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晏殊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踏莎行 · 碧海无波】

晏殊 - []

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远知何处。

绮席凝,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踏莎行 · 碧海无波】翻译文

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今,山高远何处寻。

落绮席,烟雾锁香闺。写的书信,何送给你。登高楼极目望远方,萧萧细雨洒梧桐,已近黄昏。

网友完善【踏莎行 · 碧海无波】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踏莎行 · 碧海无波】拼音版/注音版

tà suō xíng bì hǎi wú bō。

踏莎行 · 碧海无波。

yàn shū。

晏殊。

bì hǎi wú bō,

碧海无波,

yáo tái yǒu lù。

瑶台有路。

sī liang biàn hé shuāng fēi qù。

思量便合双飞去。

dāng shí qīng bié yì zhōng rén,

当时轻别意中人,

shān cháng shuǐ yuǎn zhī hé chǔ。

山长水远知何处。

qǐ xí níng chén,

绮席凝尘,

xiāng guī yǎn wù。

香闺掩雾。

hóng jiān xiǎo zì píng shuí fù。

红笺小字凭谁附。

gāo lóu mù jǐn yù huáng hūn,

高楼目尽欲黄昏,

wú tóng yè shàng xiāo xiāo yǔ。

梧桐叶上萧萧雨。

【踏莎行 · 碧海无波】注释

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柳春》、《喜朝》、《踏行》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传说中的名。《内十洲记》:“扶桑在东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广狭浩汗,与东等。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瑶台: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晋·王嘉《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

思量:考虑;忖度。

意中人:心中所眷恋或属意的人。

绮席:华丽的席具。古人称坐卧之铺垫用具为席。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惠休〈怨别〉》:“膏炉绝沉燎,绮席浮埃。”

香闺:青年女子的内室。唐陶翰《柳陌听早莺》诗:“乍使香闺静,偏伤远客情。”

红笺(jiān):红色笺纸。唐·韩偓(wò)《偶见》诗“小叠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寄卿卿”,此化用之。

附:带去。

网友完善【踏莎行 · 碧海无波】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踏莎行 · 碧海无波】评析

此词写离愁别恨,作者回忆了过去的离别之景,表达了对闺中人的牵挂,凄哀婉转。全词从内心的懊悔和近痴的行动来表现深情,格深婉含蓄,不脱大晏词,而结笔蕴藉,神韵高远,堪称佳作。

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高官。他赋性“刚峻”(《五朝名臣言行录》),处事谨慎,没有流传什么流艳事。他自奉俭约,但家中仍然蓄养歌妓,留客宴饮,常“以歌乐相佐”(《避暑录话》)。他喜欢纳什么歌妓、姬妾,是容易做到的。照理,他平不会在男女爱情上产多少离愁别恨,但他词中写离愁别恨的却颇多。这可能和当时写词的气有关:筵歌席上信手挥写,以付歌妓、艺人歌唱,内容不脱晚唐、五代以来的“艳科”传统;也可能和文学创作的特点有关:它可以描写人们的普遍感情,不限于作者的自我写照。但晏殊写的这类词,也不像完全脱离自身活的客观描写,这首《踏莎行》小令,就是这样的一首词。

此词写别情。上阕起首三句:“碧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楚辞·离骚》有瑶台这个词,但可能从《穆子传》写西王母所居的瑶池移借过来,指陆上仙境。说要往上仙山,没有波涛的险阻,要往瑶台仙境,也有路可通,原来可以双飞同去,但当时却没有这样做;此时“思量”起来,感到“不合”,有些後悔。接着两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远知何处?”是说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开,此时後悔莫及,可就是“山远”,不知她投身何处了。“轻别”一事,是产词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症结所在。一时的轻别,造成期的思念,“山”句就写这种思念。它和作者的《蝶恋·槛菊愁烟兰泣露》词中的“山阔知何处”,同一意境。

下阕,“绮席凝,香闺掩雾”,写“意中人”去後,凝雾掩,遗迹凄清,且非一日之故。“红笺小字凭谁附”,音讯难通,和《蝶恋·槛菊愁烟兰泣露》的“欲寄彩笺兼尺素”而未能的意思相同。“高楼目尽欲黄昏”,既然人已远去,又音讯难通,那么登高遥望,也就是一种痴望。词中不直说什么情深、念深,只通过这种行动来表现,显得婉转含蓄。最後接以“梧桐叶上萧萧雨”一句,直写景物,实际上景中有情,意味深。比较起来,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虽然妙极,还是失之显露;而作者的《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词中的“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另一首《踏莎行·小径红稀》的“一场愁梦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结笔的妙处正相同,都是以景结情。

这首词写离愁别恨,侧重“轻别”,有其“个性”;它从内心的懊悔和近痴的行动来表现深情,婉转含蓄,不脱晏殊词的特点;而结笔为最妙,蕴藉而韵高,尤堪玩赏。

网友完善【踏莎行 · 碧海无波】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踏莎行 · 碧海无波】赏析

暂无赏析

网友完善【踏莎行 · 碧海无波】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踏莎行 · 碧海无波】辑评

唐圭璋《全宋词》:“文章赡丽,应用不穷,闲雅有情思”。

网友完善【踏莎行 · 碧海无波】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晏殊 - []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踏莎行 · 碧海无波|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晏殊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