míng。
而假以鸣。
kuí fú néng yǐ wén cí míng,
夔弗能以文辞鸣,
yòu zì jiǎ yú sháo yǐ míng。
又自假于《韶》以鸣。
xià zhī shí,
夏之时,
wǔ zǐ yǐ qí gē míng。
五子以其歌鸣。
yī yǐn míng yīn,
伊尹鸣殷,
zhōu gōng míng zhōu。
周公鸣周。
fán zài yú shī shū liù yì,
凡载于《诗》《书》六艺,
jiē míng zhī shàn zhě yě。
皆鸣之善者也。
zhōu zhī shuāi,
周之衰,
kǒng zǐ zhī tú míng zhī,
孔子之徒鸣之,
qí shēng dà ér yuǎn。
其声大而远。
chuán yuē tiān jiàng yǐ fū zǐ wèi mù duó。
《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qí fú xìn yǐ hū qí mò yě,
”其弗信矣乎!其末也,
zhuāng zhōu yǐ qí huāng táng zhī cí míng。
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
chǔ,
楚,
dà guó yě,
大国也,
qí wáng yě,
其亡也,
yǐ qū yuán míng。
以屈原鸣。
zāng sūn chén mèng kē xún qīng,
臧孙辰、孟轲、荀卿,
yǐ dào míng zhě yě。
以道鸣者也。
yáng zhū mò dí guǎn yí wú yàn yīng lǎo dān shēn bù hài hán fēi shèn dào tián pián zōu yǎn shī jiǎo sūn wǔ zhāng yí sū qín zhī shǔ,
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昚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
jiē yǐ qí shù míng。
皆以其术鸣。
qín zhī xìng,
秦之兴,
lǐ sī míng zhī。
李斯鸣之。
hàn zhī shí,
汉之时,
sī mǎ qiān xiàng rú yáng xióng,
司马迁、相如、扬雄,
zuì qí shàn míng zhě yě。
最其善鸣者也。
qí xià wèi jìn shì,
其下魏、晋氏,
míng zhě bù jí yú gǔ,
鸣者不及于古,
rán yì wèi cháng jué yě。
然亦未尝绝也。
jiù qí shàn míng zhě,
就其善鸣者,
qí shēng qīng yǐ fú,
其声清以浮,
qí jié shù yǐ jí,
其节数以急,
qí cí yín yǐ āi,
其词淫以哀,
qí zhì chí yǐ sì,
其志弛以肆,
qí wèi yán yě,
其为言也,
luàn zá ér wú zhāng。
乱杂而无章。
jiāng tiān chǒu qí dé,
将天丑其德,
mò zhī gù yé hé wéi hū bù míng qí shàn míng zhě yě táng zhī yǒu tiān xià,
莫之顾耶?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
chén zǐ áng sū yuán míng yuán jié lǐ bái dù fǔ lǐ guān,
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
jiē yǐ qí suǒ néng míng。
皆以其所能鸣。
qí cún ér zài xià zhě,
其存而在下者,
mèng jiāo dōng yě,
孟郊东野,
shǐ yǐ qí shī míng,
始以其诗鸣,
qí gāo chū wèi jìn,
其高出魏晋,
bù xiè ér jí yú gǔ,
不懈而及于古,
qí tā jìn yín hū hàn shì yǐ。
其他浸淫乎汉氏矣。
cóng wú yóu zhě,
从吾游者,
lǐ áo zhāng jí qí yóu yě。
李翱、张籍其尤也。
sān zi zhě zhī míng xìn shàn yǐ,
三子者之鸣信善矣,
yì bù zhī tiān jiàng hé qí shēng ér shǐ míng guó jiā zhī shèng yé yì jiāng qióng è qí shēn,
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
sī chóu qí xīn cháng ér shǐ zì míng qí bù xìng yé sān zi zhě zhī mìng,
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
zé xuán hū tiān yǐ。
则悬乎天矣。
qí zài shàng yě xī yǐ xǐ,
其在上也奚以喜,
qí zài xià yě xī yǐ bēi dōng yě zhī yì yú jiāng nán yě,
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
yǒu ruò bù shì rán zhě,
有若不释然者,
gù wú dào qí mìng yú tiān zhě yǐ jiě zhī。
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送孟东野序注释
挠:摇动。
荡:振动、振荡。
跃:飞溅。
激:在此意为阻遏。
趋:快走,此指水流迅速。
梗:堵塞。
炙:烧。
思:思虑。
怀:感伤。
乐:音乐。
郁:郁结、蓄积。
假:借助。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我国古代制作乐器的八种材料,一般用来指代各种乐器。金,指钟;石,指磬;丝,指琴、瑟;竹,指箫、笛;匏,指笙、竽;土,指埙;革,指鼗、鼓;木,指祝、敔。
时:季节。
推敓(duó):推移、交替。敓,同“夺”。
唐:帝尧的国号,
虞:帝舜的国号。
咎陶:又作“皋陶”、“咎繇”。舜的臣子,掌管司法,制定法律。
禹:原为舜臣,后来成为夏代第一个国王。
夔:舜时乐官。
《韶》:相传为舜时乐曲名,由夔制作。
五子:夏王太康的五个弟弟,作《五子之歌》。太康以淫佚失国,五子作歌陈述大禹的警戒。
伊尹:商代的贤相,作《伊训》、《太甲》等文。
周公:即姬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作《大诰》、《多士》、《无逸》等,相传制定了《周礼》、《仪礼》。
《诗》:《诗经》。
《书》:《尚书》。
六艺:指《诗经》、《尚书》、《易》、《礼》、《乐》、《春秋》六经。
孔子:儒家创始人,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论集为《论语》一书。
木铎:木舌的铃。
庄周:战国时哲学家,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著《庄子》。
荒:广大。
唐:空阔。
屈原:战国时楚人,我国古代著名诗人,著有《离骚》、《九歌》、《九章》等诗篇。
臧孙辰:春秋时鲁国人,其言论见《国语》,《左传》。
孟轲:战国时人,儒家代表人物,其言行见《孟子》。
荀卿:战国时人,其言行见《荀子》。
杨朱:战国时思想家。墨翟:战国时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其言行见《墨子》,管夷吾:春秋时政治家,其言论见《管子》。
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其言行见《晏子春秋》。
老聃:即李耳,春秋时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韩非:战国末人,法家著名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
昚到:战国人,作有《昚子》、已佚。昚,古同“慎”。
田骈:战国时人,著有《田子》,已佚。
邹衍:又作驺衍,战国末人,阴阳家,著有《终始》、《大圣》。
尸佼:战国人,著有《尸子》。
孙武:春秋时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
张仪、苏秦:战国时纵横家,分别著有《张子》、《苏子》,已佚。
李斯:战国末人,曾任秦国丞相,著有《谏逐客书》、《论督责书》,见于《史记》。
司马迁:西汉时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相如:即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
扬雄:西汉著名儒学家兼辞赋家,著有《太玄》、《法言》等。
魏、晋氏:魏、晋两朝。
节:音节、节拍。
数:频繁、细密。
弛:松懈。
肆:放肆。
无章:没有法度。
丑:厌恶。形容词用如动词。
陈子昂等:均为唐代著名文学家。
浸淫:渗透,接近。
从吾游者:指跟作者学习的人。
尤:特出、杰出。
奚以:何以。
役:股役,此指“供职”。
释然:舒畅、开心。
-
暂无!
送孟东野序赏析
文章内容共分四段:
第一段,论述“物不平则鸣”的道理。从草木、水受外力的激动而发出声音,论及人的言论、歌、哭,都是因为有所不平的缘故。
第二段,列举自然界多种现象论证“不平则鸣”的观点。例如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就是最善于发出声音的东西;而上天则用鸟鸣、雷鸣、虫鸣、风声来告诉人一年四季的推移。这就为下文阐述“人也亦然”打下论证的基础。
第三段,论证人也如此,不平则鸣。文章承接上文,从自然界论及人类社会,从唐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谈到隋、唐,列举了众多的历史人物的事迹,论证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论点。
第四段,从唐朝的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一直说到孟郊、李翱、张籍,认为他们都是善于用诗文来抒发情怀的人。作者发问:孟郊、李翱、张籍三人的优秀诗文,不知是上天要使他们的声音和谐来歌颂国家的兴盛,还是要使他们穷困饥饿、心情忧愁,而为自己的不幸悲歌?最终点明题旨:“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借以抒发对孟郊怀才不遇的感慨。
文章运用比兴手法,从“物不平则鸣”,写到“人不平则鸣”。全序仅篇末用少量笔墨直接点到孟郊,其他内容都凭空结撰,出人意外,但又紧紧围绕孟郊其人其事而设,言在彼而意在此,因而并不显得空疏游离,体现了布局谋篇上的独到造诣。历数各个朝代善鸣者时,句式极错综变化之能事,清人刘海峰评为“雄奇创辟,横绝古今”。
韩愈首先着重分析了“鸣”的产生原因,从自然界的草木金石、风雨雷电之类到人类社会中的三皇五帝、至圣先贤,作者一口气用了三十八个“鸣”字,其中文笔千变万化,议论恣肆纵横,恰如清代吴调侯、吴楚材所评,是“如龙之变化,屈伸于天,更不能逐鳞逐爪观之。”韩愈在此以泼墨之法述古编新、竭力铺陈的用意就在于要以本文“不平则鸣”的中心论点去对孟郊进行一次思想上、心理上的说服、启发,因而这其中包含这样几层意思:一是不要认为自己不该“鸣”,认为今日之不幸均因“鸣”字而起;二是“鸣”乃天性,想不“鸣”也难做到,不如当个“鸣之善也者”,三是为世所用则“鸣”“国家之盛”,为世所疾则“自鸣其不幸”,两者无不可。总而言之,韩愈以古今万物为例,说明的正是一个极普通但却很重要的道理,即为人不能不“鸣”,为文人更不可不善“鸣”,至于“幸”与“不幸”,在“上”还是在“下”,那就不必强求了。依此看来,韩愈在此文中所阐发的理论基本上还是没有超出儒家“穷达”之说的范围。
在分析了“鸣”的产生原因之后,韩愈又从“鸣”的“善”与“不善”入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涉及三代,论述百家,以“鸣”字为经线,用旁逸侧出之笔,突兀峥嵘之法。时抑时扬地表达出自己对历代名人雅士的评价。韩愈把从唐、虞、夏、商到魏、晋、隋、唐的历史时期划为三个阶段。认为周以前及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是盛世之言;周衰后的孔子至西汉的司马迁也是“善呜者也”,但属衰世之音;至于魏晋之后则“鸣者不及于古”,纯属乱世之音了。这种厚古薄今的论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是出于反对六朝以来骈文占统治地位的反常现象的考虑,再是对于魏晋以降志士仁人愈发地“不得其鸣”之现状的极大义愤。
由此,韩愈就在末尾一段里以正大的议论,闪烁变化的语言向孟郊表示出了自己的真实看法,即:温故可以知新,从上古至今众多人物的遭遇就可以懂得,立身处世的关键是毋以胜败得失论英雄。一个人只要敢“鸣”,只要善“鸣”也就足够了。至于幸与不幸,遇与不遇,在上位还是处下位等等则一概不足论。更何况贤才不被知遇实为古今通例,本无可悲之处,如此,则“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就可以达到一种不悲而乐且幸,“鸣”之而已矣的最高境界了。
对于“鸣不及于古”,其中“善者”,韩愈以“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衰,其志弘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作出评说。但对于怎样“鸣”才算是“至善”,韩愈却一字未提,反以“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作了反问。为什么三代两汉各种人物都可以“鸣”而且评之为善,到了魏晋以后却一落千丈了呢。作者以“天怒其德”作口实,此含糊其辞之法也。其本意显然是在指出乱世之中大批人才被埋没、被轻视的事实。由此也就讲明了“不及于古”的真正原因,并流露出对历代当权者压抑、摧残人才的强烈的不满情绪。
全篇紧紧扣住一个“鸣”字进行论述,其中“鸣”字出现三十八次,句法变换二十九回,声调顿挫之处更是层出不穷。明代茅坤论及此文时说:“以一‘鸣’字成文,乃独倡机轴,命世笔力也。前此唯《汉书》叙萧何追韩信,用数十‘亡’字。”既指出了连用一字贯穿全文的先例,又给予此文以高度的评价。韩愈在这篇赠序中溯古论今,独辟蹊径,反复以古人之鸣与今人之鸣相比较,于论述之中寄托感慨,在叙说之中有讽刺,达到了奇而不诡,收放自如,波澜迭起,令人击节的阅读效果,体现出变化多端,格调高奇,深刻雄健,气象万千的行文风格。
-
暂无!
送孟东野序辑评
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卷七》:此篇凡六百二十馀字。“鸣”字四十。读者不觉其繁,何也?句法变化,凡二十九样。有顿挫,有升降,有起伏,有抑扬,如层峰叠峦,如惊涛怒浪,无一句懈怠,无一字尘埃,愈读愈可喜。”
宋·李涂《文章精义》:一“鸣”字发出许多议论,自《周礼》“梓人为笱簋”来。
宋·黄震《黄氏日钞》:“自物不得其平则鸣”一语,由物而至人之所言,又至“天亡于时”,又至人言之精者为文。历叙唐、虞、三代、秦、汉以及于唐,节节申以鸣之说。然后归之东野以诗鸣终之。
明·茅坤《唐宋八家文钞·韩文》:一“鸣”字成文,乃独倡机轴,命世笔力也。前此唯《汉书》叙肖何追韩信,用十“亡”字。此篇将牵合入天成,乃是笔力神巧,与《毛颖传》同,而雄迈过之。
明·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卷七》:此篇文字错综,立论乃尔奇。则笔力固不可到也。
清·金圣叹《才子必读·卷十一》:拉杂散漫,不作起,不作落,不作主,不作宾,只用一“鸣”字跳跃到底,如龙之变化屈伸于天,更不能以逐鳞逐爪观之。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卷二》:历叙古来著作,而以孟郊东野之诗继之。闪铄变化,诡怪惶惑,其妙处公自言之矣。“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是也。气盛则宜,后人有如许气,才许摹仿他四十个“鸣”字。
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卷八》:直是论说古今诗文,写得如许灵便。通篇数十“鸣”字,如回风舞雪。后人仿之,辄纤俗可憎。其灵蠢异也。
清·林云铭《韩文起·卷四》:千古文章,虽出于人,却都是天之现身,不过借人声口发出,犹人之作乐,借乐器而传,非乐器自能传也。故凡人之有言,皆非无故而言,其胸中必有不已者,便是不得其平,为天所假处。篇中从物声说到人言,从人言说到文辞,从历代说到唐朝,总以天假善鸣一语作骨,把个千古能文的才人,看得异样郑重,然后落入东野身上,盛称其诗,与历代相较一番,知其为天所假,自当听天所命。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二》:只说文章如何关系,便有酸气。旁见侧出,突兀峥嵘。“鸣”字句法虽学《考工》,然波澜要似《庄子》。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此文得之悲歌慷慨者为多。谓凡形之声音,皆不得已;于不得已中,又有善不善;所谓善者,又有幸不幸之分。只是从一“鸣”中发出许多议论。句法变换,凡二十九样。如龙之变化,屈伸于天,更不能逐鳞逐爪观之。
清·过珙《古文评注·卷七》:本篇极拉杂散漫不可捉摸。然大旨谓凡形之于声音,皆云于不得已,于不得已中,又有善不善之别;而谓善者,又有幸不幸之分,则皆系乎天也。至其用“鸣”字凡四十,而转换处二十有九,便有二十九样顿挫,二十九样声调。有起有伏,有抑有扬。总把个千古能文的才人,看得异样郑重。然后转到东野,盛称其诗,愈读愈可喜。
清·蔡铸《蔡氏古文评注补正全集·卷六》:文以“鸣”字为骨,先以“不平则鸣”句提纲,通篇言物之鸣及古人之鸣,今人之鸣,总不出“不平则鸣”之意。文成法立,奇而不诡于正。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四》:从物声说到人声,从人声说到文辞,从上古之文辞历数以下说到有唐,然后转落东野,位置秩然,而出以离奇倘恍,使读者呵叹其言,其实法律谨严,无逾此文。通篇表其文辞。未以所性分定,解其中怀抑郁。此竿头更进,非馀波游衍可比。外间但赏其连用四十‘鸣’字,犹皮相也。
清·余诚《古文释义·卷七》:自首至尾,不肯使一直笔,顿挫抑扬,离合缓急,无法不备,而又变化诡谲,不可端倪,那得不横绝古今。
清·周钟岳《韩文故》:拈一“鸣”字,将天地万物古今圣贤尽归陶铸,不漏不支,各识其职,是为广博粹密,与“四原”并建。
今·钱基博《韩愈志·第六》:《送孟东野序》、《送廖道士序》、《送高闲上人序》,恁空发论,妙远不测,如入汉武帝建章宫,隋炀帝迷楼;而正事正意,止瞥然一见,在空际荡漾,恍若大海中日影,空中雷声;此太史公《平准》、《封禅》诸书,《伯夷》、《孟荀》、《屈贾列传》法也。特其以转掉作起落之势,未极神妙自然之境。
-
暂无!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