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 []

臣闻求木之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者也。

凡百元首,承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溢,则思江而下百川;乐磐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谏太宗十思疏翻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开头做得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下容易守住下困难吗?过去夺取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的仁德,表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国的人,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就想到要像江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留一,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下,不用再说什么,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下的大道理呢!

网友完善谏太宗十思疏的翻译文: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翻译文,快来完善吧!

谏太宗十思疏拼音版/注音版

jiàn tài zōng shí sī shū。

谏太宗十思疏。

wèi zhēng。

魏征。

chén wén qiú mù zhī zhǎng zhě,

臣闻求木之长者,

bì gù qí gēn běn yù liú zhī yuǎn zhě,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bì jùn qí quán yuán sī guó zhī ān zhě,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bì jī qí dé yì。

必积其德义。

yuán bù shēn ér wàng liú zhī yuǎn,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gēn bù gù ér qiú mù zhī zhǎng,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dé bù hòu ér sī guó zhī lǐ,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chén suī xià yú,

臣虽下愚,

zhī qí bù kě,

知其不可,

ér kuàng yú míng zhé hū rén jūn dāng shén qì zhī zhòng,

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

jū yù zhōng zhī dà,

居域中之大,

jiāng chóng jí tiān zhī jùn,

将崇极天之峻,

yǒng bǎo wú jiāng zhī xiū。

永保无疆之休。

bù niàn jū ān sī wēi,

不念居安思危,

jiè shē yǐ jiǎn,

戒奢以俭,

dé bù chǔ qí hòu,

德不处其厚,

qíng bù shèng qí yù,

情不胜其欲,

sī yì fá gēn yǐ qiú mù mào,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sāi yuán ér yù liú zhǎng zhě yě。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fán bǎi yuán shǒu,

凡百元首,

chéng tiān jǐng mìng,

承天景命,

mò bù yīn yōu ér dào zhe,

莫不殷忧而道著,

gōng chéng ér dé shuāi。

功成而德衰。

yǒu shàn shǐ zhě shí fán,

有善始者实繁,

néng kè zhōng zhě gài guǎ,

能克终者盖寡,

qǐ qí qǔ zhī yì ér shǒu zhī nán hū xī qǔ zhī ér yǒu yú,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

jīn shǒu zhī ér bù zú,

今守之而不足,

hé yě fū zài yīn yōu,

何也?夫在殷忧,

bì jié chéng yǐ dài xià jì dé zhì,

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

zé zòng qíng yǐ ào wù。

则纵情以傲物。

jié chéng zé wú yuè wèi yī tǐ,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ào wù zé gǔ ròu wèi xíng lù。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suī dǒng zhī yǐ yán xíng,

虽董之以严刑,

zhèn zhī yǐ wēi nù,

震之以威怒,

zhōng gǒu miǎn ér bù huái rén,

终苟免而不怀仁,

mào gōng ér bù xīn fú。

貌恭而不心服。

yuàn bù zài dà,

怨不在大,

kě wèi wéi rén。

可畏惟人。

zài zhōu fù zhōu,

载舟覆舟,

suǒ yí shēn shèn,

所宜深慎,

bēn chē xiǔ suǒ,

奔车朽索,

qí kě hū hū jūn rén zhě,

其可忽乎! 君人者,

chéng néng jiàn kě yù,

诚能见可欲,

zé sī zhī zú yǐ zì jiè jiāng yǒu suǒ zu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

zé sī zhī zhǐ yǐ ān rén niàn gāo wēi,

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

zé sī qiān chōng ér zì mù jù mǎn yì,

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

zé sī jiāng hǎi ér xià bǎi chuān lè pán yóu,

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磐游,

zé sī sān qū yǐ wéi dù yōu xiè dài,

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

zé sī shèn shǐ ér jìng zhōng lǜ yōng bì,

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

zé sī xū xīn yǐ nà xià xiǎng chán xié,

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

zé sī zhèng shēn yǐ chù è ēn suǒ ji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

zé sī wú yīn xǐ yǐ miù shǎng,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fá suǒ jí,

罚所及,

zé sī wú yīn nù ér làn xíng。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zǒng cǐ shí sī,

总此十思,

hóng zī jiǔ dé,

弘兹九德,

jiǎn néng ér rèn zhī,

简能而任之,

zé shàn ér cóng zhī zé zhì zhě jǐn qí móu,

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

yǒng zhě jié qí lì,

勇者竭其力,

rén zhě bō qí huì,

仁者播其惠,

xìn zhě xiào qí zhōng。

信者效其忠。

wén wǔ zhēng chí,

文武争驰,

jūn chén wú shì,

君臣无事,

kě yǐ jǐn yù yóu zhī lè,

可以尽豫游之乐,

kě yǐ yǎng sōng qiáo zhī shòu,

可以养松乔之寿,

míng qín chuí gǒng,

鸣琴垂拱,

bù yán ér huà。

不言而化。

hé bì láo shén kǔ sī,

何必劳神苦思,

dài xià sī zhí,

代下司职,

yì cōng míng zhī ěr mù,

役聪明之耳目,

kuī wú wéi zhī dà dào zāi。

亏无为之大道哉?。

谏太宗十思疏注释

(zhǎng):

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浚(jùn):疏通,挖深。

思国之理一作:思国之治

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域中:指地之间。

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

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景命:承受了上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殷忧:深忧。

实:的确。

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吴越为一体:(只要彼此竭诚相待)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董:督责。

振:通「震」,震慑。

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的仁德。

怨不在大:(臣民)对国的怨恨不在大小。

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出自《荀子·王制》:「者,舟也;庶人者,也。则载舟,则覆舟。」

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宁。

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虚。牧,约束。

下而百川: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磐游:打猎取乐。

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而有意网开一,从而体现圣人的「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一作“具谗邪”

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弘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简:选拔。

效:献出。

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下就实现大治了。

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网友完善谏太宗十思疏的注释: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注释,快来完善吧!

谏太宗十思疏评析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网友完善谏太宗十思疏的评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评析,快来完善吧!

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不然的话就会做出象伐根而求树茂,塞而望流一样的愚蠢事。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并再次用一个真切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将百姓妙喻为,将帝王比喻为行船。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这个比喻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为谏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要「纵情傲物,骄奢淫逸」。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妙喻警人,陈述利害。引用古圣先哲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和「载舟覆舟」等至理名言,哲理剀切,反复阐述,耐心说服,言语婉转动人,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道理述尽,作者便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十思」是作者前文提出的「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前边提出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后边则提出何解决的建议。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全文形成一篇结构严谨的统一体。而「十思」又以「谦冲而自牧」、「虚心以纳下」、「慎始而敬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为中心,为至要。「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比十思,宏兹九德」这样就会达到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只要做到这「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了。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进行论述,提出为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作者的这些主张,为唐太宗所采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全篇以「思」字作为贯穿行文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说得动形象;并采用排比、对仗,句式工整,气理充畅。

第一段从开头至「塞源而欲流也」,先正说,后反说。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来比喻治国需要从积德这个根本做起。这是正说。接着以比喻的手法来反说,「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是万万不可能的。正说和反说,归结到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那将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也」,危及治国之本,动摇王朝的根基,葬送李唐的下。

第二段从「凡百元首」至「所宜深慎」,分别从「在殷忧」和「既得志」等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正反论述。主「在殷忧」时,一定能竭尽诚意对待手下的人;而果能对部下竭尽诚意,就能使臣契合,上下一心。主在「既得志」时,往往为所欲为,傲视他人;而果傲视他人,即使亲属也会变得同行路人那样互不相认。这样分别从「在殷龙」和「既得志」等不同情况下正说反说,归结到守业的主容易失去人心,从而,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结怨。因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与众人结怨,能载舟也能覆舟,众人能保护主,也能推翻主。

第三段从「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至结尾,以「十思」全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这「十思」,象是魏征提醒唐太宗从多侧进行观照,多侧地照一照「积德义」的镜子。人以铜为镜,唐太宗则以魏征为镜,魏征又给唐太宗以「十思」之镜。可以说,「十思」之镜是一个多棱镜。之所以说「十思」是多棱镜,是因为它从多侧反映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从多方开拓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境界,从多方开拓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径:「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网友完善谏太宗十思疏的赏析: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赏析,快来完善吧!

谏太宗十思疏辑评

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魏徵传》:史臣曰:臣尝读汉史《刘更传》,见其上书论王氏擅权,恐移运祚,汉成不悟,更徘徊伊郁,极言而不顾祸患,何匡益忠荩也此!当更时,谏者甚多。谷永、杨兴之上言,图为奸利,与贼臣为向导;梅福、王吉之言,虽近古道,未切事情。则纳谏任贤,讵宜容易!臣尝阅《魏公故事》,与文皇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一万言。其匡过弼违,能近取譬,博约连类,皆前代诤臣之不至者。其实根于道义,发为律度,身正而心劲,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幸,中不侈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所载章疏四篇,可为万代王者法。虽汉之刘向、魏之徐邈、晋之山涛、宋之谢眺,才则才矣,比文贞之雅道,不有遗行乎!前代诤臣,一人而已。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此魏公贞观十一年之疏。以思字作骨,意谓人敢于纵情傲物,不积道义以致失人心者,皆坐思耳。思曰:睿睿作圣。故有十思之目。若约言之,总一居安思危而已。十三年五,复有《十渐不克终》之疏,非魏公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亦不敢纳而用之。千古臣,令人神往。文虽平实,当与三代谟训并垂,原不待以「奇幻」见也。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道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道义,则反不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簿并传。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二》:评解以文论,总冒总收,有埋伏,有发挥,有线索,反正宕跌,不使直笔,排奡雄厚,不尚单行,最合时墨;以理论,忧盛明危,善始虑终,虽古大臣谟诰,不过此。疏上,太宗即纳,此魏公所以称贤相,而贞观之治,亦几于古也。

网友完善谏太宗十思疏的辑评:
    暂时没有网友完善本文的辑评,快来完善吧!

魏征 - []

暂无作者简介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魏征 - 我爱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