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谢逸
原文翻译拼音注释评析赏析辑评

【送董元达】

谢逸 - []

读书不作儒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塞垣苦寒气恶,归来皱须眉斑。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开颜。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

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破屋应数间。

【送董元达】翻译文

读尽了诗书,你毫无腐儒的酸气;投笔从戎,跃马在西北边关。边塞的气候恶劣,寒凛冽,你回来时,皱纹,须眉已斑。先皇帝在延和殿召见,你慷慨激昂,纵横议论,得到了皇上的激赏。可惜诽谤你的人太多,难以置辩,有功难封,你流落到江南,来赏玩这里的青山。江滚滚东去,下有蛟龙发怒,掀起波浪;你这次乘着扁舟离去,何时才能回还?日后我们在大梁城中定能再见,那时你必然还是牢守节操,家中只有破屋数间。

网友完善【送董元达】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送董元达】拼音版/注音版

sòng dǒng yuán dá。

送董元达。

xiè yì。

谢逸。

dú shū bù zuò rú shēng suān,

读书不作儒生酸,

yuè mǎ xī rù jīn chéng guān。

跃马西入金城关。

sāi yuán kǔ hán fēng qì è,

塞垣苦寒风气恶,

guī lái miàn zhòu xū méi bān。

归来面皱须眉斑。

xiān huáng zhào jiàn yán hé diàn,

先皇召见延和殿,

yì lùn kāng kǎi tiān kāi yán。

议论慷慨天开颜。

bàng shū yíng qiè bù fù biàn,

谤书盈箧不复辩,

tuō shēn lái kàn jiāng nán shān。

脱身来看江南山。

cháng jiāng gǔn gǔn jiāo lóng nù,

长江滚滚蛟龙怒,

piān zhōu cǐ qù hé dāng hái。

扁舟此去何当还。

dà liáng chéng lǐ dìng xiāng jiàn,

大梁城里定相见,

yù chuān pò wū yīng shù jiān。

玉川破屋应数间。

【送董元达】注释

董元达:不详。从诗中看,是位立功边疆的将领。《漫叟诗话》说他“老布衣”。

酸:寒酸、迂腐。

金城关:金城,地名,在今甘肃兰州西北,是宋与西夏交界处重要关口。

塞垣:关塞。这里指西北边防地带。

气:气候。

须眉:胡子和眉毛。

先皇:指宋神宗。

延和殿:宋代宫殿名。《宋史·地理志》:“崇政殿后有景福殿,其西,有殿北向,曰延和,便坐殿也。”宋神宗时,龙图阁直学士李柬之致仕,神宗特召见他于延和殿。

议论:对人或事物所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或言论。

开颜:意思是让子龙颜大开。

谤书盈箧:《战国策·秦策》:“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谤书,诽谤他人的奏章。

大梁:即汴京,今开封。

玉川破屋应数间:唐卢仝,号玉川子。家中贫穷。“破屋数间”,语本韩愈《寄卢仝》:“玉川先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

网友完善【送董元达】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送董元达】评析

《送董元达》是宋代诗人谢逸送董元达时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董元达是一位立功边陲的儒将,胸怀韬略,志气昂扬,由于被人弹劾,解职归田。谢逸这首诗,对董元达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并且勉励他永葆高尚节操,表现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

网友完善【送董元达】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送董元达】赏析

这首七言古诗是送别之作,古人在送别赠行的诗中,往往寓有劝慰之意,这首诗也不例外。作者的友人董元达,是一位慷慨负气、傲骨铮铮的志士,作者在激励他的同时,希望将来有重见之期,并预期彼此都能不改变自己的格和操守。

开头四句是诗的第一段。前两句指出董虽然爱读书,勤奋苦学,但不屑作一般儒的寒酸、龌龊相,以科举起家,汲汲于追求功名富贵。而有志从军,因而早年就跃马西行,在金城关一带边防要地,参加军旅活,以图立功绝域。次两句是说,董虽然久在边疆,但当时西边的夏国,已与宋朝议和有年,所以未能在战场上建立功勋。而边塞苦寒,凄紧,董在归来之后,已经须眉斑白,带皱纹了。这一段表明董胸怀韬略,志气非同一般,而未遇时机;壮图未遂。“先皇召见延和殿”以下四句是诗的第二段。写董归来之后,曾被先皇在延和殿召见,他在廷对的当儿,议论慷慨,曾使王为之开颜(,指子),但终以年老,虽然诽谤很多,他也不复置辩。慨然脱身高隐,看山江南,暂且不问世事。这一段表明董在回到京都以后,虽蒙召见,然而并未获得重用。

末段四句点明送行之意。前两句是说,董南行之后,将越过浪涛滚滚、蛟龙怒吼的江,作者不知扁舟此去,何时才能归还。这两句深寓惜别之意。后两句的意思是:将来有幸,在大梁城里定能相见(大梁即汴京)。而玉川子的破屋数间,那时也定然存在。玉川子是唐代诗人卢仝的号,作者借以自比。玉川子卢仝一没有得志,作者也累试不第。除科举之外,作者也还有其他途径可以进身,但他并不低声下气去求别人的推荐,宁愿以布衣终老,所以在这里也以此勉励友人,表明将来相见,自己还是那几间破屋主人,友人也还是那么一个高傲自负之士。

全诗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磊落旷达之情,不作临别涕泣之语,显得彼此都很有志节,不失自重的贫士身份。

网友完善【送董元达】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送董元达】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完善【送董元达】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谢逸 - []

宋代临川城南(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字无逸,号溪堂。北宋文学家,江西诗派二十五法嗣之一。与其从弟谢薖并称「临川二谢」。与饶节、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 曾写过三百首咏蝶诗,人称「谢蝴蝶」。 生于宋神宗赵顼熙宁元年,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与汪革、谢薖同学于吕希哲,刻苦磨砺,诗文俱佳。两次应科举,均不第。然操履峻洁,不附权贵,和谢薖「修身砺行,在崇宁大观间不为世俗毫发污染」(《谢幼盘文集》卷首),一生过着「家贫惟饭豆,肉贵但羡藜」的安贫乐道的清苦生活,以作诗文自娱。在乡家居,每月召集乡中贤士聚会一次,共议古人厚德之事,并抄录成册,名为「宽厚会」。其《寄隐士诗》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襄阳耆旧节独苦,只有庞公不入州」。这首诗为历代诗论家所赞赏,《竹庄诗话》、《诗林广记》均称其为佳作。宋徽宗赵佶政和三年以布衣终老于故土,年四十五。 谢逸是五代花间词派的传人,所著《溪堂词》「远规花间,逼近温韦」 (薛砺若《宋词通论》) ,雅洁清丽,蕴藉隽妙,在北宋后期的词坛上自成一家。所著《溪堂词》,「皆小令,轻倩可人」(明毛晋《跋溪堂词》),「标致隽永」(《词统·卷四》),今存词六十二首。其词既具花间之浓艳,又有晏殊、欧阳修之婉柔,长于写景,风格轻倩飘逸。 其诗风格与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相似,清新幽折,时人称之为「江西谢康乐」。其文似汉朝刘向、唐朝韩愈,气势磅礴,自由奔放,感情真挚动人,语言流畅自如。黄庭坚说他若在馆阁中,「当不减晁、张、李商老」(晁补之、张来、李商隐)。 谢逸的诗,文词洗炼,有古意,颇受黄庭坚欣赏,认为他诗中名句「山寒石发瘦,水落溪毛雕」、「老凤垂头噤不语,枯木槎牙噪春鸟」、「山寒石发瘦,水落溪毛凋」及词中名句「黛浅眉痕沁,红添酒面糊」、「鱼跃冰池飞玉尺,去横石岭拂鲛绡」,「皆百炼乃出治者」。其生新瘦硬之处,颇得黄庭坚诗的神髓。又如《寄徐师川》诗中的「江水江花同臭味,海南海北各山川」一联字法句法都有明显模仿黄诗的痕迹。 但谢诗中较多的是轻隽健朗,清新疏快的句子。《四库总目提要》称其「虽稍近寒瘦,然风格隽拔,时露清新」,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谢逸诗清朗健拔的特色。尤其是其七言古诗,多感情充沛,辞意流注,很有笔力。其五言古诗则多写隐居生活,气格闲雅淡远,时与陶、韦相近。 谢逸与当时著名诗人洪刍、饶节、潘大临等人关系密切。吕本中在《江西诗社宗派图》中,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谢逸等二十五人为法嗣,这就是在宋代诗坛上颇有影响的「江西诗派」,且评其诗曰:「才力富赡,不减康乐。」谢逸与其弟谢薖被称为「临川二谢」(比作谢康乐和谢玄晖),入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 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述《复斋漫录》:「元估中,临川谢无逸过黄州关山可花村馆驿,遇湖北王某,江苏诸某,浙江单某,福建张某等秀才。四人知其来自临川,戏以『曹植七步成诗,诸君七步为词』相谑。逸行五步,词成,挥毫疾书《江城子》一阙于壁:『可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落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荫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上晚烟笼,粉香浓,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图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标致依水,情乎俱妙,遂以『五步成词』闻名江南。」 谢逸诗词中有不少描写家乡旖旎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名篇:《金石台》、《北津渡》、《吴家渡》、《望江南》等。在《卜算子》词中,较好地体现了江西诗派诗人写词好化用前人诗句的特点。前人评此词为:「标致隽永,全无香泽,可称逸词」(《词统·卷四》)。 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为郑彦国编的《临川集咏》所作的序言,是其散文代表作。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送董元达|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谢逸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