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月轩记
昔予游庐山,见隐者焉,为予言性命之理曰:“性犹日也,身犹月也。”予疑而诘也。则曰:“人始有性而已,性之所寓为身。天始有日而已,日之所寓为月。日出于东。方其出也,物咸赖焉。有目者以视,有手者以执,有足者以履,至于山石草木亦非日不遂。及其入也,天下黯然,无物不废,然日则未始有变也。惟其所寓,则有盈阙。一盈一阙者,月也。惟性亦然,出生入死,出而生者,未尝增也。入而死者,未尝耗也,性一而已。惟其所寓,则有死生。一生一死者身也。虽有生死,然而死此生彼,未尝息也。身与月皆然,古之治术者知之,故日出于卯,谓之命,月之所在,谓之身,日入地中,虽未尝变,而不为世用,复出于东,然后物无不睹,非命而何?月不自明,由日以为明。以日之远近,为月之盈阙,非身而何?此术也,而合于道。世之治术者,知其说不知其所以说也。”
予异其言而志之久矣。筑室于斯,辟其东南为小轩。轩之前廓然无障,几与天际。每月之望,开户以须月之至。月入吾轩,则吾坐于轩上,与之徘徊而不去。一夕举酒延客,道隐者之语,客漫不喻曰:“吾尝治术矣,初不闻是说也。”予为之反复其理,客徐悟曰:“唯唯。”因志其言于壁。
待月轩记翻译文
以前我游历庐山时,遇见一位隐者,给我讲解个性与天命的道理说:个性如同太阳,生命如同月亮。我疑惑并且追问,隐者就说:人最初都有个人情志,个性寄寓于生命。天从开始就有太阳,太阳寄寓于月亮。太阳从东方升起,当它出现,万物都依赖它;有眼睛的得以看视,有手的得以捉拿,有脚的得以行走,至于山石草木也都是没有太阳便不会如愿成长。等到太阳下山,世界便阴暗下去,没有什么东西不颓废萎靡。然而太阳却从没有改变。只有它所寄寓的,才有圆满和亏缺,圆满亏缺交替的,是月亮。个人情志也是这样,从出生到死去,出现并且生存着的并没有增添什么。消失并且死去的也并没有消耗什么,个人性情是从一而终的。只有它寄托的地方,才有死生,生存死去的都是生命。即使有生有死,这样在这里死去在另一处生长,从没有停止。生命和月亮都是这样。古时候治理国家的人知道这个道理,因此太阳早晨在早晨升起,称为命,月亮的存在,称为身,太阳落下地平线,即使没有改变,却不能被世间万物利用,复还又从东方升起,这样以后万物没有看不见的,不是命理又是什么?月亮不能自己发光,借由太阳才得以明亮。用太阳的远近,决定月亮的盈阙,不是生命又是什么?这是方法,融合与道理中。世间的治理国家的人,知道这种言论却不知它为什么这样论述。
我惊奇他的言论并且以此为长久志向。在这里建造房屋,在它的东南开辟成小轩。轩的前面空旷寂静没有阻碍,几乎与天边相接。每月十五,打开门窗片刻月光便到来。月光进入我的轩室,而我坐在轩室上方,月光来回不离去。一此举办酒席宴请客人,说出隐者的言论,客人散漫且不理喻的说:我曾经治理国家,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说法。我给他反复的复述它的道理,客人慢慢领悟说:是这样 于是在墙壁上记录下这言论。
-
暂无!
待月轩记拼音版/注音版
dài yuè xuān jì。
待月轩记。
sū zhé。
苏辙。
xī yǔ yóu lú shān,
昔予游庐山,
jiàn yǐn zhě yān,
见隐者焉,
wèi yǔ yán xìng mìng zhī lǐ yuē xìng yóu rì yě,
为予言性命之理曰:“性犹日也,
shēn yóu yuè yě。
身犹月也。
yǔ yí ér jí yě。
”予疑而诘也。
zé yuē rén shǐ yǒu xìng ér yǐ,
则曰:“人始有性而已,
xìng zhī suǒ yù wèi shēn。
性之所寓为身。
tiān shǐ yǒu rì ér yǐ,
天始有日而已,
rì zhī suǒ yù wèi yuè。
日之所寓为月。
rì chū yú dōng。
日出于东。
fāng qí chū yě,
方其出也,
wù xián lài yān。
物咸赖焉。
yǒu mù zhě yǐ shì,
有目者以视,
yǒu shǒu zhě yǐ zhí,
有手者以执,
yǒu zú zhě yǐ lǚ,
有足者以履,
zhì yú shān shí cǎo mù yì fēi rì bù suí。
至于山石草木亦非日不遂。
jí qí rù yě,
及其入也,
tiān xià àn rán,
天下黯然,
wú wù bù fèi,
无物不废,
rán rì zé wèi shǐ yǒu biàn yě。
然日则未始有变也。
wéi qí suǒ yù,
惟其所寓,
zé yǒu yíng quē。
则有盈阙。
yī yíng yī quē zhě,
一盈一阙者,
yuè yě。
月也。
wéi xìng yì rán,
惟性亦然,
chū shēng rù sǐ,
出生入死,
chū ér shēng zhě,
出而生者,
wèi cháng zēng yě。
未尝增也。
rù ér sǐ zhě,
入而死者,
wèi cháng hào yě,
未尝耗也,
xìng yī ér yǐ。
性一而已。
wéi qí suǒ yù,
惟其所寓,
zé yǒu sǐ shēng。
则有死生。
yī shēng yī sǐ zhě shēn yě。
一生一死者身也。
suī yǒu shēng sǐ,
虽有生死,
rán ér sǐ cǐ shēng bǐ,
然而死此生彼,
wèi cháng xī yě。
未尝息也。
shēn yǔ yuè jiē rán,
身与月皆然,
gǔ zhī zhì shù zhě zhī zhī,
古之治术者知之,
gù rì chū yú mǎo,
故日出于卯,
wèi zhī mìng,
谓之命,
yuè zhī suǒ zài,
月之所在,
wèi zhī shēn,
谓之身,
rì rù dì zhōng,
日入地中,
suī wèi cháng biàn,
虽未尝变,
ér bù wéi shì yòng,
而不为世用,
fù chū yú dōng,
复出于东,
rán hòu wù wú bù dǔ,
然后物无不睹,
fēi mìng ér hé yuè bù zì míng,
非命而何?月不自明,
yóu rì yǐ wéi míng。
由日以为明。
yǐ rì zhī yuǎn jìn,
以日之远近,
wèi yuè zhī yíng quē,
为月之盈阙,
fēi shēn ér hé cǐ shù yě,
非身而何?此术也,
ér hé yú dào。
而合于道。
shì zhī zhì shù zhě,
世之治术者,
zhī qí shuō bù zhī qí suǒ yǐ shuō yě。
知其说不知其所以说也。
yǔ yì qí yán ér zhì zhī jiǔ yǐ。
” 予异其言而志之久矣。
zhù shì yú sī,
筑室于斯,
pì qí dōng nán wèi xiǎo xuān。
辟其东南为小轩。
xuān zhī qián kuò rán wú zhàng,
轩之前廓然无障,
jǐ yǔ tiān jì。
几与天际。
měi yuè zhī wàng,
每月之望,
kāi hù yǐ xū yuè zhī zhì。
开户以须月之至。
yuè rù wú xuān,
月入吾轩,
zé wú zuò yú xuān shàng,
则吾坐于轩上,
yǔ zhī pái huái ér bù qù。
与之徘徊而不去。
yī xī jǔ jiǔ yán kè,
一夕举酒延客,
dào yǐn zhě zhī yǔ,
道隐者之语,
kè màn bù yù yuē wú cháng zhì shù yǐ,
客漫不喻曰:“吾尝治术矣,
chū bù wén shì shuō yě。
初不闻是说也。
yǔ wèi zhī fǎn fù qí lǐ,
”予为之反复其理,
kè xú wù yuē wěi wěi。
客徐悟曰:“唯唯。
yīn zhì qí yán yú bì。
”因志其言于壁。
待月轩记赏析
这是一篇谈“性”论“道”的文章。文中的庐山隐者,实是一位道家人物,他讲的“Et”“月”“生“死”,反复变化,就是在阐明道家(老子)的理论。道学被后人称为“性命之学”。
老子对于“道”,作过定义性的解释。他曾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可见“道”是先天地而存在,并且是“周行而不殆”的。老子的思想,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但是,它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建立在虚无的“道”的学说的基础上。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道”所派生的。“道”是从“无”来的,“有”是从“无”中派生出来的。他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予“无”。这样,他所说的“周行而不殆”的“道”的“返”或“复”,就是“无一有一无”的循环过程。苏辙相信道家学说。因此,他对庐山隐者的一番话,常记不忘,并且反反复复地向友人宣传,还把隐者的话,记在他那“待月轩”的墙上,可见他对道家的玄理,是多么虔诚。
全篇文章,主要部分是记庐山隐者的话。。性犹日也,身犹月也”是全篇议论的中心。用比喻来讲道理,是议论文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好处,是用常见易知的事物,来比附所要讲的难于理解的道理。他说人的“性”是依附于“身”来表现的,“日”之性是依附于“月”来表现的。文章既以日、月之出入与盈阙来打比方,就先将喻体讲清楚。日出则万物皆遂,日入则万物皆废;太阳虽然有出有入,但太阳是没有变化的。月虽然有盈有阙,它只是证明日的不变,不变就是一,“性一而已”。接下去讲“身”,“身”当然是人,人有生有死,“虽有生死,然而死此生彼,未尝息也。”就好比月亮有盈有阙,循环不止。这就是“道”,也就是道家“无一有一无”的循环论。在论述了生死不息的正题之后,庐山隐者说:“世之治术者知其说,不知其所以说也。”归根到底,“日”的出入,“月”的盈阙,“人”的生死,都是合于“道”的,世界没有增长,没有消耗,“性~而已”,“道”也是永恒不变的。
老子的哲学思想,说到底是客观唯心论,这些道理,在隐者的讲述里,是玄而又玄的。难怪在苏辙讲给友人时,“客漫不喻”,就是客人听的很糊涂,经反复解释,最后客人也不便再说其他了,只好“唯唯”算了。苏辙之所以给他的小轩命名为“待月轩”,正是他从道家的玄理中取来的。
-
暂无!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