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湖北黄冈)后,他的家就住在江边。齐安没有什么名山,可是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连绵起伏,山谷非常幽深,其中有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紧靠着山梁,面朝山沟,被茂密的松树枥树丛所隐蔽,其中寂寞、清静、恍然绝世,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看不见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驾着渔舟,到江南去。山中有几个人,待客热情,都爱好游玩,听说子瞻到来,急忙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他,然后一起去游玩,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很疲惫了,扫去落叶,坐在才停下来休息。他们扫去落叶,席地而坐,大家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得非常开心,都忘记了回家,常常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没觉得时间有多长。
可是要到西山去时,必须经过青松翠柏之间,还要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能到达平坦的地方,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人们倚靠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在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以看到巍巍高山,小溪幽谷就在旁边,还有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的阴面和阳面的景像,都展现在人们面前。这里还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容纳游人。亭子旁长着几十棵古树,树幹很粗壮、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到了树下,就成天在观察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起,子瞻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闢出来,亭子的地基子是扩大了。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这大概是上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一座新亭子就开始修建了。亭子建成后,西的胜景终子完备了。子瞻非常高兴。
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检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武昌九曲亭记拼音版/注音版
wǔ chāng jiǔ qǔ tíng jì。
武昌九曲亭记。
sū zhé。
苏辙。
zi zhān qiān yú qí ān,
子瞻迁于齐安,
lú yú jiāng shàng。
庐于江上。
qí ān wú míng shān,
齐安无名山,
ér jiāng zhī nán wǔ chāng zhū shān,
而江之南武昌诸山,
bēi tuó màn yán,
陂陁蔓延,
jiàn gǔ shēn mì,
涧谷深密,
zhōng yǒu fú tú jīng shè,
中有浮图精舍,
xī yuē xī shān,
西曰西山,
dōng yuē hán xī。
东曰寒溪。
yī shān lín hè,
依山临壑,
yǐn bì sōng lì,
隐蔽松枥,
xiāo rán jué sú,
萧然绝俗,
chē mǎ zhī jī bù zhì。
车马之迹不至。
měi fēng zhǐ rì chū,
每风止日出,
jiāng shuǐ fú xī,
江水伏息,
zi zhān zhàng cè zài jiǔ,
子瞻杖策载酒,
chéng yú zhōu,
乘渔舟,
luàn liú ér nán。
乱流而南。
shān zhōng yǒu èr sān zi,
山中有二三子,
hào kè ér xǐ yóu。
好客而喜游。
wén zi zhān zhì,
闻子瞻至,
fú jīn yíng xiào,
幅巾迎笑,
xiāng xié cháng yáng ér shàng。
相携徜徉而上。
qióng shān zhī shēn,
穷山之深,
lì jí ér xī,
力极而息,
sǎo yè xí cǎo,
扫叶席草,
zhuó jiǔ xiāng láo。
酌酒相劳。
yì shì wàng fǎn,
意适忘反,
wǎng wǎng liú sù yú shān shàng。
往往留宿于山上。
yǐ cǐ jū qí ān sān nián,
以此居齐安三年,
bù zhī qí jiǔ yě。
不知其久也。
rán jiāng shì xī shān,
然将适西山,
xíng yú sōng bǎi zhī jiān,
行于松柏之间,
yáng cháng jiǔ qǔ,
羊肠九曲,
ér huò xiǎo píng。
而获小平。
yóu zhě zhì cǐ bì xī,
游者至此必息,
yǐ guài shí,
倚怪石,
yīn mào mù,
荫茂木,
fǔ shì dà jiāng,
俯视大江,
yǎng zhān líng fù,
仰瞻陵阜,
páng zhǔ xī gǔ,
旁瞩溪谷,
fēng yún biàn huà,
风云变化,
lín lù xiàng bèi,
林麓向背,
jiē xiào yú zuǒ yòu。
皆效于左右。
yǒu fèi tíng yān,
有废亭焉,
qí yí zhǐ shén xiá,
其遗址甚狭,
bù zú yǐ xí zhòng kè。
不足以席众客。
qí páng gǔ mù shù shí,
其旁古木数十,
qí dà jiē bǎi wéi qiān chǐ,
其大皆百围千尺,
bù kě jiā yǐ jīn fǔ。
不可加以斤斧。
zi zhān měi zhì qí xià,
子瞻每至其下,
zhé pì nì zhōng rì。
辄睥睨终日。
yī dàn dà fēng léi yǔ,
一旦大风雷雨,
bá qù qí yī,
拔去其一,
chì qí suǒ jù,
斥其所据,
tíng dé yǐ guǎng。
亭得以广。
zi zhān yǔ kè rù shān shì zhī,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xiào yuē zī yù yǐ chéng wú tíng xié suì xiāng yǔ yíng zhī。
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tíng chéng ér xī shān zhī shèng shǐ jù。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zi zhān yú shì zuì lè。
子瞻于是最乐。
xī yú shào nián,
昔余少年,
cóng zǐ zhān yóu。
从子瞻游。
yǒu shān kě dēng,
有山可登,
yǒu shuǐ kě fú,
有水可浮,
zi zhān wèi shǐ bù qiān shang xiān zhī。
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yǒu bù dé zhì,
有不得至,
wèi zhī chàng rán yí rì。
为之怅然移日。
zhì qí piān rán dú wǎng,
至其翩然独往,
xiāo yáo quán shí zhī shàng,
逍遥泉石之上,
xié lín huì,
撷林卉,
shí jiàn shí,
拾涧实,
zhuó shuǐ ér yǐn zhī,
酌水而饮之,
jiàn zhě yǐ wéi xiān yě。
见者以为仙也。
gài tiān xià zhī lè wú qióng,
盖天下之乐无穷,
ér yǐ shì yì wèi yuè。
而以适意为悦。
fāng qí dé yì,
方其得意,
wàn wù wú yǐ yì zhī。
万物无以易之。
jí qí jì yàn,
及其既厌,
wèi yǒu bù sǎ rán zì xiào zhě yě。
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pì zhī yǐn shí,
譬之饮食,
zá chén yú qián,
杂陈于前,
yào zhī yī bǎo,
要之一饱,
ér tóng wěi yú chòu fǔ。
而同委于臭腐。
fū shú zhī dé shī zhī suǒ zài wéi qí wú kuì yú zhōng,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
wú zé yú wài,
无责于外,
ér gū yù yān。
而姑寓焉。
cǐ zi zhān zhī suǒ yǐ yǒu lè yú shì yě。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武昌九曲亭记注释
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秦名鄂县。公元二二一年,吴主孙权自公安县迁都于此,改名为武昌。
九曲亭:旧址在鄂城县西山九曲岭,为孙吴遗迹。
子瞻(zhān):苏轼的字。
迁:贬谪。
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
庐:居住。
江之南武昌诸山:黄州与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对。
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
陂陁(pō tuó):起伏不平的样子。
涧谷:山中的溪涧峡谷。
深密:幽深浓密。
浮图:梵语,指佛寺。
精舍:僧人住所。
西山:即樊山,在鄂城西,上有九曲岭,这里指西山寺。
寒溪:水名,在樊山下,这里指寒溪寺,一名资圣寺。
隐蔽松枥(lì):林木丰茂,隐蔽天地。枥,同“栎”,即柞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叶子可喂柞蚕。
萧然:清静寂寞的样子。
伏息:形容江水平静,缓缓流动的样子。
杖:拄。
策:拐杖。
乱流:横绝江水。
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
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裹幅巾者不着冠,以示洒脱。
徜徉(cháng yáng):自由自在地走。
穷:穷尽。
席:以……为席。
酌(zhuó):斟酒。
相劳:相互慰问。
适:到。
居齐安三年:这篇文章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已在黄州住了三年。
获小平:得到了一块稍微平缓的地方。小平,一作“少平”。
陵阜(fù):大土山。
林麓(lù):泛指山中的林木。
效:呈现、显现。
有废亭焉:有一座荒废的亭子在这里。
百围:形容树干很粗。
千尺:是指树的高度。
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睥睨(pì nì):侧目斜视,有所打算。
斥(chì):开拓。
褰(qiān)裳:提起衣服。
先之:走在前面。
移日:时间消逝。
撷(xié)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撷,摘取;卉,草的总称。
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表示自得其乐。
易:改变。
厌:满足。
洒然:吃惊。
杂陈: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食物。
要之:总之。
委:抛弃。
腐臭:腐烂发臭。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意谓没有人能够知道人生乐趣是从哪里获得的,又是在哪里失掉的。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句:由于得失无常,因此只能要求自己问心无愧,处世无可责备,而姑且这样地生活在人世。姑,姑且;寓,寓世,住在人世;中,内心;责,责备。
是:这,即指适意而言。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武昌九曲亭记评析
《武昌九曲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一篇描写武昌九曲亭的散文。
全文记述了苏辙的哥哥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缘由,说明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游乐山水中的那份洒脱和磊落。显然,作者也在此寄托着思想。全文构思奇特,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也凸现苏轼的思想性格。
文章巧用双线结构,描写苏轼游山建亭行动与赞美苏轼“适意为悦”情怀相辅相成,而以后者为主线,每段结末之旬前后呼应,点明文章脉络,反复强调苏轼寄情山水,其乐无比。文章时空跨度大,忽而武昌之游,忽而少年之游,笔墨挥洒自如,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景致美、人情美、哲理美浑然交融。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武昌九曲亭记赏析
全文共分三段。首段写苏轼在黄州期间,经常遨游西山。落笔先从他谪居写起,制高扼要,总挈文章。然后轻轻一句“齐安无名山”,随即扣住,将笔触由黄州移到顺江绵廷的武昌西山。寥寥数句,已有龙蛇曲屈之势。写西山,又承“庐于江上”,先用“陂陀蔓延,涧谷深密”八字,正面勾画了一幅顺江绵延的武昌诸山远景图,简练传神而极富特点。而后转出西山、寒溪两寺,既以两寺之“萧然绝俗”来体现西山的深秀幽绝,又自然引出下文。苏轼与客游玩西山一段文字,着墨不多,却能从服饰、神态、动作、表情等方面的刻画,真切地传达出入物的精神风貌来。
次段在结构上是应题,写苏轼扩建九曲亭的经过;在文意上,则是上段的回环与强化。“羊肠九曲”,点出九曲亭地处半山,地势佳而险。因此坐在亭上,可以“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这段文字,表面上写的是游人在亭上所看到的山川形势,读者却可品出内中深藏的寓意来:它隐微地勾画出一个在贬谪中以静观世事政局为乐的苏子瞻。写亭的扩建,也同样是饱蕴哲理。原先的亭比较窄,是因为被“百围千尺”的古木所环据。苏轼虽然“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但还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后来自然界本身的大风雷雨把古木“拔去其一”,苏轼于是因以营建,则是知其可为而为之。在这里,他不过是以人力去顺应自然罢了,形象地体现出他那老庄式的旷达,而古木的结局,又隐隐含蕴了世事无常,穷通难测的经验与人才复出的希望。结尾“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吴,子瞻于是最乐”,既呼应上文对西山胜景与苏轼游山之乐的描写,又因一“乐”宇,引出末段。
末段前半回忆,后半议论,集中揭示苏轼之乐的内涵所在,归结全文。苏辙以弟弟的身份,通过饱怀感情的回忆,塑写了一个逍遥山水的少年苏轼,与前二段的描写相印证,使形象更加完满。并由此引发议论,画龙点睛,直接道明了苏轼的思想实质:尽管他一生宦海浮沉,变故屡遭,但始终以忠君爱民为己任,洁身自好。在他看来,身处逆境,并不可怕,只要“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尽可以适意为悦,暂且寄寓性情于山川形胜之中,得到身心的解脱和快乐。文章最后以“有乐于是”结笔,照应了首段的游山之乐与次段的修亭之乐,结构完美。
这篇散文在艺术上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首先,文章叙事写景,空灵淡泊,与人物的心灵和情趣融合为一。本文无论写景还是叙事,都是为了写人,在叙事写景上空灵洒脱,恰当地表现了苏轼心境空灵、内无滞障、与物游息、适意为悦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其次,含蓄蕴藉,寄意遥深。本文是在兄弟二人遭受政治迫害,受到贬逐的情况下写成的,因而这是一篇兄弟二人相互抚慰的文章,虽然文章没有一句愤激语,没有一句悲酸言,但在恬淡洒脱的背后,其悲苦之情还是不难体味的。
这篇散文构思巧妙,富有特色。作为记事散文,并不单纯为叙事而叙事,而是叙事见人,突出展现了苏轼的思想情趣;作为记游文字,并不单纯描绘西山景色,而是把绘景、抒情融为一体,相映生辉。因而,在作者笔下,西山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与苏轼的活动紧密相连;西山的一邀一游,一吟一咏,都与苏轼的思想情趣浑然一体。写人,毫髮毕现。生动形象。苏轼谪迁黄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特为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武昌西山风景好,山里人也好。这是为叙述建亭武昌铺垫,显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乐。然后,便引出九曲亭址所在。这是游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处胜境,而且“有废亭焉”,但长久无人治理,冷落荒废,古木盘踞,重建困难,使苏轼有心无力。然而天助人愿,一场大风雷雨刮倒一棵大树,创造重建的条件,苏轼心愿实现,九曲亭重新建成。这就具体说明建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建亭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获得了最大乐趣。最后就具体议论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就委婉地说明苏轼建亭的目的,也是他处世为人的态度,从而赞扬他的品德风度,光明磊落,超然洒脱。如果结合他们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作者写作这篇题记赞美其兄的思想情趣,确乎也表现出作者政治坚定和胸怀坦荡。
-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