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马戴

落日怅望

马戴 - []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落日怅望翻译文

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

想起了我久离开家园,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

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秋山上的落日似火烧。

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网友完善落日怅望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落日怅望拼音版/注音版

luò rì chàng wàng。

落日怅望。

mǎ dài。

马戴。

gū yún yǔ guī niǎo,

孤云与归鸟,

qiān lǐ piàn shí jiān。

千里片时间。

niàn wǒ yī hé zhì,

念我一何滞,

cí jiā jiǔ wèi hái。

辞家久未还。

wēi yáng xià qiáo mù,

微阳下乔木,

yuǎn sè yǐn qiū shān。

远色隐秋山。

lín shuǐ bù gǎn zhào,

临水不敢照,

kǒng jīng píng xī yán。

恐惊平昔颜。

落日怅望注释

片:片刻,片字是“时”字的修饰语。

念:想。

何:多么。

滞:滞留,淹留。

微阳:斜阳。微,指日光微弱。

乔木:树千高大、主干与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物,松、柏、杨、白桦等树皆是。

惊:因容改变而吃惊。

平昔:平素,往昔。

颜:色,容颜。

网友完善落日怅望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落日怅望评析

《落日怅望》是唐代诗人马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为游子怀乡之作。诗人抓住了秋日落这一刹那的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此时此刻微妙复杂的思想活动。先“怅望”云去鸟飞之景,触动乡愁旅恨;再“怅望”夕阳余晖之景,加重乡愁,进而触发内心深处年华老去的感伤。这首诗诗有景有情,景与情高度统一,融合为一体。语言明白话,概括力强。

网友完善落日怅望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落日怅望赏析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

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悲,又增怅闷耳。“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殊的艺术效果。细细玩味,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处。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超脱而有浑劲。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处。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

网友完善落日怅望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落日怅望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落日怅望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落日怅望作者马戴的简介

马戴 - []

马戴,字虞臣,定州曲阳(今河北省曲阳县)人。晚唐诗人、官员。早年屡试不第,武宗会昌四年(844年)始中进士,同榜有项斯、赵嘏。大中元年(847年),太原李司空辟掌书记,后以正言被斥为龙阳(今湖南省汉寿县)尉。终太学博士。曾隐居华山,并遨游边关。咸通年间,应辟佐大同军幕府,与贾岛、许棠相唱答。咸通七年(867年),擢拔为国子、太常博士。工于诗,叶矫然称:“晚唐之马戴,盛唐之摩诘也。”杨慎称其《楚江怀古》“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一联,谓“虽柳吴兴(柳恽)无以过也”。纪昀认为“晚唐诗人,马戴骨格最高”。咸通九年(869年),病卒于太常博士任上。有《会昌进士诗集》1卷,《补遗》1卷。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落日怅望|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马戴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