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罗隐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偶题】

罗隐 - []

钟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未嫁,可能俱是不人。

【偶题】翻译文

暂无译文

网友完善【偶题】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偶题】拼音版/注音版

ǒu tí。

偶题。

luó yǐn。

罗隐。

zhōng líng zuì bié shí yú chūn,

钟陵醉别十馀春,

zhòng jiàn yún yīng zhǎng shàng shēn。

重见云英掌上身。

wǒ wèi chéng míng jūn wèi jià,

我未成名君未嫁,

kě néng jù shì bù rú rén。

可能俱是不如人。

【偶题】注释

锺陵:县名,即今江西进贤。

掌上身:形容云英体态窈窕美妙。此用赵飞燕典故。据《飞燕外传》载,汉成帝之后赵飞燕体态轻盈,能为掌上舞。後人多用「掌上身」来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妙。

: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此指云英。

成名:指科举中式。唐·张部《送李馀及第后归蜀》诗:「十年人咏诗章,今日成名出举场。」

俱:都。

网友完善【偶题】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偶题】评析

暂无评析

网友完善【偶题】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偶题】赏析

这首诗为云英的问题而发,是诗人的不平之鸣。但一开始却避开那个话题,只从叙旧平平道起。「锺陵」句,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十二年前,作者年少英敏,华正茂,才气逼人;歌妓云英正值妙龄,体态轻盈,色艺双全。「逢知己千杯少」,当年彼此互相倾慕,欢会款洽,都可以从「醉」字见之。「醉别十馀春」,含有对逝川的痛悼。十馀年转瞬已过,作者是老于功名,一事无成,而云英也该人近中年了。

首句写「别」,第二句则写「逢」。由怀旧过渡到眼前。前句兼及彼此,次句则侧重写云英。用汉代赵飞燕「掌上舞」典故。当诗人在「十馀春」后再次见到已属半老徐娘的云英的时候,其婀娜的身姿竟然还同十馀年前一样,犹有「掌上身」的采,可以想见年轻时的云英一定是十分令人倾倒。

果说这里啧啧赞美云英的绰约姿是一扬,那么,第三句「未嫁」就是一抑。果说首句有意回避了云英所问的话题,那么,「我未成名」又回到这话题上来了。「我未成名」由「未嫁」举出,转得自然高明。宋人论诗最重「活法」──「种种不直致法子」(《石遗室诗话》)。其实此法中晚唐诗已有大量运用。此诗的欲就先避、欲抑先扬,就不直致,有活劲儿。这种委婉曲折、跌宕多姿的笔法,对于表现抑郁不平的诗情是很合宜的。

既引出「我未成名未嫁」的问题,就应说个所以然。但末句仍不予正回答,而用「可能俱是不人」的假设、反诘之词代替回答,启人深思。它包含丰富的潜台词:即使退一万步说,「我未成名」是「不人」的缘故,可「未嫁」又是为什么?难道也为「不人」么?这说不过去(前已言其美丽出众)。反过来又意味着:「我」又何尝「不人」呢?既然「不人」这个答案不成立,那么「我未成名未嫁」原因到底是什么,答案也就很明确了。此句情感深沉悲愤,一语百情,将诗人腔的愤懑、无奈倾泻无馀,是全诗不平之鸣的最强音。至此,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顶点。

此诗以抒作者之愤为主,引入云英为宾,以宾衬主,构思甚妙。绝句取径贵深曲,用旁衬手法,使人「睹影知竿」,最易收到言少意多的效果。此诗的宾主避就之法就是此。赞美云英出众的姿,也暗况作者有过人的才华。赞美中包含着对云英遭遇的不平,连及自己,又传达出一腔傲岸之气。「俱是」二字蕴含着「同是涯沦落人」的深切同情。不直接回答自己何以为布衣的问题,使对方从自身遭际中设想体会它的答案,语意简妙,启发性极强。不以云英作陪衬,直陈作者不遇于时的感慨,即使费辞亦难讨。引入云英,则双管齐下,有言少意多之效。

这首诗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有跌宕起伏之妙;引入云英来衬托自己,收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网友完善【偶题】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偶题】辑评

五代后蜀·何光远《鉴诫录》:罗秀才隐,傲睨于人,体物讽刺。初赴举之日,于锺陵筵上与娼妓云英同席。一纪后,下第,又经锺陵,复与云英相见。云英抚掌曰:「罗秀才犹未脱白矣。」隐虽内耻,寻亦嘲之:「锺陵醉别十馀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未嫁,可能俱是不人。」

清·黄周星《唐诗快》:「未成」、「未嫁」,足伤心矣;又接「可能」一句,不觉令人迸泪。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迟暮之感,一往情深。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我未成名未嫁」,同伤沦落也;「尔得老成余白首」,同悲老大也:用意不同,而寄慨则一。

网友完善【偶题】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偶题】作者罗隐的简介

罗隐 - []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偶题|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罗隐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