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高骈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山亭夏日】

高骈 - []

绿树阴浓夏日,楼台倒影入池塘。

精帘动微起,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夏日】翻译文

绿树蔽日,遍地浓荫,夏白昼漫。楼台影子,倒映池塘,宛若镜中美景。微轻拂,波荡漾,晶帘幕轻轻摆动。架蔷薇,艳丽夺目,院中早已弥漫阵阵清香。

网友完善【山亭夏日】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山亭夏日】拼音版/注音版

shān tíng xià rì。

山亭夏日。

gāo pián。

高骈。

lǜ shù yīn nóng xià rì zhǎng,

绿树阴浓夏日长,

lóu tái dào yǐng rù chí táng。

楼台倒影入池塘。

shuǐ jīng lián dòng wēi fēng qǐ,

水精帘动微风起,

mǎn jià qiáng wēi yī yuàn xiāng。

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夏日】注释

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

精帘:又名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唐·李白《玉阶怨》:「却下精帘,玲珑望秋。」

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蔓,枝上密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形,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可供观赏,果实可以入药。亦指这种植物的。唐·韩愈《题于宾客庄》诗:「楡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笋穿篱。」

网友完善【山亭夏日】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山亭夏日】评析

此诗写山亭夏日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描绘了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波,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全诗以写景见,笔法多变。诗人捕捉了微之后的帘动、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乡村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网友完善【山亭夏日】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山亭夏日】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光的七言绝句,写出了山亭夏日的悠闲之感。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其实「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因此,「夏日」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并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精帘动微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晶莹透澈;微吹来,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精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一挂晶做成的帘子,被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了。夏日的微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波才会觉着,所以说「精帘动微起」。果先写「微起」,而后再写「精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蔷薇,十分漂亮,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气。

此诗写夏日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波,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彷彿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网友完善【山亭夏日】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山亭夏日】辑评

谢枋得《注解选唐诗》:此诗形容山亭夏日之光景,极其妙丽,图画然。想山亭人物,无一点埃也。「精帘」乃微吹池,其波纹精帘也。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盛唐格调。

网友完善【山亭夏日】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高骈 - []

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诗人、名将、军事家。高骈出于禁军世家,其一辉煌之起点为866年率军收复交趾,破蛮兵20余万。后历任平、西川、荆南、镇、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正值黄巢大起义,高骈多次重创起义军。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后中黄巢缓兵之计,大将张璘阵亡。高骈由此不敢再战,致使黄巢顺利渡江、攻陷安。此后至安收复的三年间,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高骈一功名毁之一旦。高骈嗜装神弄鬼,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后被部将毕师铎所害。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山亭夏日|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高骈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