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 > 王守仁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五

王守仁 - []

来书云:“聪明睿知,果质乎?仁义礼智,果性乎?喜怒哀乐,果情乎?私欲客气果一物乎?二物乎?古之英才,若子房、仲舒、叔度、孔明、文中、韩、范诸公,德业表著,皆良知中所发也,而不得谓之闻道者,果何在乎?苟曰此特质之美耳,则知安行者不愈于学知、困勉者乎?愚者窍云,谓诸公见道偏则可,谓全无闻则恐后儒崇尚记诵训诂之过也。然乎?否乎?”

性一而已。仁、义、礼、知,性之性也;聪、明、睿、知,性之质也;喜、怒、哀、乐,性之情也;私欲、客气,性之蔽也。质有清浊,故情有过不及,而蔽有浅深也。私欲、客气,一病两痛,非二物也。张、黄、诸葛及韩、范诸公,皆质之美,自多暗合道妙,虽未可尽谓之知学,尽谓之闻道,然亦自其有学,违道不远者也。使其闻学知道,即伊、傅、周、召矣。若文中子则又不可谓之不知学者,其书虽多出于其徒,亦多有未是处,然其大略则亦居然可见。但今相去辽远,无有的然凭证,不可悬断其所至矣。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数公者,质既自清明,自少物欲为之牵蔽,则其良知之发用流行处,自然是多,自然违道不远。学者学循此良知而已。谓之知学,只是知得专在学循良知。数公虽未知专在良知上用功,而或泛滥于多歧,疑迷于影响,是以或离或合而未纯。若知得时,便是圣人矣。后儒尝以数子者,尚皆是气质用事,未免于行不著,习不察,此亦未为过论。但后儒之所谓著、察者,亦是狃于闻见之狭,蔽于沿习之非,而依拟仿象于影响形迹之间,尚非圣门之所谓著、察者也。则亦安得以己之昏昏,而求人之昭昭也乎?所谓知、安行,“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说。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虽在困勉之人,亦皆可谓之知、安行矣。知、行二字更宜精察。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五翻译文

信中说:“聪、明、睿、智果真是人的资质吗?仁、义、礼、智果真是人的本性吗?喜、怒、哀、乐果真是人固有的性情吗?私欲与外气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古代的英才张良、董仲舒、黄宪、诸葛亮、王通、韩琦、范仲淹等人,德业昭彰,皆是备良知致中和的人,却不能说他们是知道圣道的人,这是为何?假说他们的资质,那么知安行的人难道还不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的人吗?我私下里认为,说他们对道的认识有点偏颇可以,果说他们全然不闻道,那么恐怕会导致后世儒因推崇记诵训诂,对他们产错误的看法。我这样说对吗?”

性只有一个。仁、义、礼、智,是人性的本性;聪、明、睿、智,是人性的禀赋;喜、怒、哀、乐,是人性的情感;私欲与外气,是人性的昏蔽。本质有清浊之分,所以感情有过与不及,而昏蔽有深有浅。私欲与外气,是一种病发的两种痛苦,不是两个事儿。张良、黄宪、诸葛亮、韩琦、范仲淹等人,都是资质,自然与道的许多地方都巧妙暗合,虽然不能说因此说他们是知圣学,也不能说他们是闻道,可是他们的学问才智离圣道已经不远了。假他们知学闻道,不都成了伊尹、傅说、周公、召公了吗?至于文中子王通,则又不能说他不明白圣学,他的书虽然很多都是他的徒弟写出来的,其中也有很多错误,但是他的学问的大致轮廓还是显而易见的。只是因为时代久远,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不能凭空臆断他的学问与圣道相差多远。良知就是圣道,良知自在人心,不单单是圣贤,寻常人也莫不此。果没有物欲的牵累蒙蔽,只要遵循着良知并将其发扬光大、流传开来,则没有不是道的。只不过是常人的良知总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自然循着良知行事罢了。像上提到的几个人,资质清纯明亮,也很少被物欲牵累蒙蔽,所以他们的良知发扬流传的就非常多,自然就离圣道不远。学者学的也就是循着良知行事而已。说知学,只是要明白专门在学习遵循良知上用功。他们几个人虽然不知道专门在学习遵循良知上用功,有的还泛滥于歧途,受到别的东西影响或迷惑,因此或离道或合道而不精纯。果得道,就是圣人了。后世儒曾经以为他们几个尚且凭借资成就事业,不免会“行不著”“习不察”,这些都不是过分的评价。但是后世儒所谓的“著察”,是因为拘泥于狭隘的见闻,昏蔽于旧时习惯的错误,从而模拟仿照圣人的影响和事迹,并非圣学中所说的“著察”。这样怎么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呢?所谓而知之、安而行之,“知行”二字也是从用功上来说的。至于知行的本体,其实就是良知良能,即使是困知勉行的人,也都可以说是知安行。对“知行”二字更应该精心体察。

网友补充:
    暂无!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五拼音版/注音版

chuán xí lù juǎn zhōng dá lù yuán jìng shū shí wǔ。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五。

wáng shǒu rén。

王守仁。

lái shū yún cōng míng ruì zhī,

来书云:“聪明睿知,

guǒ zhì hū rén yì lǐ zhì,

果质乎?仁义礼智,

guǒ xìng hū xǐ nù āi yuè,

果性乎?喜怒哀乐,

guǒ qíng hū sī yù kè qì guǒ yī wù hū èr wù hū gǔ zhī yīng cái,

果情乎?私欲客气果一物乎?二物乎?古之英才,

ruò zǐ fáng zhòng shū shū dù kǒng míng wén zhōng hán fàn zhū gōng,

若子房、仲舒、叔度、孔明、文中、韩、范诸公,

dé yè biǎo zhe,

德业表著,

jiē liáng zhī zhōng suǒ fā yě,

皆良知中所发也,

ér bù dé wèi zhī wén dào zhě,

而不得谓之闻道者,

guǒ hé zài hu gǒu yuē cǐ tè shēng zhì zhī měi ěr,

果何在乎?苟曰此特生质之美耳,

zé shēng zhī ān xíng zhě bù yù yú xué zhī kùn miǎn zhě hū yú zhě qiào yún,

则生知安行者不愈于学知、困勉者乎?愚者窍云,

wèi zhū gōng jiàn dào piān zé kě,

谓诸公见道偏则可,

wèi quán wú wén zé kǒng hòu rú chóng shàng jì sòng xùn gǔ zhī guò yě。

谓全无闻则恐后儒崇尚记诵训诂之过也。

rán hū fǒu hū xìng yī ér yǐ。

然乎?否乎?” 性一而已。

rén yì lǐ zhī,

仁、义、礼、知,

xìng zhī xìng yě cōng míng ruì zhī,

性之性也;聪、明、睿、知,

xìng zhī zhì yě xǐ nù āi yuè,

性之质也;喜、怒、哀、乐,

xìng zhī qíng yě sī yù kè qì,

性之情也;私欲、客气,

xìng zhī bì yě。

性之蔽也。

zhì yǒu qīng zhuó,

质有清浊,

gù qíng yǒu guò bù jí,

故情有过不及,

ér bì yǒu qiǎn shēn yě。

而蔽有浅深也。

sī yù kè qì,

私欲、客气,

yī bìng liǎng tòng,

一病两痛,

fēi èr wù yě。

非二物也。

zhāng huáng zhū gě jí hán fàn zhū gōng,

张、黄、诸葛及韩、范诸公,

jiē tiān zhì zhī měi,

皆天质之美,

zì duō àn hé dào miào,

自多暗合道妙,

suī wèi kě jǐn wèi zhī zhī xué,

虽未可尽谓之知学,

jǐn wèi zhī wén dào,

尽谓之闻道,

rán yì zì qí yǒu xué,

然亦自其有学,

wéi dào bù yuǎn zhě yě。

违道不远者也。

shǐ qí wén xué zhī dào,

使其闻学知道,

jí yī fù zhōu zhào yǐ。

即伊、傅、周、召矣。

ruò wén zhōng zǐ zé yòu bù kě wèi zhī bù zhī xué zhě,

若文中子则又不可谓之不知学者,

qí shū suī duō chū yú qí tú,

其书虽多出于其徒,

yì duō yǒu wèi shì chù,

亦多有未是处,

rán qí dà lüè zé yì jū rán kě jiàn。

然其大略则亦居然可见。

dàn jīn xiāng qù liáo yuǎn,

但今相去辽远,

wú yǒu de rán píng zhèng,

无有的然凭证,

bù kě xuán duàn qí suǒ zhì yǐ。

不可悬断其所至矣。

fū liáng zhī jí shì dào,

夫良知即是道,

liáng zhī zhī zài rén xīn,

良知之在人心,

bù dàn shèng xián,

不但圣贤,

suī cháng rén yì wú bù rú cǐ。

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ruò wú yǒu wù yù qiān bì,

若无有物欲牵蔽,

dàn xún zhe liáng zhī fā yòng liú xíng jiāng qù,

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

jí wú bú shì dào。

即无不是道。

dàn zài cháng rén duō wèi wù yù qiān bì,

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

bù néng xún dé liáng zhī。

不能循得良知。

rú shù gōng zhě,

如数公者,

tiān zhì jì zì qīng míng,

天质既自清明,

zì shǎo wù yù wèi zhī qiān bì,

自少物欲为之牵蔽,

zé qí liáng zhī zhī fā yòng liú xíng chǔ,

则其良知之发用流行处,

zì rán shì duō,

自然是多,

zì rán wéi dào bù yuǎn。

自然违道不远。

xué zhě xué xún cǐ liáng zhī ér yǐ。

学者学循此良知而已。

wèi zhī zhī xué,

谓之知学,

zhǐ shì zhī dé zhuān zài xué xún liáng zhī。

只是知得专在学循良知。

shù gōng suī wèi zhī zhuān zài liáng zhī shàng yòng gōng,

数公虽未知专在良知上用功,

ér huò fàn làn yú duō qí,

而或泛滥于多歧,

yí mí yú yǐng xiǎng,

疑迷于影响,

shì yǐ huò lí huò hé ér wèi chún。

是以或离或合而未纯。

ruò zhī de shí,

若知得时,

biàn shì shèng rén yǐ。

便是圣人矣。

hòu rú cháng yǐ shù zi zhě,

后儒尝以数子者,

shàng jiē shì qì zhì yòng shì,

尚皆是气质用事,

wèi miǎn yú xíng bù zhe,

未免于行不著,

xí bù chá,

习不察,

cǐ yì wèi wèi guò lùn。

此亦未为过论。

dàn hòu rú zhī suǒ wèi zhe chá zhě,

但后儒之所谓著、察者,

yì shì niǔ yú wén jiàn zhī xiá,

亦是狃于闻见之狭,

bì yú yán xí zhī fēi,

蔽于沿习之非,

ér yī nǐ fǎng xiàng yú yǐng xiǎng xíng jī zhī jiān,

而依拟仿象于影响形迹之间,

shàng fēi shèng mén zhī suǒ wèi zhe chá zhě yě。

尚非圣门之所谓著、察者也。

zé yì ān dé yǐ jǐ zhī hūn hūn,

则亦安得以己之昏昏,

ér qiú rén zhī zhāo zhāo yě hū suǒ wèi shēng zhī ān xíng,

而求人之昭昭也乎?所谓生知、安行,

zhī xíng èr zì yì shì jiù yòng gōng shàng shuō。

“知、行”二字亦是就用功上说。

ruò shì zhī xíng běn tǐ,

若是知、行本体,

jí shì liáng zhī liáng néng,

即是良知、良能,

suī zài kùn miǎn zhī rén,

虽在困勉之人,

yì jiē kě wèi zhī shēng zhī ān xíng yǐ。

亦皆可谓之生知、安行矣。

zhī xíng èr zì gèng yí jīng chá。

知、行二字更宜精察。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五注释

《中庸》第三十一章:“唯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朱熹《中庸章句集注》注曰:“聪明睿智,之知质。”

张良(字子房)、董仲舒、黄宪(字叔度)、诸葛亮(字孔明)、王通(号文中子)、韩琦、范仲淹。

违道不远,出自《中庸》第十三章:“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孟子·尽心下》第七章:“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网友补充:
    暂无!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五评析

暂无评析
网友补充:
    暂无!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五赏析

暂无赏析
网友补充:
    暂无!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五辑评

暂无辑评
网友补充:
    暂无!

王守仁 - []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间,纵观山川形胜。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

学习辛苦了,欣赏一张好看的图片放松一下吧: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五|原文|翻译文|拼音|注释|赏析|作者王守仁 - 我爱学习网